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5-14 08:59张闻莺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

【摘要】艺术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而古筝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加强途径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创造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使学生的审美观得以形成。审美教育主要宗旨为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爱好,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

一、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学生的美感形成

古筝的旋律极其优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乐器的美感,弹奏古筝其实就是对美进行再次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古筝是人们对美进行感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古筝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古筝这门艺术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演奏古筝的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古筝技巧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古筝演奏所表达的意境是极为独特的,古筝是一个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传统乐器,通过古筝演奏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筝的美感,并通过对这种美感进行鉴赏,使学生可以根据古筝进行美的再创造。学生对古筝的审美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也正因如此,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

(三)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想要通过古筝表现内心情感需要演奏者掌握一定的古筝技巧,不同的古筝音律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古筝演奏者需要通过技巧进行特定的音律选择,从而表达出希望展现的情感,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很大一部分古筝音律充分表现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我国各种自然景观的向往。例如《渔舟唱晚》一曲就是描绘渔人在夕阳下回家的情景,表现出渔人归家的怡然自乐以及夕阳西下的黄昏美景。学生通过学习古筝曲目,可以将曲目中表现的意境进行体会,伴随着古筝的演奏感受到精神的共鸣和愉悦,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古筝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渗透对学生理解作品有帮助的文化背景

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古筝作品的理解程度。古筝作品的文化背景包括很多内容,如作品的创作年代、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生活环境等。教师通过对诸多文化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最终更好地通过演奏的形式将这些情感表述出来。通过对古筝作品的背景讲解,对学生的古筝学习积极性进行提升,同时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大,进而使学生对古筝作品的理解能力加强,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古筝审美能力的目的。

例如,潮州有一首著名的《寒鸦戏水》古筝曲目,这首曲目因为蕴含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进行这首曲子的讲解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潮州古筝曲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潮州独有的地域文化。通过对潮州古筝曲的分析发现,大多数潮州古筝曲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音程的跳动较小,这种特点促使潮州古筝曲可以表现出极其细腻的滑音变化。学生在掌握潮州古筝曲的特点以及潮州的音乐艺术特点之后将会更加精准地把握住该古筝曲目中蕴含的情感,之后通过娴熟的古筝技巧加以辅助,使学生的古筝曲目演奏水平得到提升,具有更强的美学表现。

(二)进行古筝曲的准确演奏示范

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要充分起到“教”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古筝演奏示范,将古筝曲的演奏速度、演奏力度以及演奏节奏等变化精确地演示出来。采用正确的演奏技巧,如抹、捻、挑、拢、按等,将技巧教学与审美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渗透的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古筝演奏的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古筝演奏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利用腕关节来进行基本技巧的展示,因此,腕关节是否足够灵活决定着学生的古筝演奏是否规范正确,甚至决定着古筝演奏的音符、音调的准确性。

不同的演奏技巧直接决定着演奏曲目表现出来的情感,例如,古筝演奏中颤音的演奏技巧,如果演奏出来的颤音振幅小、颤音均匀,会表现出极为优美且曲风舒缓的情感,如果演奏出来的颤音振幅大、颤音频率较快,将会表现出较为悲愤的情感。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古筝演奏出来的颤音,固演奏的力度和速度不一样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可以说,古筝是极其考验演奏者技巧的一门艺术,技巧的微小偏差都会导致古筝演奏的曲目情感发生变化,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必须要注重自身对学生进行演奏示范的技巧准确性和规范性,并且在每一次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被教师的示范所感染,从而得到更强的情感体验。

(三)通过加强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古筝教学的成果检验是古筝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检验古筝教学成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回课”。在教师进行古筝教学的回课任务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古筝演奏的实践过程中出现怯场现象,而学生一旦怯场,就很难将古筝曲目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古筝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例如,通过情景教学以及演奏会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演奏机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古筝乐曲所呈现出的意境中,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加入到实际古筝表演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音乐情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对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进行培养

古筝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进行课堂古筝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有能力根据古筝曲目的不同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古筝曲目表现出来的情感多种多样,有的欢乐愉悦,有的舒缓优美,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古筝演奏技巧进行加强的同时,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对古筝曲目进行反复分析研究,对每一个曲调和歌词都进行赏析。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把握古筝曲目的旋律,而且要将古筝曲目的内涵进行把握,在学生古筝的过程中实现对古筝曲目的感性、理性双方面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曲目中蕴含的情感丰富,想要将古筝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演奏出来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够实现的。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古筝学习,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更好地创造出令人回味且婉转悠扬的古筝曲目,同时在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加强下实现对古筝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12):73.

[2]宋佳音.略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 2013(08):216.

[3]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 36(06):141.

[4]吴楠.关于在高校古筝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理念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3):357.

作者简介:张闻莺(1986—),女,汉族,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表演(器樂)。

猜你喜欢
古筝教学审美教育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