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素质类教育的重点,在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比较突出。但是,以往小学音乐教育都是采取口述、模仿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这也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比较差。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水平,详细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教育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 键 词]小学;音乐教育;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116-01
在音乐教育中,节奏属于第一要素。所谓的节奏就是在音乐当中呈现出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引出、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小学音乐所必须落实的教学技能之一。因此,探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
一、注重声势律动,实现节奏与旋律的交互
在音乐教育中,趣味性的教学策略非常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声势律动是音乐课堂最为特殊的一点,其主要是围绕着旋律,让学生跟随着旋律律动,从而在感受旋律特点的同时形成对旋律的掌握以及应用[1]。在音乐教育中,声势律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丰富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在声势律动的教学中,学生会随着旋律而协调身体,并借助不同的参与模式提高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当中,可以以节奏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声势律动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排队统一进行歌唱并做相应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在这样趣味性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律动过程中对于劳动号子形成另一种认知,这也是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另外,当前许多的歌唱家在演唱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这些都是声势律动的一种体现,同时这些动作可以让舞台更有内涵。对此,教师需要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适当将这些内容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
二、注重生活应用,实现节奏与生活的交互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当中感受与创造音乐,并从生活中取材,实现现象、声音、场景等元素的启发。通过教师的即兴发挥与创作,将节奏融入生活当中,并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借助模仿生活情境的方式实现节奏的训练,促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兴趣的调动[2]。
例如在教学“do re mi”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在生活当中寻找一些走路的姿态,将动物的走路节奏与音乐的形象化相结合并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鸡、马等走路的姿态。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模仿的节拍在乐器上进行弹奏,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挖掘声音的律动感,引导学生应用熟悉的象声词开口说与动手打。
三、注重趣味教学,实现节奏与游戏的交互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天性好玩,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教学中刻意地突出游戏元素,借助游戏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学任务非常重要,但是具备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性、场景化等特征,具备较为丰富的律动感[3]。对此,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对学生身心特征的掌握,掌握教材中节奏教学的任务以及特征,将节奏和生活场景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更加积极地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随着节奏摆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一个圈,进行手的舒展以及脚的前后踏步。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的走动感受节奏。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部分节奏,让学生按照节奏进行模仿性表演,从而实现强化节奏训练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音乐节奏学习变得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将单纯的知识内容以模仿、表演以及游戏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将“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史曼洁.立足民族的音乐教学模式创新初探:《中国少数民族鼓舞节奏训练教程》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8,31(1):233-234.
[2]林琴.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14(12):150-152.
[3]孙霁.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缕析[J].音乐创作,2017,23(5):151-152.
作者简介:王伟(1979.9—),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曲阜师范大学音乐本科,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音乐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