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民歌的文化生态环境

2018-05-14 08:59雷成靖
北方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多元文化

雷成靖

【摘要】浙南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其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造就了民歌的独特性,本文将从浙南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其民间传统三方面论述其民歌的文化生态环境。

【关键词】多元文化;自然环境;民间传统;独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浙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南接福建,东邻东海,相望台湾。现行政区为八市十七县[1]。浙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史记》和《吴越春秋》等古文献中就有关于浙南历史的记载。这些历史或事件是否属实后人无法做出判断,但是,有关浙南古代人民真实生活状态却有明确记录,那就是民歌。

浙南民歌真实地记录了浙南百姓的生活、生产及劳动状况,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这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本文试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民间传统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

浙南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小,且较为零散,主河流为瓯江。多山少地、隔山背海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浙南多元文化的根源,浙南集农耕、渔猎、商贸文化于一体。

复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浙南人民多样化的劳动生产方式。浙南自西北向东南呈梯形倾斜,有东南沿海的产粮区,有山地丘陵的经济类作物区,而海洋渔业和海岛渔村的繁荣商贸,将浙南文化推向海内外。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民歌体裁多样化的主要原因。隔山而唱的对山歌则成为两地居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途径;唱山歌还可以为山民壮胆、抚慰心灵。所以,山歌是山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渔民来说,海洋既孕育着希望,又象征着死亡。高度危险的海洋作业,让渔民对其充满了敬畏。大自然赋予他们出海渔猎的生存方式,为了生存,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若是满载而归,便皆大欢喜,全村庆贺,若遇不测,则家人只能为其超度亡灵,于是,渔歌和仪式歌就成为渔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浙南平原生活的百姓既没有山歌也没有渔歌,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悠然的田歌、牧歌描写了他们赶牛、插秧、收割的劳动情景,看似惬意的乡村生活实则不然。农耕民族靠天时,虽没有高度的危险性,但若天时不利则会出现饥荒,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除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浙南还存在一种被雇佣或被剥削的生活方式。地主强占农民土地,雇佣农民做长工,被雇农民便无暇务农,长此以往,他们由半农半工的雇农转化为完全的雇工;一些贫民孩童也同样被地主剥削,他们成为滩涂拾海鲜的捉涂郎,过着“潮涨吃鲜,潮落点盐”[2]的生活。在工业社会前,还有一批献身于地方建设的工人,他们唱着劳动号子游走于最艰险的地带,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搬运、开山、造船的情景,在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情况下,他们仅凭双手和身躯将重物从山下运到山上,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领众和”的号子就起到了统一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气氛的作用。号子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智慧的创造,伴随社会的工业化,这种体力劳动被机械化工具所替代,而伴随其成长的号子也就渐渐消失了。

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样化的劳动生产方式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所能选择和改变的,自然给予了人们生产资料,自然给予了人们生存劳动的空间,亦是自然赋予了人们创作艺术的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自然环境是影响民歌体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文化背景

浙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元文化特点,集吴越文化与闽文化为一体。《水经注》有关于上虞县的记载:“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3]。《吴越春秋》又有关于大越的记载:“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4]历史上三次北人南迁,为吴越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吴越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

如今的浙南集吴越文化、闽文化、中原文化、畲文化为一体。“各民族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民族识别的标准之一。”浙南为多元文化地区,亦是多方言区,这里不仅有吴方言、闽方言、畲方言,还有官话,即普通话。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5]中《浙江方言分布图》将浙南地区划分为三片吴语区,一片闽语区。浙东沿海属台州片,浙江东南沿海属瓯江片,浙江西南属衢州片,浙南属闽方言片,平阳、泰顺、洞头等沿海渔村为闽南方言,而泰顺、庆元、苍南则为闽东方言。除了吴方言和闽方言,浙南的畲族还有畲语,他们对内部说畲话,对外则说当地方言。“畲话非常接近汉语客家话,是历史上受外来移民语言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的。”[6]近现代,于是越来越多的浙南人开始说普通话,他们对外说普通话,对内则说方言。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方言与普通话混合使用。很多年轻人在说浙南某地方言的时候,会夹杂着普通话,这些多是现代社会的新型词汇。

浙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独立性,普遍性在于文化的趋同,即劳动生产方式、情感、思维等,独立性在于其复杂的方言,即使在多元文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也始终能坚守自己的语言,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民间传统

浙南民歌与民间传统密不可分,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孔子倡导学生读《诗》,也是为了能体察政治和民情。

浙南人民对传统节日比较重视,一些节日活动往往被即兴编唱而记录下来。在现有的民歌中,可以看到,元宵节的灯会活动如猜灯谜、舞龙灯、拜菩萨等;端午节的划龙舟活动;正月间打花鼓、扭秧歌等表演活动。此外,在正月佳节还会有一些沿街乞讨者,他们即兴编唱吉词彩话,乞讨生活,这与奔波忙碌的百姓、坐享其成的财主形成鲜明对比,成为节日中的另一道奇特风景。

民歌伴随着民俗活动而生,民俗活动在民歌的口口相传中得以保存。所以,一些地区的民俗活动较之于古时并无太大差别,但有些地方的传统节日活动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渐渐消失了,但从其地方民歌仍能看到当时的民俗活动情景。所以民歌对于保存和继承民间传统风俗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浙南民歌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通过歌曲记录法事的程序和内容。祭祀音乐自古就有,祭祀活动离不开音乐,音乐可渲染气氛,使巫师达到忘我和无我的境界,以沟通神灵;此外,这些歌曲还记录了法事的程序,如何做法、所请神灵以及故事背景等。

此外,浙南地区的婚丧嫁娶歌也成为民歌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畲族的婚仪歌,如交礼、奉茶、劝酒、对盏等,记录了从提亲、迎亲到嫁娶的详细过程。另有一些歌曲在丧事活动中传唱,以慰藉死者灵魂,保佑死者家属。沿海渔村每年的招魂仪式也离不开音乐,如引魂幡等,都体现了该地区音乐与传统活动的不可分割性。

综上所述,浙南民歌所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是独特的,正是这种独特性造就了独特风格的浙南民歌,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活动为浙南民歌的内容、种类、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增添了色彩。浙南民歌生长在这片奇特的土地,同时又为其文化增添了绚丽光彩。

參考文献

[1]浙江分县简志(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文成县卷[Z].浙江省温州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

[3]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卷四十,文渊阁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会稽志——会稽续志,卷一,文渊阁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多元文化
自然游戏环境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创设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