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摘要】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这部抗战的历
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座丰碑,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宝藏。牢记这段抗战历史,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抗战精神,是当代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本文就中学语文抗战题材几篇代表性的课文实例中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材;抗战题材;作品;抗战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部抗战历史就是一个最好的爱国主义老师,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中学语文教材抗战题材作品中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最为关键的是研究教材,对作品进行分析。因为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分析教材后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所以研究分析教材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选入了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芦花荡》及陆蠡的《囚绿记》等抗战作品。要深入把握作品的主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从作品中人物形象入手
孙犁的《芦花荡》这篇小说写于1944年,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通过研究教材,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就是感知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英雄——老头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老当益壮,智勇双全,决不退缩。虽然他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他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对苇塘里抗日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将男女老少抗战热情全调动起来了。通过对老头子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从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入手
孙犁的小说《白洋淀》写于1945年春天,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白洋淀的一场伏击战。课文的节选没有展示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展现了荷花淀上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本文虚化了人物形象,淡化了情节,但却描写了荷花淀特定的环境,这段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意境美丽坦荡的荷花淀描写,意境非常优美。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对环境描写的鉴赏。这段写景如荷花、荷叶刻画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而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是人物眼中的景,也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水生嫂等人,在她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这样的美景激发了水生嫂等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她们用行动表达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从水生嫂这群妇女身上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面貌,作者通过写景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愿望。所以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三、从作品的情节入手
孙犁的《荷花淀》全文主要叙写了月夜编席、夫妻话别、苇塘遇险、助夫歼敌四段情节。作品中展示了白洋淀的百姓面对强敌压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没有了保障,但他们仍要保家卫国,武装抗日。作品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现白洋淀人民战斗的场面,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中,没有金戈铁马、鲜血淋漓的厮杀场面,而是抗日军民在战斗后所获得的喜悦和欢乐,由此认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从作品的写作手法入手
陆蠡散文《囚绿记》,写了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他为何要写常春藤,写常春藤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作品分析,可以确定本文学习目标和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因为非常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公寓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他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自然就会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它便是中华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可贵精神象征。
当年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奋斗不止、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抗战精神,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如今,抗战精神依然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对抗战题材的作品,教师究竟该给学生讲些什么,学生能够从作品中学到什么,教师应该立足对教材的把握和分析。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抗战作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营养,着力培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佑新.抗战精神[M].北京:中史出版社,2017.
[2]范卫东.抗战时期中国散文的自由精神研究[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1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