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语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魅力

2018-05-14 14:27邓文英
课外语文·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邓文英

【摘要】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

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语用;有效语用;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品味遣词造句——语用的精妙

祖国的语言文字神奇莫测,它具有语意的模糊性、多义性,还具有感情色彩性,因此,从古至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对文学作品进行不断的精雕玉琢,推敲品味,才写出了不朽的名篇佳作。因此,作为母语教师,我们应带领学生去祖国的语海中畅游,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语用过程。如我在教学冯骥才的作品《珍珠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我出示句子:“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探出”的意思。并用动作表演出来。我又质疑,如果把这个词换为“伸出”,你们说说是换了好,还是不换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中这个生动、形象、准确拟人化的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动作,突出了它的胆小,通过删改语言,让学生更好地去品味语言的精美,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语用的思维过程,我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能把小珍珠鸟写得那样形象、生动?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说:因为作者能仔细观察,抓住小珍珠鸟的动作特点来写。我紧接着问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同样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说:写出了小珍珠鸟的可爱特点,还写出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我及时小结说:对,这就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思维过程,以后你们运用这种写句子的技巧,同样也能写出许多精彩的语句。

二、领略连句成段——语用的严谨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承接关系。只有把握文章段落构成的特点,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领略文章的段落结构之妙,体会作者语用的匠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那些蕴含“表达奥妙”的段落,课堂问题就要指向这些“奥秘”,培养学生的“构段感”。例如在教学老舍作品《猫》这一课时,我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我让学生齐读了这段话后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描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责相应的语句来回答。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独特的语言形式,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这一段话围绕了哪句话来写?这句话与其他分句是什 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当学生讨论交流完后,我做了个小结:这段话结构严谨,作者一开头就用一个总起句总领全段,它与其他分句的关系是总分关系,写法是先概括寫后具体写。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对猫古怪的性格有个更清楚的了解。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严谨性。以后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像作者那样注重语言的运用方式和方法,同样也能写出结构严谨的精彩的段落。

三、洞察行文线索——语用的奥妙

行文线索是作者写作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怎么选材,按什么顺序表达。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指向行文线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构架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对于故事情节曲折的课文要善于引导学生洞察行文线索,梳理文章脉络。例如我在教学《虎口藏宝》这一课,在把握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下分析概括出: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写了纳塔莉发现一卷胶卷—陌生人收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抢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紧接着我问学生这几个故事情节能相互调换顺序吗?学生说不行,因为作者是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最后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学生交流后,我做了个小结:作者以胶卷为线索,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读者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个清晰的了解,造成悬念,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们以后在写叙事性的作文时也可借鉴这种写法,找准线索,层层剥开,也同样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要引导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学着这样写。

四、自我加工创造——语用的内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知识的获取都要经过认知—理解—记忆—运用的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根据教材的语言形式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幷积累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加工与创造自己的语用的形式有复述、表演和小练笔等。如我在教学鲁迅作品《少年闰土》把握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在学生充分默读完后,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写了“我”与闰土的哪几件事?你最喜欢哪件事,试着把它复述出来。学生对“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这两件事特别感兴趣,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在复述时不仅结合了课文的语言,还恰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情节复述得惟妙惟肖。又如在教学《花木兰》理解课文内容时,根据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多幕剧本的特点,在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在表演“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和“从军路上”这两幕时花木兰与父母姐弟及战友的对话是那样形象、生动,学生在不改变课文的原意下,表演的语言完全是自己加工、创造后的生活化的语言,把花木兰忠孝两全、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真正内化作者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用”。他们精彩的表演不时引来大家的掌声。在教学《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朗读完后,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写云彩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写前我指导学生要在模仿中超越。学生在描写云彩颜色变化时,不仅会仿照课文中的一些词汇,还大胆想象,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准确和创新地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这样的“语用”训练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用”的重要战地,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遣词造句、领略连句成段、洞察行文线索和自我加工创造训练,体现“语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