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芃芃
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胸襟、风骨、柔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新的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构建乡土古诗词教学建设
镇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城,多少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墨宝。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南宋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流露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在教学这些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更多的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例如,唐朝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永王东巡歌》(其六),唐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万岁楼》,唐朝张祜的《金山寺》,唐朝杜牧的《润州二首》,唐朝陆龟蒙的《算山》,宋朝范仲淹的《京口即事》《寄润州庞籍》等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课内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建设
教师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之一,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引导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组织管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平等的交流、观点的激荡、个性的张扬来让学生得到思想灵魂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积极营造对话氛围,树立平等的师生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诗词的学习和创造中去。
用科學的方法来深入鉴赏研究古典诗词。通过“意象法”感悟诗词的情景。“象”是客观的物象,“意”是主观感情,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例如,《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西楼”象征孤独寂寞的居所、“月”象征对故乡的思念、“梧桐”象征孤独寂寞。读懂这些景物,作者的感情自然也明了了。通过“知人论世法”补充对诗意的理解,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诗人的创作风格,了解诗人生平,由此来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读法品关键词句,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那一字传神的诗眼,重点点拨,不可讲的过于细碎。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既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
我们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构建古诗词校园文化建设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创作诗词,那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感悟与体验。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到生活中去,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心中最美古诗词”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推荐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并运用多媒体向其他同学展示,全班每天学习一首学生推荐的古诗词,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语文的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学校组织了“诗社”和“诗词沙龙”,适时开展诗词讲座,为学生的诗词创作提供一个平台。同时,还创办了《若水》诗刊,分为“妙笔生花”“名作欣赏”“诗词讲坛”“诗话镇江”“桃李馨香”“杏坛撷英”六个部分,刊登老师和学生的优秀诗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学生社会实践游镇江焦山写下了《观焦山碑林有感》:“字韵镌秀妍,亭阁兰草蔓。岁月悄消逝,唯留古墨残。”感受春天美景又创作了《春景》:“残阳映照半天边,江岸叶舟水打旋。鱼儿惊惧慌游弋,误将柳丝当钓线。轻风浮动游人醉,凝脂云发衬娇颜。纤手拈花红白错,春光旖旎四月天。”偶得生活感悟作《老梧桐》:“树影深深落中庭,鹂雀细细迎风鸣。秋风乍起影婆娑,徒添满袖暗香盈。无根水自天上来,风似干戈亦不倾。弹指挥间成百年,梧桐树老不言轻。”教师在“杏坛撷英”中也激情创作,与学生共同沉浸在诗意浓浓的生活中。例如,《卜算子 粉笔》:“粉雕玉指砌,笔下乾坤意。祖率风骚并蒂开,变迁今朝忆。无意名与利,只为传真谛。零落成尘浑不怕,只有素心寄。”道出了教师鞠躬尽瘁、不慕荣利的一片“冰心”。再如,《乡行》:“故乡邀声稠,欣步去危楼。晴日破浓霾,羁鸟脱樊囚。圌山雄依旧,大江缓更悠。乡亲频递笑,儿伴忙问候。高堂献佳肴,顽女辞珍馐。门前通衢道,屋后飘絮柳。农家桃源境,惟愿长居留。”家乡的景和情暖彻人心,浓郁的生活气息萦绕于字里行间,情意绵绵。诗词的美妙,意境的深远,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使得身心浸润,看到这样一篇篇诗作的诞生何愁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
打破师生固态关系出发,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平等交流、相互协作、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分享思考,获得新发现,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将被新型的师生互相学习而取代,师生间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词时朗读的重要性。除了课堂中“初步感受诗意”“逐步理解朗读”和“深化意境朗读”的“三读”教学法,我们还要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进一步有效拓展古诗词诵读。我们对于古诗词朗诵的评价采取班级的古诗词朗诵比赛,再通过学校的“希望之帆”广播站进行全校性的朗诵比赛,最后在学校报告厅组织现场朗诵比赛汇演,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并现场投票。古诗词的朗诵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对于我校古诗词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了各个时期的经典古诗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不仅感受着古典文化,而且加强了“诗词校园文化”的建设。学习古代诗词也可以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