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
我是语文老师。下面结合我51年的实践,谈谈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懂的常识。
一、写字
语文老师必须把钢笔字、粉笔字练好,能写毛笔字更好。这是基本功。书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态度,甚至体现一个人的品性。“字如其人”。认真写好每个字,能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其影响不容小觑。
二、说话
语文老师要坚持讲普通话,把每句话讲清楚。这也是基本功。说话要简明,一句是一句,句与句的连接要符合逻辑。不玩弄噱头,不故作深沉。无论是自我叙述,还是跟人交流,都从实际出发,务必使人听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三、读书
语文老师要多读书,除了专业书,不妨读得“杂”一点,这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各种求知需求。阅读粗分为两个层次:先解决基础问题,弄清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再进入提高层次,懂得鉴赏与评价。不要跳跃,宜由低到高。
四、作文
语文老师要会写文章,既会写教育叙事、教研论文,也要会写散文、杂感、诗歌。一学期写一两篇“下水作文”,跟学生作交流。自己“下水”了,就知写作甘苦,指导学生作文就有针对性,谈的道理才受用。
五、感情
有丰富感情未必能当语文老师,但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富的感情。无论教学语言,还是课文朗读,都应怀有真切的感情。跟学生说话要亲切,多用鼓励语句。课文朗读既要抑扬顿挫,更要以情动人。有些课文,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如果老师读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会较快地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六、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要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作为语文老师,写字、说话、朗读、阅读、写作,都要给学生做表率。如此,学生不仅能从老师身上学到该有的各种规范,更学到了该为何做人,这比学好几篇课文重要得多。
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对汉字的兴趣、对朗读的兴趣、对写作的兴趣、对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学,专心地做,这比光听老师讲课文更有效。
八、反思
只是一味的上课,从不进行反思,很难有大的提高。提高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一种是自觉的。自发的提高:只要你教了若干年书,多少總会有些收获,但提高很慢,有时甚至停滞不前。自觉的提高: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加压力,并按目标且实践且反思,这种提高就快,有时甚至会有突破性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九、总结
教师水平高不高,跟是否善于总结有直接的关系。有水平的老师往往随时注意总结,一个月下来,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冷静想一想,总结一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好,好在哪里,有了什么方法;不好,又不好在何处,用什么办法来补救。想妥了,写下来,就成了经验。几年下来,好的得到了巩固,不好的得到了纠正,自己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十、讨教
凡是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许多事情得求助于人。向人讨教,是提升自我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向本校同事请教,听他们的课,看他们写的文章;向校外同行讨教,听他们的讲座,跟他们交谈。及时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时间长了,必有收获。
十一、交友
交友是另一种阅读,是读无字的书。有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交些其他领域的朋友(包括某些家长),有助于开阔眼界。有暇之时,与几个朋友聊聊生活、谈谈人生,交流交流读书心得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促进深入思考。知道的事情多了,精神充实了,既有利于教学,也有益于健康。
以上所述,都是老生常谈,但它确是应该遵循的常识。眼下,有些老师往往置常识于不顾,一味追求理论的“先进”和教法的“新潮”,以致于使不少改革流于形式。回归常识,遵循规律,应是当务之急。基础教育没那么复杂,常识就那么几条,无须多说,贵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