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承信 1944年生,广西河池人,一级作曲。从事戏剧音乐创作五十余年,为桂剧写了八十余个剧目的音乐唱腔。代表作有:桂剧《大儒还乡》《泥马泪》《烈火南关》《灵渠长歌》《人面桃花》等大型剧目。曾荣获国家“文华音乐创作奖”。在广西九次剧展中都有作品参加并连续九届获得“优秀作曲奖”。桂剧《大儒还乡》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排名第二),该剧荣获国家“文华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桂花奖金奖等,是广西目前获奖最高最多最全的剧目。《风采壮妹》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1987年作曲并指挥的桂剧《泥马泪》入京参加国际戏剧研讨会展演,并在中央电台录制了全部音乐唱腔。
古老的桂剧和其他剧种一样,要改革、出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紧扣现代人的情感,才不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其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唱腔是剧种的核心和代表,因而它的改革最值得重视。戏是演给人看的,曲是唱给人听的。能否争取到更广泛的观众,这是改革成败之关键。要争取到更广泛的观众,使其喜闻乐见,一方面要照顾老观众的审美定势,另方面也要适应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更新的审美需求。调和及统一两者的爱好和视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审美的特性和共同点。这一新的课题需要认真重视和努力探讨。
另外,多年来的戏剧音乐创作实践使我更体会到,除要做好以上课题外,要使一部戏剧音乐独特、出彩、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寻找亮点、突出亮点是很必要的。亮点是什么?就是根据独特的剧情对音乐作独特的处理,使其新颖巧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引起听众情趣上的共鸣和听觉上别致的感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剧种风格是所创剧目之共性、亮点却是不同剧目所独具的不同的音乐个性,因而它的亮点不是千篇一律的。剧本中所要表现的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的情境以及千差万别的人物,赋予其应是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音乐形象。音乐亮点找得对,表现得准,才能更好地表达剧情。
在多年戏剧音乐创作实践中,我不断地学习,探索着如何突出所创剧目的音乐个性和寻找该剧的音乐亮点。现就几个实例,浅述一下我的创作思路和做法。
一、古曲新用
在桂剧剧目《家》中,梅表妹与表哥高觉新相爱至深却不能结合,他们常聚梅树下倾吐衷肠。月明的夜晚又在梅树下惜惜相别。梅表妹、梅花、相聚梅树下,仿佛梅字就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情缘,梅花是他们感情的寄托,爱情的见证,这样别致的剧情使人受到感触和启发:如再加个与梅相关的音乐元素把他们的情感勾联在一起,剧情不是更有内涵和意思吗?也许这就是该剧音乐亮点。
于是古曲新用,把古曲《梅花三弄》之精华乐句用到该剧中,与桂剧南北路、高腔相融合,在情人欢娱之时、离别之际、思念之中、伤感之时,在唱腔里,配乐中,不同变奏的梅花三弄音调响起,曲情交融,情侣们听曲思人,闻曲感怀,种种情怨都在《梅花三弄》音调的牵引之中,勾起他们种种情怀,也能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古曲新用起到了好的效果。
二、借用样式
桂剧《人面桃花》描写男女主人公邂逅钟情、两情相悦、为爱而死、为爱又生、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传遍大江南北。煽情唯美的《人面桃花》原是用桂剧传统锣鼓点子,套用程式化的传统唱腔来体现剧情,音乐唱腔显得呆板单调,缺乏表現力。观戏听曲,总感到遗憾。重排该剧时,都希望旧曲新唱,老剧新演,好看好听,符合现代人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人面桃花》剧情简单而情感丰富,情人经历邂逅钟情、深爱离别、思念寻找、重逢结缘等诸多情感变数,悲欢离合总是情。要充分表达剧中跌宕起伏的情绪和各种美好的意境,必须大幅度提高该剧的音乐表现力,把各种美展现给观众,做好了这些,音乐也就有了亮点。在音乐创作前我与导演梁中骥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并得到他的启发与赞同,一致认为,要把《人面桃花》这一剧目在艺术上推上一个台阶,必须舍弃传统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找到一个能充分体现各种感情交合的新的表达样式。这种样式是什么呢?从剧本分析来看,《人面桃花》具有清新明快、抒情优雅等特点,剧中又可插入许多舞蹈成分。根据以上特点,与导演达成共识:借用样式,即借用音乐剧载歌载舞的表现手法,导演、作曲通力合作把《人面桃花》努力打磨成具有桂剧特色,清新柔美,富有时代气息的戏剧音乐舞蹈剧。
具体做法是:1.大幅增加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成分。配乐、唱腔、舞蹈音乐贯串全剧。2.剧中基本上不使用锣鼓(因为传统锣鼓的运用会打断音乐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演员的表演、动作、身段、对白、幕间的转换全在各种不同情趣的音乐中进行。使全剧音乐化、舞蹈化、情感化,争取做到视听兼备、优美动情、雅俗共赏。3.唱腔在保持剧种风格前提下,全按新的要求和表现设计写作,并在唱腔中配以舞蹈,歌舞并蓄。这种借用音乐剧的表现样式来进行再创作,大幅度提高了桂剧音乐的表现力,旧剧换了新颜,做到了老戏新演,旧曲新唱,以清雅抒情、载歌载舞的新样式展现在舞台上,成了桂剧经常对外演出的保留剧目。这种新样式、新亮点也是今后桂剧剧目和音乐新的创作路子。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在艺术创作生产中,要取得好的成绩,主创人员间的团结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三、反串出特色
音乐剧《欧阳与桃花》的创作,是音乐创作的新领域,也是我的学习之作、尝试之作。由于习惯,在构思此剧音乐中,总是忘不了寻找它的音乐特色和亮点。该剧主角欧阳予倩在编剧、导演、电影各个艺术门类中很有建树,又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素有“北梅南欧”之美誉。所以在这部音乐剧中必须要充分展示他的才华。故事发生在抗战时的桂林,又要体现出桂林地域特色。在这两个抒发点的启示下,我想到了音乐反串。
写戏曲音乐唱腔融进歌曲或其他门类的音乐元素,有新鲜感。同样现代载歌载舞的音乐剧反串进古色古香的戏曲音乐元素,也有不一样的新鲜感觉。在戏中戏里,欧阳予倩在激励学生们献身抗战的情节中,安排演唱了京剧《生死恨》,以剧情抒抗战之怀,在给艺人导戏时示范演唱了桂剧《桃花扇》,以示中国人的血性。刚唱完优美激情的歌接着是声情并茂的京戏,不久又接着是委婉伤情的桂剧,体现了他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同时音乐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三种风格(歌—京剧—桂剧),观众在欣赏音乐剧时又饱了耳福。
猫儿山在激战,桂林父老乡亲在支前的戏中出现了卖米粉的老汉。他挑着桂林米粉支前的一大段韵白和舞蹈中反串了彩调音乐元素。加以明快的节奏,在跳跃旋律的相衬中生动而风趣地表现了这一段剧情。在激烈的枪炮声中穿插着悠然的音乐和表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戏多元化。剧里既有桂林的戏韵、独特的桂林米粉,又有操桂林方言的老汉,桂林地域特色得以体现。音乐剧中突然跳出不一样的音乐色彩,收到了别样的艺术效果,音乐的反串,还是串出了特色,串出了味道。
四、桂韵秦音
如果说《家》剧的亮点是借用古曲写情抒意,《人面桃花》的亮点是借用音乐剧的表现样式来提高该剧种的音乐表现力,音乐剧《欧阳与桃花》借反串来塑造人物和突出地方特色,那么桂剧《大儒还乡》的音乐亮点是:桂剧与秦腔的对唱,广西民歌与陕西民歌的比赛对唱,大段秦腔的独唱等。两种不同风格的唱腔,不同地域的民歌合成一体共同来体现剧情,是该剧音乐的一大特色和音乐亮点,这样的处理使人惊异,也使人好奇。其中有怎样的情结?如何产生?收到什么效果?值得回忆与总结。
桂剧《大儒还乡》是2003年桂林市全力打造的精品剧目。该剧起点高,以争取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获取国家文华剧目大奖为目的。全国上下有多少好剧种、好剧团,优秀的创作团队、出色的大导演,技艺俱佳的好演员,欲在这高手林立中脱颖而出夺得大奖,尤其是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是何其之难。要达到这样的高目标,全剧组各个艺术门类都必须有精品意识,艺术上必须高标准、高要求、高体现。
我在音乐创作方面深知:光是写好每一段唱腔,每一曲配乐,体现好剧情,烘托好气氛,唱腔做到情、味、美(即感情、剧种韵味、优美动听)外還远远不够。音乐还得有亮点,要出招,出新招,别人意想不到又符合情理之好招。给人眼前一亮,耳目全新的感觉,才能与人一较高低,最后胜出。《大儒还乡》剧本和音乐创作为了出招,出亮点,几年中经历了二十三次大修改。推倒重来,来了又推倒,一次次出新又一次次否定自己,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出招。
该剧“还”的是桂林这个“乡”,唱的是桂剧,然整个故事发生在陕西。这个与众不同的剧情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开始只是想到用陕西独有的信天游和秦腔的演唱来体现陕北地域特色。在不断的修改中又认为仅此还不够,因为以往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剧种及剧目都用过,现在已经不新鲜。要用自己的,别人没有用过的招。我们于是想到了运用桂剧与秦腔的对唱,广西民歌与陕西民歌的比赛对唱,大段秦腔在桂剧剧目里的独唱。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剧组中有不同的声音,但我认为这不是该剧音乐的败笔而是亮点,也可能是与众不同的一大亮点。因为这样运用有理有据,有剧情支撑。对歌又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何况又是两种风情民歌的比赛,更会吸引观众。陈宏谋在陕西主政期间,大搞种桑养蚕。该举措 经皇上嘉定,实则是坑农害农的假政绩。他回桂林之前前往陕西曾任职之地探究,碰到护桑林的老陕,老陕是地道陕西人,他经历了坑农害农的假桑政,却不敢道出实情。陈宏谋为探明真相,投其爱唱陕西民歌之好,诱其比赛对山歌,诓其道出实情。这就有了广西民歌和陕西民歌的对唱。柔美的广西山歌与高亢的陕西民歌比赛,不同地域,两种风情,一答一唱、一问一和,加上演员风趣的表演,使凝重的剧情得以在轻松诙谐中展开,这种表现样式也深受观众喜欢。随着剧情的发展,陈宏谋和老陕相互猜疑,情节由原来的道白改成用唱来表现,就有了桂剧与秦腔的对唱,陈宏谋唱桂剧用京胡伴奏,老陕唱秦腔用板胡伴奏,两人一南一北,一桂一陕逐句对唱,你疑我猜,各抒情怀,两种韵味交替展现。观众觉得好听好看也好玩。后来老陕猛醒痛诉假桑政给桑农造成的伤害,因而就有了成段激奋的秦腔唱段。
桂剧剧目出现大段秦腔,新奇而意外,同时又不感到别扭,因为它与人物和剧情是吻合的,是为剧情服务的。以上的情节内容,是专为出招而写,是先有招后有戏,这是编剧和作曲相互启发和配合下产生的。
桂剧《大儒还乡》最终赢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了几个国家大奖,超出了预期目标。2008年受邀进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展演。在全国和广西的巡演中得到了好的评价,这说明全剧组摈弃守旧的创作思路,采取出招创新展亮点的创作路子无疑是正确的。我在多年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在剧目音乐创作中出招,找亮点,有两点必须遵循:一是不管如何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吸收多少,必须充分保持剧种风格,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音乐的亮点必须有相应的剧情配合,合理的展现,做到为剧情服务而不是随意无根据地编造。同时也体会到,不论是兄弟剧种的音乐唱腔,还是民间音乐、歌曲、轻音乐乃至西洋音乐元素以及它们的创作手法都可以借鉴吸收,以此来充实丰富本剧种的音乐表现力。但是借鉴吸收不是拼凑,不是替代,在符合剧情,为剧情服务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融合进本剧种的音乐中,成为一体共用来为剧情服务。
以上所述,都是我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经历、体会和肤浅的理解。独家之言,一己之见,难免有误有偏,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