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孔孟之道思想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2018-05-14 17:05郭佳郑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郭佳 郑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孔孟之道中取其精华运用在本职工作中,以新的方式解决学校贫困助学中的实际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运用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真正起到古为今用,在实践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孔孟之道;高职院校;贫困助学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1 解析孔孟之道之精髓

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后人称为圣人和亚圣。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正统,有孔圣人传力,孟子加以发扬光大,广为流传,现如今不仅仅影响中国,甚至造福世界。

“仁”。孔孟并称儒家思想的代名词,“仁者爱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孔圣人性格温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上对长辈恭敬谦虚,下对晚辈孜孜不倦的教诲,宽恕是其人生性条,原则性问题大义凛然毫不妥协;而孟子因为生活在战国时期,所以影响了他的性情,性格坚强,想法和做法偏向于愤世嫉俗。虽然表现不同但他们都将“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责任”。

“仁”教育思想发人深省,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善、兄友弟,君礼、臣忠,君惠、民信”无不在表示,“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古时,运用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现时,运用在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企业中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外在只是区别于角色分工的不同而已。

“人才”。迄今为止,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没有给人才一个合理的定义。有的只是孔子云“人难”,即人才难得,孟子的“尚志”,人才的重要心理品格。孟子的点睛之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衡量标准。而“人才”是当今社会竞争焦点、学校培养目标焦点、父母养育焦点。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为国所用,才是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什么是顶级人才?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众所周知,孔子真正成为“大师”是六十八岁以后的事情,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忘记吃饭、忧愁,甚至忘了自己快要到不惑之年。现今大家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都可以佐证老年人才学的重要性。我们都学过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重要思想。他们与现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逆境出人才,贫困家的孩子早当家,致力于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不谋而合。

“學习”。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学识渊博,被人称赞“博学好礼”,由于政见不同他在政治上并没有作为,唯一称颂的是治理鲁国的三个月,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很有起色,举国上下大到国家实力大增,小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好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足见其超凡的能力和学识,无愧于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当然他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六十八岁后的教育思想。“千古圣人”之名流芳百世,是当时社会上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什么是学习?如何学习?孔老夫子已经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而古代的“孟子三迁”,讲述的是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反映到现今社会的热点现象就是父母格外注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为上名校而买房。

2 史上最难就业季成因

笔者刚刚经历最难就业季,所在学校为全国就业50强,示范性高职高专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4级以前所带学生每一届就业率没有低过98%,而14级所带学生刚刚过95%,确实给笔者敲响了一个警钟,今后的就业工作要全面调整思路。笔者认为没有所谓的最难就业季,而是有以下几点在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2.1 家庭因素影响

据调查,2014级毕业季学生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理想生活居然是一副对联:左联是位高权重责任轻,右联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横批是睡到自然醒,贴门神的地方还多了两句月月加薪,年年升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中国真的有这样的工作,就是什么都不做家里蹲着,父母养一辈子,其实很多人都会去埋怨学生,但是据我调查这些想法并非学生自己主观意识作祟,而是受父母影响。

作为高职学生,比如说我校从大一进校的入学教育、贯穿大学三年的综合素质教育都把就业教育放在首位,教授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就业心理知识、就业安全知识、职业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周末做长短期的社会兼职,所以更多的学生希望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锻炼自己、检验自己所学。

但是,总是有学生问笔者,老师、父母让我回家就业,离家近好照顾,而我想去自己理想的城市、以前兼职的公司就业,想多赚点钱,多积累点资本,为以后创业做准备。这样的冲突如何解决,更有甚者,有家长在女生毕业之时就硬逼自己的孩子拿了结婚证准备生孩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样的情况让我不得不反思,现在的家长怎么了?将自己的孩子当作什么?

在中国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影响很大,当今教育正在走一条“家校联营”的模式,家长学校蓬勃发展,不言而喻。中国现今发展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啃老族,儿女啃完孙子辈啃,从未想过啃不动怎么办?反观历史上,孔孟之道中的“仁”思想,家庭和睦表现在“父慈子善、兄友弟恭”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作为18岁以上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追求,而不是永远躲在自己家庭羽翼下的雏鸟,选择“离家近”的职业追求,这样永远都不会自己自由飞翔。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单位就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团体,大多是合作N年的成熟企业单位,无论是制度还是升职空间都能达到学生的需求,这是一条成熟稳定可靠的职业发展之路。

恰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挖取的第一桶金,很多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把眼光盯在了“高薪、包住、餐补”其原因不言而喻,家庭的压力占了很大部分原因,特别是贫困家庭。似乎每个人都好似瞬间开了“外挂”如有神助,渴望着一步登天。而忘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拿多少工资,干多少事情,就业招聘时双向的你在寻找企业的时候,企业也在找寻人才,而刚出校门的学生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吗?作为家长大多数都是将学生送进学校就撒手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兩重都不知道,就硬把学生推向无法攀登的高度,在经过短期培训试用之后被企业淘汰,我始终记得曾经华为全资子公司财务招聘的杨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不会轻易给学生关上就业的大门,是人才的我们都欢迎!之所以被淘汰、被放弃都是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这么多年武职学生只被淘汰两名,已经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再次和贵校合作招到更优秀的人才,能为我们公司所用”。

2.2 自身素质的制约

现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爆炸的社会,发展速度之快甚比飞速,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我们高职院校也要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何为人才,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学校培养的重点,家长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所在。可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吗?孔子一代宗师,是在六十八岁之时,他所言人才是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而孟子也告诉我们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难以成为真正的人才。观今朝,在家长溺爱中长大的学生有多少能忍耐寂寞、不受外界影响的静心、专注于学习之上,并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学术竞赛 、学生管理组织、社会实践来验证自己所学;更多的高考之后失败的阴影,自卑感作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使得越来越多的低头族畅游在网游世界里无法自拔,这样度过大一大二学习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到了大三的实习期要就业了才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涯里什么都没有学会,身体也当机了,才开始抱怨家长和老师为什么要让他来读书浪费时间,为什么不教些真才实学来应对就业?为什么社会这么不公平?一个班的同学有的高质量就业、有的考专升本、研究生一考就中,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焦躁不安、急于求成的负面情绪往往无法冷静思考怎么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用人单位。掉入招聘陷阱、短期廉价的实习周期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与学校的教育质量相悖,就业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3 学习态度影响

现今社会带给大学生有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也伴随着无数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无法安心于学习。关于学习,孔子和孟子不愧为学习的典范,孔子一生“博学好礼”,六十八岁以前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学以致用为鲁国的治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六十八岁以后则是一代宗师,培养学生无数,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孔孟之道中关于学习的名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掉几句书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母三千的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长,导致学居房“越来越俏”,需要政府来调控。

可是作为学习的本体学生而言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大学并非以前的学习阶段,关着门学习,有高考这个看得着摸得到的奋斗目标。就业是一个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虚无缥缈的东西,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普及已经让他们的知识面广而杂,从大一进校开始他们的一条腿已经留在了校门外,据调查近30%的新生在进校前就已经做过社会兼职,近20%的新生在业余时间寻找社会兼职,这样的比例对家长和老师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长大了,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忧的是没有社会经验,安全意识淡漠的他们很容易走弯路,受骗上当,无事还好,有事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就课堂教学而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教学、微课、幕课远程教育已经出现并受到教育届的重视。如果一线教职工还把这些教育手段仅仅放在教学竞赛上,而不去改变教学方法仍沿用以前的传统教学,将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专注力,无法顺利完成每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那么学生说大学里面没有学习到什么知识无法应对社会的残酷竞争还真不是什么无的放矢。

3 如何将运用孔孟之道解决最难就业季难题

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浩武研究员、长江证券公司创始人陈浩武教授在济宁市“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上作了题为《社会危机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复兴》的专题报告,首先从“中国奇迹:三十年建设伟大成就”讲起,突出强调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接着他谈到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社会危机,我们不能沉湎于经济成果的增长,应该看到出现了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如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权力寻租和高层腐败、道德沦丧,这些究其原因,无不源于儒、释、道的中国本土核心价值体系遭到摧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及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面对世界性的危机,提出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以此可见,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新时期的发展也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普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我们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到的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相融合,用古人的智慧来引导自己具体的工作,从根源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家长不能脱离学生的教育。

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十几年,对学生教育深有体会。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习惯从小培养,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父母是第一老师。据调查,60%的学生从出生到小学阶段都由爷爷奶奶带大,这还是近几年的新数据,以前可能连40%都不到。其实隔代亲自古便已经有了。古时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就有“君子抱孙不抱子,老年人一般爱和小孩子一起玩耍,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而观文史记载这都是科举考试,“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出状元,而古人云:先成家,后立业。往往还没有科考就已经“为人夫、为人父”。所以父母作为儿女的监护人并没有参与孩子最关键时期,对于孩子的了解还不如祖辈。懂礼、好学的学习、生活习惯其实是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的,而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祖辈的溺爱,很多孩子缺少了系统的习惯养成。而后期,只为考名校而努力奋斗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孩子自然发展,更多的问题被很多家长所忽视。等到大学甚至大学毕业才来考虑就真的迟了。

所以,家长必须要走进孩子,懂得如何为人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度过教育关键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孩子交朋友,厘清思路,深刻了解孩子的需求、学习动力、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综合素质能力等,明白孩子的就业是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家庭的助力相结合,长大的雏鹰总要展翅高飞,需要老鹰的放飞,所以让你的孩子自己去迎接社会的洗礼吧,年轻一切皆有可能,不要因为一味的溺爱而折断了娇嫩的翅膀。

其次,優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里。

第一点:利用德育教育平台全面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理念、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校思政课程,在绪论中就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积极引导光大青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说,孔孟之道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学习论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诚信;和谐与“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古今文化思想融为一炉。在课程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谈古论今,让学生知道中国民族文化的由来,以此来达到通理明志的效果。

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妈妈有幸参加了水果湖第一小学三年级三班家长进课堂,讲了一堂《诚信伴我行》的课程,发现孩子们对于诚信故事并不陌生,有些学生还站起来背诵曾子杀牛的故事,课堂上积极发言,勇于参与课堂小游戏,课下在QQ群里家长与孩子热烈讨论,这节课让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传统教育从娃娃抓起,孔子学院,论语课堂,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第二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特有的第二课堂——凌家山道德讲堂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感受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10月份,我院邀请了两位主讲来做客道德讲堂为师生灌了两锅“心灵鸡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桂汉良教授为师生生动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桂汉良教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他希望师生做到——不管是春花烂漫,还是秋叶静美,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主讲嘉宾张海湄老师,以孝道文化为主题。她从孔子“今之曰孝,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中,将孝养分为有养、能养、善养三种境界,并强调,孝之实践不是停留在满足父母基本衣食需求,更重要的是多陪伴父母,让他们愉悦。她说,孝敬有言语温和、行为合理、态度端正,孝顺有不可忤逆、恒顺父母、背后圆满等,孝之忏悔要发自心底,希望做子女的要孝敬、孝顺父母和长辈。

优秀传统文化以道德讲堂为载体传播给全院师生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将其精髓化为动力激励着一届又一届武职学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新时代的拼搏向上的精神。

第三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快乐学习。

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不难总结出: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不善于规划时间,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节奏,这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通病,如果不在大一“治疗”会影响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

孔孟之道的论学中,我们发现学习的法宝:学以致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老师要抓住学生本身:特点、学识、习惯、需求来因才施救,对症下药。衍生到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带领学生厘清学习思路,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优秀学生帮带落后学生,交流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互助学习。

本人认为现今社会广泛认可的双创教育完全可以拿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不二法宝,现阶段一直在研究“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学业”的方式方法,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在9月份,所在院系就提出将参观企业单位作为入学教育的一部分,让新生从进校开始就近距离接触企业,当看到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时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学生们惊叹不已。学校内的书本教育如果能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激励学生改变懒散的学习习惯,按照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专多能”的理念带领下充实自己、包装自己,学习有目标、有动力、有专注力、有兴趣,真正地爱上学习。

最后,工作目标: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每一个人为理想而活,要能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而本人从2006年进校至今,都贯彻着一个目标理想,自己所带的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孔孟之道中很多观点,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思路:

3.1 因才施教

以学生为本,走进学生,摸准学生的“脉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室、食堂、宿舍每一个场所我都可以和自己的学生畅所欲言。从生活出发走进他们,一点点小小的温暖就能让学生认同你,从而敞开心扉。

3.2 环境育人

环境心理学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义递降,所有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存在都可以成为育人环境。“孟母三迁”就是优化育人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一。而本人在一届学生入校之时就致力于尽最大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培養一支“能打硬仗”的班委队伍。

(2)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入党”为抓手,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长短期学习目标,切实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师生依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共建班规,以制约自己的言行举止。

(4)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参加班级、院系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人参加社团。(下转页)

(上接页)

(5)高年级,业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在近距离接触社会的基础上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是否能满足就业需要。

(6)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加强创新理念意识培养,加强感恩父母、学校、国家意识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意识培养。

(7)系统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不是大三的两个月能完成的任务,应该贯穿于三个年级,全球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每个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时间的紧迫,学习任务的繁重。

“孟母三迁”让我们懂得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关注每一个宿舍、每一个班级,让“诱人犯错”的安全隐患被扼杀在摇篮里。

高质量就业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所在,我们每一个教职工都要为之努力拼搏,粗浅的研究孔孟之道后才发现,它已经将懂礼、守法、学习、成才、和谐用不同的方式教会我们每一个人,感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家长也好、每个阶段的老师也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成长、发展,最终成就自己,并为建设强盛美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孙宇.“孔孟之道”引发的高校素质教育新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

[2] 彭千毅,毛芳.“孔孟之道”撞击现代企业文化[J].中外企业文化,2003(10).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