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莲
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教育的视角来讨论,更应该结合社会大环境,以一种全局、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视野来看待学业负担。
追问一:在之前的研究中,讨论学业负担更多的是从学生学习的时间、作业量、课外补习、竞赛、考试等角度进行。其实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处的情绪、心理状况、家庭背景尤其是家庭经济资本等因素。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很大的生理差异和家庭差异。所以,在学习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对有些学生来说不算负担,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是一种负担。而且这种负担的程度更多的是从人的心理感受程度来衡量。所以,在义务教育面向全国中小学前提下,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负担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负担因人而异,因区而分,这是反思学习负担是不是一个问题的前提条件。
追问二:很多家长的焦虑是源于对身边教育资源的不满,转向寻求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家庭会运用自身占有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甚至是“超社会资本和强社会资本”来帮助子女应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不顺或阻碍。最常见的是家长选择补习机构、购买优质教育资源,以期在各种考试中获取优势。这并非学校的基础教育要求,而是考试焦虑下的应激行为,所以学业负担产生的范围也需要明确。
追问三:学业负担从浅层来说是孩子的作业比较多,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社会竞争压力蔓延到了基础教育。比如:家长的教育焦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竞争性的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就業导向性的大学专业选择等。中国的教育主体,尤其是家长群体更多追求的是教育能带来什么好处,子女能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个人能不能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在这样的价值指引下,就算国家极力推进“减负”,效果也是甚微,这是我们面临的深刻社会问题,所以,仅把责任归到教育相关机构是不理智和不公正的。学业负担的内涵外延、基本特征、已有的相关问题等都必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讨论,需要国家层面、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学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合力。这样才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
追问四:重复学习合适吗?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习要达到熟练理解、巩固、运用和提取程度,就必须重复学习。所以学习不是没有任何负担的,这需要教育者和家长跟学生明确告知。此外,学习也需要基本的意志力。任何事业都必须持之以恒,付出努力。老话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当我们摸索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后,其实可以告诉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也能带来自我效能的满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万科金色城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