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博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农业信息化数据化,不但可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民生环境、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速度,推动农村社会的治理管理,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农业信息化发展要真正以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生产需求作为基本核心,构建软、硬件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构建符合农业发展的框架体系,进一步融合内外部环境,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和良好完备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衍变过程;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03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当今信息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发展已由工业化进入到信息化的新时代。信息化不仅综合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实现了跨时区、跨语言、跨地域的沟通交流。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贸易往来增加,全球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格局。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空前高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贸易往来,更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加强信息技术水平,是未来农业发展优劣的关键性工作。
1 农业信息化的衍变
信息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的。信息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能量,或其他标示。而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社会文明进化的进程。信息化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信息整合发展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信息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当前,我国各行各业也都相继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农业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业为背景的信息化进程,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指导、通过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来实现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与资本投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实现“村村通网”、“家家有计算机”和“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其次,要解决资源整合问题,改变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面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信息网融入社会信息网之中,解决信息化进程的“最好一公里”问题。第三,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服务公益化、创业体系信息化和科技服务信息化的三大体系建设,建立以信息化进程为基础的新农业信息网络。
2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策略
农业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农业发展特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民生工程。长期性特征是基于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加速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社会进程。动态性特征是指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进程,包括物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建设等,处于快速建设期,因此对于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也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复杂性特征是基于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现代化的社会会保障体系、气象服务、环境保护、商务洽谈等业态的进入,对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进而造成了复杂性的信息发展特征。基于这些问题,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需要采取进一步策略:
2.1 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第一,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人员和共享人员是农民这个基础性群体。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来看,农民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是农业信息化改进与发展的基点,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之路的起点。第二,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信息搜集与应用的目标,农业信息的有效性与应用性最终是以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来决定的,作用越大,则信息的质量越高;因此要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加强信息搜集与反馈的力度,使信息化服务贴合农民需求。第三,提升农民的个人素质,使之了解信息的重要性与作用,并能够正确搜集信息、科学使用信息从事农业生产,发挥信息的最大化功效,特别是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技术培养人才。
2.2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基础建设为根基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是硬件设施建设。一是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升级现有落后的通讯网络设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资源配置并不合理,甚至一些地区的资源并没有配置到位,“村村通网”、“家家有计算机”和“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还没有确实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终端设备的配给,对于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配备存在困难的地区和家庭,可以由政府拨款补贴,以达到硬件设施的高普及率。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采集工作,农村相对信息闭塞,与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有关,要改善当前信息闭塞、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还需要从第三方资源建设入手,提高农村社会性事务的频率与活力,从提升农民素质入手,提高农民对于信息搜集的思路与视野,增加农村地区的网站建设,以及村委会等机构的网络化运营能力,加强农村地区的数据库建设,对于农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要有专人负责,并提供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采取兴趣。三是提升教育体系,提升现有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提高整体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是完善现有教育体系,加大对于农民基层信息化技术及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基层信息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激发农村基层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而服务。
2.3 完美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有赖于完善的机制保障。加强领导监督监管机制,完善现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服务思路、服务理念,使之能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而提供助力。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机构,积极改善组织机构,从领导做起,从上层结构做起,提高思想觉悟与信息化发展的认识,通过思路改变出路。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协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行业较多较广,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力配合,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所涉及的机械、气象、种植、畜牧、科研等各个领域,没有完善的机制很难实现农业信息化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民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加强社会管理,甚至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农业信息化发展应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美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才能切实现实农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翟哲锋,刘颖,孙慧如.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4):24-24.
[2]李瑾,冯献,郭美荣.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与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12):9-19.
[3]孔繁涛,陈萍,王平,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J].農业现代化研究,2016,37(3):4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