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景
[摘要]育人是高校各类课程的本质要求,高校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有利于形成“立德樹人”的协同机制。同向同行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同向同行的路径包括: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同向同行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健全教师组织,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拓宽教育路径,增强同向同行的平台答黏性。
[关键词]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8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5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从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新要求。育人是各类课程共同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大学生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础规范和根本要求。
一、“同向同行”的内涵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育人,既包括方向上的同向,也包括行动上的同行,也就是说,大学生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保持指导方向上的一致性,在实际行动上也要做到融合同进[2]。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自觉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方向。课程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高校所有课程理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理念。高校不同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都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公共必修课范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
高校各类课程在人才培育中都遵循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观点立场,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格局,坚持德业融合。高校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受教育者思想上的熏陶,推进不同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
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体现这四个方面的服务。不仅要从思想理论方面进行教育,更要在课程学习中做到言传身教[3]。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是意识形态交流的前沿场所,理应牢牢把握并不断强化“四个服务”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局育人。当前我国高校各类课程还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同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不能较好地处理育才和育德的关系。因此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遵循“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味地增加思政课教学课时,放弃更多专业性学科教育的协同育人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到学科结构的调整,还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竞争力的形成。基于当下国情,简单地增设思政类课程,忽略方法创新,并不能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难以为继。“同向同行”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学科教育的不足,对高等教育学科教学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不同学科渗透整合,“同向同行”成为必要。
(二)“同向同行”的可行性
社会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同样兼具科学性和价值性,如何培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高校课程除了具有传递科学价值的功能,还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错误的使用学术话语,甚至扭曲其含义,会对错误的社会思潮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可以有效减少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对我们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避免犯原则性错误至关重要。
鉴于高校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来看,要实现高校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党委及相关教育部门应承担起政策制定及制度设计的责任。对于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思政建设的教师而言,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强应用型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互动,确保各类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
随着科技不断创新,经济日益发展,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应用性及社会性学科理所当然地在高校教学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壁垒,特别是思政类学科经常会由于其短期效益的非显著性而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由此,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各类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同向同行”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命运未来的大事。目前,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同向同行育人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同学科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高低不齐,课程设置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明显过于单调。
(一)不同学科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高低不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本职的工作就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政治性、学术性、师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思政队伍建设的文件,把对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在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教学特点的制约,其专业素养更应该受到重视。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精良的业务水平,才能正确教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以一种整体结构形态存在的统一整体。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思政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课程、教育实践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答疑解惑等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不强,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不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无需占用更多的时间。由此产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关心,也影响了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肯定和自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关键。
(二)课程设置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在于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生到课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设置过程中,从“配方”“工艺”到“包装”都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需要创新,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贴近青年大学生实际需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如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是当下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偏向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教学课时多,學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要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在课程设置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因“事”因“时”因“势”而新,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的单向灌输为主,把学生看成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感受,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弱化教育效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容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大”而“空”的误解,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重视理论的传授,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有利因素结合起来,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四、高校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对策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随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并存,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同向同行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受传统学科思想的影响,很多专业课教师都把自己的定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学过程就应该分工明确,只要把自己负责的课程讲好就可以了。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承担着价值引领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和行动上的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很多教师虽然在学生时代也曾系统学习过这些理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会逐渐下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以适当的形式组织教职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个人政治理论素养,为工作生活提供指导,立足中国特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以一种更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理念的方式,协同共进。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形成理念共识,将师德评价结果与岗位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把以德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理念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共同发力。结合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营造同向同行的舆论氛围,提高同向同行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育人过程中的实际行动。
(二)健全教师组织,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理念,其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也使得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课程要发挥育人功能,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政治素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召力,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其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5],专业课除了本身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外,很多术语也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政治理念。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在提炼专业课文化知识和价值范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对学生施以正向积极引导,传递思想政治理念。“同向同行”要求加强师生沟通,积极互动。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专业课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国情怀,主动了解国家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立足学科要求又不限于学科,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把专业内容讲好。
(三)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当今大学生是积极展现自我的一代。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合理的大学生培养方案,合理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组织更多接地气的活动,形成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6]”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专注的学习状态,进而再辅以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学生思维活跃,也更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进行互动。高校课程教学要重视思想方法和语言的表达,如开设跨度更大、涉及专业更多、专业性和技术性更强的通识课程,打破文理界線,把强势专业学科引入课程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不同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减少90后、00后大学生“工具导向”思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彼此依赖。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可采用“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实现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强化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数据信息化时代要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工作实践模式和教学育人机制,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贴近时代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要统筹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等各方资源,推动思政课与第二课堂贯通,凝聚思政课程建设合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拓宽教育路径,增强同向同行的平台黏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课堂上“低头族”越来越多。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实践中探索规律,促进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拓宽协同育人路径,搭建有效的平台,增强平台黏性,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在授课形式上要结合专业教师知识丰富的优势,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更需要丰富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利用互联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随处可见的网络教育空间,增加时代感。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挖掘高校专业课程德育资源,从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不同角度融入学生教育过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的搭建跨学科的公共平台,建立同时包容规范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13-1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习近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N].解放日报,2017-4-16.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