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要]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破除改革“瓶颈”、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已迫在眉睫。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高校综合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社会和高校,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高校改革中拥有不同的权益和立场。在这场“使命驱使”的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中,高校作为改革主体,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和角色、完善利益主体间均衡博弈制度,构建协同参与的监督评议和申诉机制、建立高校改革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体系;扮演好沟通者、操作者和捍卫者的角色是高校综合改革取得成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12-00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5003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吹响了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加明确了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方向[1]。在高校综合改革中,政府、社会、高校作为不同立场的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会出现定位不清、责权不明等问题,影响着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进程。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部分部属高校在本轮改革中改革的侧重点、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而探析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所在[2]。
一、高校综合改革概述
(一)对高校综合改革的认识
宏观上,推进与深化综合改革被视为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观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指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微观上,各高校作为改革主体,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二)高校综合改革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综合改革”或者“高校综合改革”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段为1985年到2016年,共检索到文章362篇,剔除105篇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献,还有257篇。通过对高校综合改革研究走势的分析可知,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并非是持续的研究热点。如图2所示,从1985年至今,高校综合改革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有三次小高峰,分别是在2003年、2008年和2011年前后:在 2003 年之后,随着高校综合改革的推进,相关的著作、论文集、文章及学位论文逐渐多起来;在2008年关于高校综合改革的研究又达到一个小高峰应该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综合改革有关,如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研究文献中,不论是对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高校综合改革中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但是高校的发展又恰恰与其利益相关者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如王建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向其他部门(包括政府、非政府、企业界等)、教育内部其他系统(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等)、有关人士(学生、家长、企业家、专家等)开放,并在开放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3]。因此,高校在进行综合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层次相关利益者的诉求。
二、高校综合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指企业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4],也指能够影响组织实现目标或者是被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5]。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内容是:公司中的出资人连同其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受到公司利益的影响,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致力于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看,企业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企业并非仅仅依赖于股东,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在一段时期里处于教育资源短缺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中,用人单位常常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每年都会遭遇找工作难。这一现实情况产生的原因就是高校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少关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没有很好地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然而,这仅仅靠高校努力是无法解决的,高校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出与企业用人要求完全契合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中,米切尔和伍德的研究分类最具影响力,他们将其分为确定利益相关者、预期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类[6]。与企业不同,高校是作为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非盈利组织,根据米切尔和伍德的分类方法,从高校利益相关者与高校的关系上看,可以将在本轮改革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确定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
教师:教师直接参与高校经营管理、教学活动,是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是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学生是在高校生活学习的主体,是高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参与者,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是高校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有高校的改革的知情权、决策权等权利。
(二)预期利益相关者:校友、政府、立法机构
校友:校友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的发展和名誉对他们自身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政府:政府既是高校的监管者、服务者,也是高校发展的受益者。政府的支持是高校健康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在经费不足日益影响高校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与资助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立法机构:立法机构作为高校的法律保障,高校的一切都与其相关。
(三)潜在利益相关者:市民、媒体、企业界
市民: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公众对一所高校的认可度与支持度会影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媒体:媒体在一段时期或者特定时期曝光有关某所高校的内容会影响一个高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企业界:企业界作为高校人才的输出地,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也是高校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沟通和考察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教师和学生;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家长、用人单位等。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涵盖多方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的决策和发展。高校在进行综合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作为学校实体之中的确定利益相关者,以其独特的、不可预知的方式对高校综合改革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校友、政府、立法机构作为高校的预期利益相关者在高校综合改革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政府在高校综合改革中发挥着指导和决策的作用;作为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市民和媒体界等,对高校综合改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高校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应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改革共赢。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利益相关者站在各自利益立场,都希望在高校综合改革中获得应有的话语权。但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将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权益匹配与定位,没能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因此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的越位、缺位和失位,也是高校综合改革遭遇“瓶颈”的根源。
(一)政府越位
“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7]尽管政府已有政策文件提出简政放权,赋予高校更多的改革自主权,但是政府在高校综合改革中的主导权并没有改变,正如有学者指出“从立法与行政的角度看,国家教育权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最终均掌握在政府手中”[8]。在政府主导的高校综合改革中,高校的改革主体责任意识缺失、改革方法灵活性缺失、改革定位不准确、改革过程和目标结果趋同,最终导致改革结果不令人满意。
(二)社会缺位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高校综合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然而,高校和社会沟通联系不多,缺乏合理的沟通机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参与到高校综合改革的谋划和决策中来。作为高校利益相关者之一,社会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整表达。
(三)主体失位
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改革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高校综合改革中应该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参与到高校综合改革过程中不现实,他们的利益表达权几乎被剥夺。高校将部分教师和学生排除在综合改革的门外,阻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通道。
在高校内部,如何调动全员积极性、优化配置资源是个老大难问题 [9]。利益相关者利益表达不畅对高校综合改革产生不利影响,而高校综合改革的效果就在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教师和学生被排斥在高校综合改革之外,利益无法得到表达、传递和聚合, 其知情权和决策权得不到尊重,高校综合改革非但无法取得改革成果,还可能会引发利益相关者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心理契约不完备等问题。正如洛根·威尔逊所说“无功利的活动和成熟期缓慢的长期计划,在要求短期效益的制度压力下化为泡影”[10]。首先,教师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如果利益诉求表达不畅,会使教师与教学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从而教师会产生消极情绪。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信任鸿沟”已经在学生和学校之间产生,学生对学校产生怀疑,高校综合改革也就失去了最基层和最主要力量的支持。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综合改革路径探析
(一)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和角色
界定哪些群体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从利益相关者影响走向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是寻求高校综合改革取得成功的有效路径[11]。高校综合改革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其智能的发挥。首先,学生作为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综合改革,能够及时了解改革对自身和学校发展的影响;其次,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发挥可以避免行政管理者看问题 “不公平”问题和忽视实践和细节导致改革“大而空”的问题;最后,利益相关者参与可以形成相互监督关系,提高责任主体意识,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改革进程。
(二)完善利益主体间均衡博弈制度
如果权力过分集中于某一利益群体,高校综合改革就不能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极易造成非均衡博弈乃至冲突。例如,教师、学生和教学行政管理者代表着不同立场,教学行政管理者追求效率;教师则“喜爱把自己看成是受追求真理这一精神指引的個人”[12],他们认为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才培养;学生追求的是能否真正从该校改革中受益,能否拥有适度的话语权。如果教学行政管理者在高校综合改革设计过程中没能顾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易引发非均衡博的产生。如何在高校综合改革中顾及到各方利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博弈,是高校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利益基础上的权利义务分配是制度的内容因素,制度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决定了制度的意义构成”[13]。因此,在高校综合改革制度中体现权力制衡机制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博弈的路径所在。
(三)构建利益相关者监督和申诉机制
高校综合改革在行政管理者控制下,缺乏监督与相应的权力制衡,是导致高校综合改革非均衡博弈的原因之一。行政管理权力的介入在高校综合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应是有限度的,如果行政管理者在改革中权利过大,易导致权责分配的失当。因此,可以运用“相机治理机制”进行权责调整,即比通常监督更有力度,因为当某些利益主体受损时,它可以通过某种程序使监督者收回控制权,重新配置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实现利益的再调整[14]。在高校综合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隐形之中已形成各监督立场,互相制约,由此构建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监督评议机制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有效路径。
面对高校综合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失衡、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等现象,如果对失衡的权力佯装无所谓、习惯于既存的权力分配,则是对权力分配机制的默认。那么作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教师和学生则会滑向利益的边缘,成为潜在利益相关者甚至是预期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和权力皆得不到保障。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构建正规化的申诉机制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也是高校综合改革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之一。
(四)建立高校改革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体系
在当前高校综合改革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于综合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所知甚少,认为自己只是改革结果的见证者,而不是参与者,缺乏对学校的信任。“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那么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15]同样,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信任对于大学的运转和功能发挥具有实质性意义,也在高校改革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构建一种将改革阶段性结果传递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使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对学校的信任感,为高校营造一种支持和协作的改革氛围。
五、结论
总之,本轮高校综合改革既要综合,又要深化。改革有成果也有遗憾,成功改革的路径仍然处于当下高等教育学界的思考当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高校应该主动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沟通者,主动寻求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改革中去;二是操作者,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始终是进行综合改革的“操盘者”。高校可以在保证大方针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灵活性、主动性,从小到大、由点到面进行深入改革;三是捍卫者,高校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以信任为基础的契约关系,高校综合改革“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什么”都应让利益相关者充分知晓。高校应充分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及时调整改革措施,反馈改革结果,让高校综合改革真正建立在拥有广泛群众信任的基础之上,迈向改革成功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管培俊. 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 18-22.
[2]阮蓁蓁,孙长智. 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6(3): 2.
[3]王建華. 从自治到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大学理念的新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4(2):25.
[4]曾红权.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治理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 2015(2): 35-36.
[5]杨炜长.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办高校监管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12(6): 77-81.
[6]高婞.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7]杨银付.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14(1): 4-19.
[8]朱新梅.重构政府与公立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
[9]胡海岩. 基于战略思维推进高校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Z1): 52-55.
[10][12][13][14]孟凡.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1]于雪燕.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实现路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5]殷志勇. 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冲突与耦合——基于信任文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67.
(责任编辑:滕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