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琴
摘 要:本文就猪亚硝酸盐中毒,从病因、中毒原理、症状、剖解、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仅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猪;亚硝酸盐中毒;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4-0055-02
各种青绿饲料都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由于其毒性很小,不易引起猪发病。一旦人为调配的猪饲料缺乏科学调制,硝酸盐就可转化为有剧毒的亚硝酸盐,猪采食后引起的中毒,称为亚硝酸盐中毒。因其通常在猪饱食后发病,俗称饱潲病或饱食瘟。近年来笔者收治此病42例,已全部治愈。现叙述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1 病因
猪为杂食动物,其饲料范围较为宽广,常见的青饲料(如小白菜、菠菜、萝卜菜叶、甜菜叶、芥菜、韭菜、马铃薯藤、青玉米秸、青燕麦秸等)都含有硝酸盐,特别在重施化肥硝酸铵及农药除莠剂或植物生长激素“24—D”后,都不同程度地使作物的硝酸盐含量升高。
自然界中硝化细菌广泛存在,其活动受环境、温度、湿度的直接影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 ℃~40 ℃。如果将幼嫩青饲料成堆放置过久,特别是在经雨淋或烈日暴晒过后,极易发酵腐熟。青绿饲料放在锅里文火焖煮,延长其加温和冷却时间,给硝化细菌创造了生长必需条件,致使饲料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2 中毒原理
亚硝酸盐是一种氧化剂,毒性大。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后,能使血液中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变性的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含三价铁,在分子内与羟基牢固结合,从而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和释放氧的功能,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特别是造成脑和心脏缺氧以及呼吸中枢麻痹,最终导致窒息死亡。
亚硝酸盐还有血管舒缩中枢抑制作用,可使病猪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外周循环衰竭。亚硝酸盐在体内可透过内屏障及胎盘组织,引起怀孕母猪生早产、弱胎或死胎。
3 症状
根据摄入量的多少,亚硝酸盐中毒的潜伏期有长短之分,最短者10 min~15 min,一般为1 h~3 h,极个别情况可达20 h。
病猪常在饲喂后呈现突然不安、流涎、呕吐,严重的呼吸困难,脉搏急速而细弱,腹痛,走路摇摆,站立不稳,肌肉震颤,结膜苍白或发绀。黑猪的鼻盘灰白,皮肤灰白,耳、鼻端、四肢冰凉,并很快呈紫色,严重者卧地不起,四肢划动,最后昏迷窒息而死。最急性者可能仅稍显不安或乱蹦乱跳几下,站立不稳即倒地死亡。
4 剖检
因病猪死亡快,内脏无明显变化,主要可见胃底、幽门部和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病程稍长者,胃黏膜脱落或溃疡。气管及支气管常有血样泡沫,肺出血或气肿,心外膜点状出血。肝、肾呈乌紫色,淋巴结轻度充血。
5 预防
使用青绿饲料喂猪时,切记勿堆放或使用未煮熟即关火焖烘的加工方法,这样不但会使维生素营养遭到破坏,还会造成猪只中毒。为了缩小青饲料体积,可采用摊开敞放。为了增加猪的采食量,可用打浆机打浆,再经短期液体发酵,还可提高适口性,或将切碎的新鲜饲料用开水焯一下,反复翻滚后不要盖,稍凉后即可喂猪,这样既不会中毒,维生素损失也不大。
6 治疗
发现中毒病猪后需立即耳静脉放血。用甲苯胺蓝5 mg/kg制成5%溶液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还原变性血红蛋白的速度较快;美蓝(亚甲蓝)按每千克体重1 mg~2 mg加入到生理盐水中,制成1%溶液静脉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1 g~3 g静脉或肌肉注射;配合上述药物使用可获得理想效果。对症治疗,呼吸困难者,可用山梗菜碱;有心血管功能障碍者,可用强心药物。
7 典型病例
(1)靖远县乌兰镇东关村王某饲养猪5头,2017年7月16日中午将甜菜叶放入锅里焖煮后拌入麸皮喂猪,当猪采食约半小时,突然发现有2头猪呕吐,接着呼吸困难,走路摇摆,站立不稳,肌肉震颤,结膜发绀,电话邀余诊治,数分钟后即赶到现场,发现1头已死亡,其余病猪发现严重症状,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C,甲苯胺盐,并采取耳静脉放血,1 h后症状缓解,2 h后转危为安,逐渐痊愈。
(2)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张某所饲育肥猪两头,2016年8月23日将堆积发黄的白菜叶饲喂猪2头,猪因饥不择食,吃多了菜叶,饲喂约 2 h后,出现呕吐,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肌肉震颤,邀余出诊,经临床检查并结合饲喂史诊为亚硝酸盐中毒,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C 2 g,并进行耳静脉穿刺放血,1 h后病猪逐渐转危为安,2 h后恢复如常,随即灌服5%硫酸钠溶液2 000 mL,2 d后随访已痊愈。
8 讨论
猪亚硝酸盐中毒,发病快,常在饱食后半小时突然发病,肌肉震颤、痉挛、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呕吐、走路摇摆不稳,歪斜或转圈。发病猪体温下降,皮肤青紫,结膜充血、发绀。剖检变化:血液呈棕紫色,凝固性差,胃、小肠出血,肺出血、水肿或气肿。肝、肾乌紫色,淋巴结轻度充血。有条件的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取待检饲料或病猪胃内容物20 g,加水10 mL,混合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碘化钾淀粉液,混匀,最后加入少量濃硫酸,含有亚硝酸盐时,溶液变为蓝色。由于本病发病急,抢救不力即可导致死亡,需给养殖户进行科普知识宣传,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保护动物健康,服务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