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风景千千万,我却记得那顿饭

2018-05-14 09:19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8年4期
关键词:苦旅酱料米其林

我们一直很警醒的是,不要有旅行鄙视链——并不是吃米其林就一定比吃路边摊高级,穷游苦旅也没有天然的政治正确。

最怕旅行的时候,发了当地饭食的照片,冲上来一堆人留言:你怎么吃游客餐呀!你吃的这个不正宗,我知道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小巷子里有一间特别破的小馆子,甚至本地人都找不到,这才是最正经的本地味道呀!

在重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火锅。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过那些著名火锅品牌店,总是被不同的朋友带去他们心中最佳的那一间。次数多了,其实蛮难分辨谁是最佳,每间店的主人都如同朋友们的亲戚或老友,只能说情感偏爱是极大加分项。

人在旅途,可以吃的东西分以下几类:街头巷尾的民间美食,比如户部巷的早点或筑地市场的早餐;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店,楼外楼或二郎寿司也算;超越地方范畴的美食高基准,比如Noma及其他著名的米其林三星。当然,如今还有更多选项,在东京、洛杉矶、曼谷的那些可以在Instagram上收获大量赞美的网红店。

相比过去,我们旅行中美食的标准更宽泛或更严格了。宽泛是因为旅行不再是难得的体验,一言不合就出发更司空见惯,一旦你认为某座城市与你的气场契合,就会反复前往,并不一定要一次性吃遍有代表性的餐厅,各种风味都可以慢慢尝试,也不必计较是否著名或正宗;而严格在于,你已经尝过那么多风景,美食标准因此变得更加自我了,心中自然已有属于自己的标准,更加不在意其他浮云一样的评判。 历历在目的是,有些老年旅行团依然会带着老干妈和方便面出门,除了顽固的中国胃之外,更是要节省时间,将宝贵的旅行时间都用在和景点合影上。而资深旅行家们飞去巴黎或东京,可能仅仅是因为订了几家餐厅,打算慢慢吃过来。

偶尔会看到旅行者们在朋友圈里互相嘲笑,用金钱、品位、自己选择的餐厅来说明“还是自己懂得生活”,这样就很尴尬了。毕竟,就是出去玩儿和吃几顿饭,又不是此生唯一选择,还有的是机会和不同体验。如果过于计较这种事,说明你出门还不够多,也算是另一种“敝帚自珍”了。

但确实,如今出门,除了机票、酒店之外,好餐厅的预订也已经在行程单计划之内。甚至决定旅行目的地也是因为当地有几间你想去的餐厅。只是我们慢慢懂得了张弛有道、疏密有致。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为期15天的米其林之旅,你能想象每天吃两间餐厅、用餐时间6~7小时的经历吗?那一次我觉得简直是一场Worksshop,非常专业,但和享受关系不大了,始终那么激情澎湃地吃,需要有好身体呀!而另一次在英国(是的,英国),因为行程衔接超紧

偶尔会看到旅行者们在朋友圈里互相嘲笑,用金钱、

品位、自己选择的餐厅来说明“还是自己懂得生活”,这样就很尴尬了。毕竟,就是出去玩儿和吃几顿饭,又不是此生唯一选择,还有的是机会和不同体验。密,一直在吃酒店早餐、火车站便当等,简直是文化苦旅…一感觉美景都打了折扣呢。

基本上,我现在出门会提前很早订餐厅,一天只能吃一顿正餐,其余两顿即兴发挥。而我个人的偏爱,是当地风味与世界美食的融合,容易看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非常有趣味。它经常给你一些灵感:原来还能这样!而这种影响会持续到你旅行结束,回到家里你也会想,如果这道料理用另外一种调料,它会变成什么样?换一种食材又会怎么样?学一下某家餐厅摆盘,会不会看起来更美好?

去东京,最喜欢的一家餐厅是Esquisse。我很喜欢在日本的法餐厅,有一种更纤细纷繁的美感和灵感。而前一阵在曼谷,试了几家亚洲50佳餐厅,也是可以在东南亚风情之外隐约看到法餐的影子的。在这个阶段,感觉吃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灵感碰撞。

另一次是在巴厘岛的丽思卡尔顿,吃完之后上了一節厨艺课,Chef不仅仅带我去买了菜,还手把手教会了我熬制酱料,他写了详尽的教程给我,还打包了酱料。颇有一段时间,我在家用它尝试勾兑中餐,被广泛称赞。

对我来说,这也是旅行的一种意义。念念不忘的味道,让你瞬间想起那些不一样的阳光或海浪。

猜你喜欢
苦旅酱料米其林
健康原生态“加”饭酱研发及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肠粉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米其林两款高性能轮胎登陆中国
读书实践收获(3)
可呈现立体三维图形的酱料碟
方便卫生的酱料刷
米其林的星
米其林家族接班:制度难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