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迩遐
病例A
老姜头82岁了,因为股骨头骨折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此后就成了我们医院住院部的常客。他住院的时候有个特点,一到傍晚6点左右,就开始诉说自己胸闷、气短,一遍一遍地按呼叫铃,整个楼道都回荡着他中气十足的呼唤“大夫、护士、我憋气……”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每次过去查看,他的心电图、血压、心率都很正常,听诊肺部也没有哮鸣音。你告诉他情况很好,没有问题,但他就是不接受不相信,强烈要求输喘定(二羟丙茶碱,一种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并且声称自己以前每次犯这个毛病都是用了喘定就好转的。于是我们给他输了一袋生理盐水,并告诉他这就是喘定。果然,五分钟之后,老爷子的不适症状立刻缓解了。此后,老姜每天早晚各输注一袋生理盐水,再也不说憋气了。
病例B
时奶奶也是一位很焦虑的老人,儿女因为工作忙,不能经常在身边照顾她,保姆换了一茬又一茬,就是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她患有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经常来我们住院部要求输硝酸甘油和利复星来缓解她的病情。时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她知道,硝酸甘油这个药物是需要棕色输液器避光输注的,所以,每次她都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实际上在心电图、心肌酶又完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棕色袋给她挂上一袋盐水,慢慢地输注(因为硝酸甘油也是缓慢避光输注的),她的胸闷症状也能很好地缓解。
病例C
老卢有慢性胰腺炎,时不时会出现腹胀、腹疼的症状。他这次因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住院。某天,他诉说自己腹疼难忍,查体右上腹胆囊点还真有压痛和反跳痛,可是做了腹部超声、血尿常规、血尿淀粉酶等一系列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给他吃了止疼片也不管用,他强烈要求打吗啡。最后医生给他注射了生理盐水,并且告诉他这就是止疼的吗啡,奇迹出现了,不到十分钟,他的腹疼症状就得到了缓解。
生理盐水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么?能治疗冠心病、哮喘、止疼……简直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啊。其实不然,这原来只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心理现象—“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非特定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本质上属于暗示效应。
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相当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大脑在紧张时释放的内啡肽等缓解疼痛的吗啡类化学物质所起的作用。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条件反射作用。不论产生安慰剂效应是哪种机制,精神作用无疑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那么哪些人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呢?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这些人的人格特点包括喜欢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症、强迫症、一些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和神经质。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安慰剂”就更容易产生疗效。服用安慰剂“药物”的人相信那是真实的药物,因而果然能体验到疼痛或其他症状的显著减轻,尽管安慰剂并没有什么生物化学作用。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因此国家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仅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比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更为有效。并且,药物测試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即医生及病人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安慰剂。因此,虽然有些人用神秘魔术、巫术、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等乱七八糟的疗法也管用,但和现代药物或者医学疗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前者并没有去除安慰剂效应,而后者排除了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后,仍然被证明有效。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心理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得到显著改善。安慰剂药物和安慰剂医疗过程已证明对一大批病症有效,包括长期性病痛、高血压、心绞痛、抑郁、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我们应当知道,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更容易出现,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因此,大家应认识和了解安慰剂效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理疗保健品的宣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上当受骗。当然,医疗人员如果掌握好了安慰剂这把双刃剑,在治疗的同时加上适当的心理暗示,能大大提高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