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背景下的媒介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2018-05-14 12:45孙新祝敏杨萌
新丝路(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媒介素养注意力

孙新 祝敏 杨萌

摘 要:媒介素养研究是在多学科滋养、跨学科讨论中发展起来的。本文以媒介实践中注意力的聚焦和配置为切入点,分别从心理学、经济学、组织学、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普通大众、专业媒体从业者及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如何认识媒介、使用媒介和批判媒介,讨论“自我培育”和“他人培育”两个维度中,自我、家庭、单位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促媒介素养提升。

关键词:媒介素养;注意力;培育路径;多学科背景

自上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概念在英国提出,各国(地区)学者结合当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媒介素养”的内涵,但未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1]大体分为三类:以能力为主线,将媒介素养过程串联的“能力说”;以过程为导向,将各类能力蕴藏于其中的“过程说”;更多学者希望在理解媒介素养概念时,兼顾过程和能力。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者王天德的论述[2],本文在讨论媒介素养问题时统筹考虑“过程”和“能力”,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理性回应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的认识和使用、辨析和批判、转换和创造、道德和审美,体现出的知识、技巧、能力和人文精神。[3]

注意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分别提出了各自理解。心理学将注意力看作是认知主体的大脑活动过程;经济学将注意力看作是激励过程的产物;组织学将注意力看作是组织环境的产物;而社會学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注意力的影响。[4]虽然理论视角不同,但一般认为注意力是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包括“保持时间长短”和“投入精力大小”两个衡量指标。[5]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新闻传播学(如新闻素养研究、影视素养研究、网络媒介素养研究、视觉素养研究等)、教育学、艺术学、图书情报学领域内讨论媒介素养问题,而较少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组织学等领域研究媒介素养,以注意力为切入点思考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也不多。[6]从注意力的聚焦与分配出发,基于跨学科理论视角思考人们的媒介实践,对于探索媒介素养培育路径或将有新启示。

一、不同学科视角的探索尝试

1.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的注意力研究至少包括两个方向:一类研究外界刺激作用于认知主体,诱发感觉器官对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发送等过程,这一过程伴随注意力的配置与变化;另一类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决策过程[4]。对照媒介素养的涵义,注意力贯穿于个体的大脑认知过程,伴随着媒介素养形成中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并渗透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中。

(1)注意力焦点

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只有被个体注意力聚焦,才会进入信息加工环节。心理学认为成为注意力焦点有 2 种方式:一种是目的指向选择,承认个体的能动性,个体有根据目标将注意力聚焦到特定刺激的能力;另一种是刺激驱动捕获,指的是利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刺激作用的特征,抓住受众的注意力[7]。在媒介素养培育中,一方面个体要自觉地加强媒介信息处理的目的导向性,在开始每项任务前明确目标,从而降低无关刺激被注意力聚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媒介和其他组织要根据个体的需求,主动创新媒介内容和形式,从而引导个体有限的注意力聚焦于有益媒介信息。例如,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和政府官员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词用语要符合受众点触式、划动式即时分享的特点,遵从互联网语言形态和表达方式,从而有效聚焦个体注意力。

(2)注意稳定

注意稳定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包含了选择注意、警觉注意和活动注意三种形态。[8]注意稳定启示我们在媒介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从注意的对象和注意的持续时间两个维度思考:重视个体从媒介提供的众多信息中选择某一个或某部分信息作为注意对象的过程,严把媒介信息进入人脑的第一道关口;提升个体对单一刺激长时间注意的能力,寻找培养个体自我控制和抗干扰能力的途径;引导个体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意志力的特点,提高对同一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具体训练方法可借鉴注意稳定训练的方法:视物法:注视一则新闻或消息,不间断地完成阅读。随后重新选择新的内容,并多次重复练习;追踪法:选定某一动态新闻或消息,持续关注最新进展。多次反复练习;想象法:自拟一个主题,拟定信息收集计划,并按步骤完成该主题信息的收集任务;身心调节法:加强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等类似方法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带来的过分焦虑产生抑制,从而促进主体在媒介信息接收和利用过程中聚精会神,增强抗干扰能力;利用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使个体克服媒介使用过程中的自卑心理,通过增强媒介使用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媒介使用知识、技能、能力的优化和提升。

(3)双重任务相互干扰机制

双重任务干扰机制是指被试同时或继时操作两种快速的反应任务,当这两个任务呈现的起点时间间隔不同步(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简称SOA)时,通常发现随着SOA的缩短,任务1和任务2在加工时间上有较高重叠时,任务2的反应时间会显著延迟。[9]根据双重任务相互干扰机制,在个体完成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生产和理性回应任务时,若存在两个媒介信息处理任务,存在两种情况:当个体在较长的SOA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首先完成对信息处理任务1的反应选择后,再进行信息处理任务2的反应选择,两个任务互不干扰;SOA较短的条件下,信息处理任务1和信息处理任务2反应时间出现重叠,则存在两种可能,即信息处理任务1和任务2反应时间均被延长,或任务1反应时间按原定时间完成而任务2反应时间则被相应延长。

根据双重任务相互干扰机制,在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第一,尽量延长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两项信息处理任务发生的时间间隔,最好为每一项信息处理任务留出整段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如奈斯提出的番茄工作法[10];第二从管理时间到管理注意力过渡,从小处做起,缩短任务1的反应时间,从而使两项任务相互干扰的可能性降低。

以上探索即可作为个体“自我培育”的方法,也可为单位(如学校)及其他机构媒介素养课程或专项训练等“他人培育”过程提供借鉴。

2.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将注意力看做是激励过程的产物,注意力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视角审视注意力的重要学派。注意力经济学派把注意力经济定义为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11]

(1)注意力的货币化和媒介职能的银行化

当前传媒经济已由传统经济模式经过免费经济模式的过渡,发展至注意力经济模式,这是一个去传统货币化的过程,或者叫注意力货币化的过程。媒介竞争的核心是注意力竞争,从传统媒介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公司,多样化的媒介实质是“注意力公司”。[12]

当前互联网世界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的特性加速了它货币化进程,而注意力在经济中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体现,奠定了其作为货币的地位。[12]注意力的货币化伴随着媒体职能银行化过程。媒体通过对诸如“点击率”“受众特征”的测量,完成注意力的计量和“成色”鉴定。媒体在将大量分散的注意力聚焦的过程中,完成了广告客户与受众的注意力价值交换(受众出卖注意力获取由广告客户买单的免费信息内容和服务),这种交换与支付异常便捷。个体在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个人账户,正如媒体银行中的储蓄账户,在个体媒介实践中,通过粉丝或好友的多少来定义了商业价值。

(2)经济成本原理

人类面对激烈的注意力競争,进化出3种重要的生存本能:付出注意力、获取注意力和逃避注意力。[13]在媒介信息处理过程中,在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等过程中,人们通过付出注意力,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而媒介信息的创造和再传播过程,是个体获取他人注意力的过程,获取注意力的多少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而根据个体的意愿避免外界注意自己,保护隐私不受侵犯,是逃避注意力的题中之义。如何配置这三类注意力,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选择的或然性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12],给予了启示。人们总是期望花费最少的注意力,获取最大的报偿。

3.经济学视角下的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面对注意力加速“货币化”的现实,大众既要 “会存钱”,又要“会花钱”,更要“少花钱,多办事”。而媒体专业从业者在“媒体银行”中,必须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身注意力货币的“存贷”业务能力。

(1)宏观战略意识

媒介专业从业者及政府等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在日常媒介实践中,应正视大众注意力的货币化趋势,认清注意力经济学视角下的媒介内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审视银行化媒体将注意力作为货币的机构运作现实,时刻警醒由此来带的弊端;意识到注意力的有限性,在媒介或公共机构与大众注意力均稀缺的矛盾中,反思日常媒介实践中如何平衡对自身注意力的“消耗”和对大众注意力的“占有”。

(2)注意力管理的具体技术

对于普通大众,通过“注意力聚焦训练”等方式防止走神,增强个体在“永远在线”的互联网时代保持专注的能力,确保个人“注意力账户”上余额充足;另一方面,正确认识搜索引擎和超链接,培养怀疑精神,通过有效使用RSS等各类网络工具,建立自己的情报机关和信息筛选器,用最少的注意力货币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清楚现实货币和注意力货币相互置换的原理,懂得如何消费“注意力服务”,学会通过花费现实货币来缓解注意力资源有限的矛盾。

对于专业媒介从业者,第一,生产过程中根据用户需求,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差异化生产,并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注意力服务,吸引大众将“注意力货币”存入“媒体银行”。第二,媒介信息处理过程中,加强注意力加工的标准化,搭乘注意力货币化的快速列车,实现“注意力资本”积累。第三,中小型媒介机构中的专业媒体从业者要认识到注意力分配过程中渠道垄断现象的存在,学会“借船出海”,主动争取利用垄断渠道,利用名人名牌的“信誉货币”,实现互联网时代“注意力货币”的快速融资;尝试争取其他渠道,拓展“长尾空间”;努力“造船出海”,打造自己的注意力交易平台。第四,在“注意力货币”交换过程中,以“拉”为主,激励受众的使用欲望和需求,形成自下而上的“受众-注意力交换-注意力生产者”的交换过程;细分受众,以“推”的方式精准营销媒介信息内容和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3)媒介素养批判精神的培育

任何的媒介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而注意力经济学的视角过分强调了商品属性,正如西方新媒体马克思主义者批评到:注意力货币化不仅仅是对意识形态的摧毁,更是对基于本能的注意力的解构。[14]

注意力的货币化决定了“注意力”作为资本“集中化”过程,可能导致大众注意力的过度集中,进而形成注意力平台的垄断,形成新的不平等;注意力经济学有将大众假设为“商人”的倾向,这种商人追逐最大注意力利润的嫌疑在“或然率公式”中初现端倪,而商人的占有欲和自私性,有悖于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同时,需要警惕消费主义在媒介素养培育中对媒介内容、媒介自身生存、媒介社会环境等的负向影响。

4.组织学视角

组织学将注意力看作是组织环境的产物,与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不同,组织学认为身处一定组织的个人或群体是有限理性的。大众、专业媒体从业者、公共机构都身处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下,他们按照组织的规则、资源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主动或被动地将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媒介信息或内容上。下面将从组织学家奥卡西尔注意力五类元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管理者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注意力基础理论、组织生态理论)出发,探索媒介素养培育的可能路径[15]。

(1)注意力五类元理论

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面对多重竞争目标下,内部不同单元和政治联盟成员间竞争有限注意力的系统。管理认知理论将组织视为编码、设定、意义建构的解释系统。议程设置理论讨论组织在上级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解释决策过程中下级成员的相关信息如何进入议程或被淘汰的过程。注意力基础理论将组织视为注意力配置系统,细分并讨论了注意力焦点、注意力情境化和注意力结构化的内容和关系。注意力生态学理论将组织看作备选对象间注意力如生物进化,经历竞争、变异、选择、淘汰、适应的过程。[16]

(2)组织学视角下的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国家行为规划媒介素养培育蓝图。从宏观视角来看,国家机器是在多重竞争目标作用下,内部不同单位竞争有限竞争力的系统。从国家顶层设计来规划有限的社会注意力的配置,将直接促进全民媒介素养的培育。国家应重视制定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审定教育方案、编制教材、培养教师、预算经费;善于运用研究机构和民间社团在媒介素养研究、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媒介素养科普周活动,整合政策、媒体及其他资源,引导全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媒介素养教育。

发挥组织的“解释”功能,加强“家·校·单位”协作。从微观角度看,每个人身处不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组织作为重新编码、反思和意义解析的解释系统,必然对成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批判媒介产生影响。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校组织要切实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发挥教师 “意见领袖”的作用;相关部门编写媒介素养教育读本,并与家长携手,引导家长身体力行,家校协作共促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对于步入工作岗位的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应根据不同群体实际,立足岗位需求,通过相关高校或学院、网络培训机构等各种形式,在学校、社区、企业、商场、宾馆、工地、等不同空间,加强企业员工、电商、个体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不同职业人群的媒介素养。[2]

加强组织决策者的媒介素养,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每个组织注意力是有限的,由此出现决策过程中下级成员的相关信息向上传达存在两种情况:进入议程或被淘汰。如何筛选?抓住组织决策者这个“关键少数”,四两拨千斤,是使注意力有效配置的捷径。因此,通过各级党校或传媒类大学组织加强国家公务员媒介素养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用自律和他律严抓媒介专业从业者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5.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认为媒介素养的培育不只是个人媒介技巧的养成,更重要的是组织、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人们媒介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本文从社会学视角中重要的因素“时间”入手,探索媒介素养培育中的“时间荒”问题。

(1)社会时间的稳定性

索罗金和默顿提出“社会时间是以其他社会现象作为参照点,表达社会现象的变化或运动”[4]。社会时间与天文时间不一定重合。

社会时间的稳定性表现在集体活动的节奏具有规律性和一定的循环性。因此在媒介素养培育中,首先要引导大众认识到媒介信息传播是有周期的,正如农历的24节气,媒体也会在固定的时间发布固定的信息,就像春节前后必谈春运,两会期间代表提案肯定是“热搜词”;其次,提示大众社会生活的周期行为在网络世界也同样发生,包括“发生在同一时间”及“重复地或固定地发生一样的事情”,例如每天早上7点及晚上23点前后,是微信朋友圈更新最频繁的,这与人们醒后和睡前的媒介使用习惯有关。因此,大众在信息接收和传播的过程中,理解并遵循“社会时间稳定性”规律,避免媒介重复信息对自己注意力的过度消耗,并能“借风出海”,使信息快速、更大范围地传播。

社会时间的稳定性还体现在特定群体内部对时间解释与关注的一致性。科塞认为“每个群体都生活在某一个社会结构,这些社会结构不断强化共有记忆和价值取向”[4]。例如,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青少年展望“未来”,中年人看重“当下”,而老年人珍视“过去”。对社会时间的不同侧重导致关注信息的内容存在差异,一些群体追求的重要目标可能在其他群体中看来微不足道。在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提示大众在对媒介及信息进行解释和批判过程中,时刻警醒“不同社会结构的群体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解释”。媒介信息在传播中,更要利用这个规律,实现有限注意力条件下的精准传播。

(2)时间荒

个人时间荒。工业社会向信息社會的跨越伴随着时间计算的精确化,从任务导向转变为计时劳动的时间观念变化,使得组织时间和个人时间界限的模糊化,造成“个人时间荒”。当组织常常出现紧急任务时,所有成员注意力都集中于组织提出的紧急事务,而使得成员原计划被迫拖延,进而产生新的危机。这种“恶性循环的时间使用”模式,使成员在“永远在线”的焦灼中,引发心理危机,这也是“网络焦虑症”的来源之一。而组织为了尽快完成危机事件,整个组织的文化和激励系统都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完成救火工作和打断他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客观上使我们在使用媒介中“失德(道德沦陷)”。而个体持续被打断的结果,使得个体没有长时间段或者整块时间投入知识的积累和批判性思考,这也是媒介素养提升的病症所在。因此,“专业承诺”即“划分组织时间和个体时间的界限,避免组织时间对个体时间的过分占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媒介素养培育中,加强组织决策者“专业承诺”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普通大众清晰“组织时间”与“个人时间”、“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界限,做时间的主人。[4]

社会时间荒。工作时间越来越同步化,使人们的作息时间步调一致,使得话题更容易在“高峰时间”集中,越容易不经意间引爆话题。这提示大众、专业从业者和公众机构在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把握“黄金时段”,用小投入换来大产出。而时间同步性的压力使“黄金时段”的社会注意力更加稀缺,竞争也更加激烈,产生了“社会时间荒”,这在近年来传统媒体跨年晚会的争夺战中可见一斑。对于普通大众和专业媒介从业者,认识到“社会时间荒”,利用“人们往往对显著或生动事件赋予很高的权重或关注度”,在传播信息时注重信息的有效性、支持性、刺激性和趣味性,进而有效占领“黄金时段”。而如何根本破解“社会时间荒”,这将是包含专业媒介从业者、公共机构人员媒介素养培育在内,更宏大的社会课题。

二、小结与反思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素养的着力点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着多对矛盾。例如:互联网可以提供的信息是无限性的,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的注意力确是有限的;信息碎片化的“微文化”环境下,信息传播存在去屏障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趋势,但“微文化”在打破组织“枷锁”时,本身处于更大的组织之中,在打破组织规则和守护组织规则之间寻找着平衡;个体和组织需要异质信息,而异质信息容易扰乱注意力,形成走神;受传者要求自我对注意力进行控制,而传播者则需要更多地占用他人注意力,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合一带来新的矛盾。

以上的矛盾是处理注意力的聚焦和配置过程中的矛盾,为此,本文讨论普通大众、专业媒介从业者、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自我培育”和“他人培育”过程。其中,心理学视角沿着“带宽较窄”的单通道思路讨论“注意力忽视与聚焦”,经济学视角从“注意力货币化”和“小投入大产出”角度审视市场经济下的注意力,组织学视角以“注意力元理论”为起点探讨特定组织对注意力配置的影响,而社会学视角则围绕“时间荒”进行论述。

除了上述内容,以注意力为切入点的跨学科的思考还提供了其他启示:(1)公众媒介素养形成过程基本上是长期媒介接触的自发行动,真正实现快速便捷获取信息、对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和媒体本身做出评价与反思,还需要重视专业媒介从业者和公共机构的“他育”过程。(2)互联网时代,信息把关机制由组织向个人转移,媒介素养培育过程要特别重视个人把关问题:作为受传者为自己“把关”,和作为传播者为别人“把关”,节省自己的注意力,不浪费别人的注意力。(3)注意力聚焦和配置的视角主要探讨了如何提升认识媒体和使用媒体的知识和技巧,而对媒体的批判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从社会学更大视野下才能取得更大收获。

参考文献:

[1]于杨、李静霞.手机媒介素养的涵义和特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2):148-150

[2]彭少健、王天德.2016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1-2

[3]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4):129-141

[4]练宏.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5(7):215-249

[5]张瑞红.注意力与网络信息价值测度研究[J].情报杂志,2005(1):110-111

[6]周晶、兰国帅、张一春.基于CSSCI(1986-2014)的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6):17-24

[7]Yantis S,Stimulus-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J].Current Directiongs in Psychological,1993,pp.156

[8]张灵聪.注意稳定的训练与“注意稳定训练仪”的研制[J].漳州师院学报(自科版), 1996(12):60-66

[9]吴彦文、游旭群、李海霞.注意力资源限制于双任务的相互干扰机制[J].心理学报,2013年(2):174-184

[10][美]霍德華·莱茵戈德著,张子凌译.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78-79。书中美国学者奈斯提出的管理注意力的方法:(1)你只需要将你每天的主要任务写在一张纸上;(2)将计时器定到25分钟;(3)开始工作,直到工作完成,或者计时器响起;(4)然后花5分钟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5)重复这个过程四次,然后休息较长的时间。

[11][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管理[J].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35-36

[12]张雷.新媒体引发的通货革命——注意力货币化与媒体职能的银行化[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4):52-62

[13]张雷.信息环境中的“注意力经济人”[J].当代传播,2009(4):23-27

[14]Tiziana Terranova,”Attention,Economy and the Brain,”Culture Machine, Vol.13,2012,http://www.culturemachine.net/index.php/cm/article/view Article/465

[15]吴建祖、王欣然、曾宪聚.国外注意力基础观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2009(6):58-64

[16]刘景江,王文星.管理者注意力研究:一个最新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78-87

作者简介:

孙新,男,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

祝敏,女,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

杨萌,女,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媒介素养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