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晓光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普通高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学生角度、学校角度、社会角度、探析高校开设短兵课程的可行性。高校开设短兵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1)培养人才,迎合市场需求(2)为武术课程建设献力(3)弘扬完善民族传统武术(4)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武术(5)政策、市场聚焦传统武术,短兵因其技击性突出,更占优势。经研究得出结论,高校基本具备开设短兵课程的现实条件。
关键词:高校 武术短兵课程 传统文化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b)-0120-0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谨慎应对无处不在的文化入侵。随着奥运会在全球开展,西方体育项目占据了奥运会,奥运会体现的是西方体育文化。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下蜷缩在角落,随着武术申请列入2008和2020奥运会项目宣告失败,武术未来发展之路前途未卜。笔者就武术的传承与创新尽绵薄之力,探析综合类高校开设短兵课程的可行性。
笔者经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短兵”、“课程”,2000年至今仅有15篇文章,主要是以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和中学为研究对象。针对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研究的文章,譬如《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可行性研究》,毋庸置疑,武术专业在师资、学生来源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均有一定基础,已具备一定设施基础和较为成熟的开设条件 [1-2];程卫宏研究了武术短兵在中学推广的可行性 [3]。笔者认为,相较于武术专业,和中学在综合类高校开设武术短兵同样具有一定可行性。
1 短兵概述
1.1 源流
短兵属于我国民族传统武术的竞技项目,究其渊源,春秋战国时期有云“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瘢”、“袁公越女以枝代剑较技”;汉代以后,刀代剑成为战场主武器,剑流入民间,剑艺和剑文化快速发展;三国时期“曹丕和邓展以蔗代剑击剑较技”[4],以上即为短兵雏形。1928年,民国第一次“国术国考”时,武术短兵以“击剑”为名正式亮相,后因其技术、器械和源流与西洋击剑明显不同,遂改名“短兵”。
1.2 器具规则
短兵武器制作简易,是软厚海绵包裹的藤条,最外层是皮革;护具类似于跆拳道护具,但有面罩,既能保护比赛双方,又不妨碍动作演练;比赛场地要求简易,平整即可。
武术短兵技术动作有九种分别是刺、劈、砍、斩、崩、点、撩、挑、扫,结合步型步法、闪转腾挪,转化出多种多样的技法;击打部位除面部、颈部、裆部外皆可进行攻击,但是规则要求“击中必停”,既可体现出技巧高超、比赛华丽、紧张刺激,同时又不显得粗野,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重德崇礼”。
2 高校开设短兵课程可行性探析
2.1 学生角度
2.1.1 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肩负繁重的学业,每位同学都有体育活动的需求,获取强健的躯体和心理的愉悦。就体育项目来说,相较于跑步而言,学生更希望掌握一项技术。经对郑州大学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学生感兴趣运动项目的要求:(1)简单易学。(2)防身自卫。(3)追求流行和趣味。
2.1.2 对传统武术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
武侠世界里的内功、刀光剑影、飞檐走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神秘而又深刻的印象。2017年4月,发生了徐晓冬用15s击败太极雷雷这一闹剧。网友的哗然表明了他们未摆脱武侠小说的幻象,对武术的认知是扭曲的和不全面的。通过对武术短兵课程的学习重建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理解武术的内涵。
2.2 学校角度
2.2.1 完善武术学科建设
1988年武术进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2年体育科学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一级学科。[6]武术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需要武术人为之付诸心血。竞技武术发展较好是散打和套路,短兵作为器械对抗的武術代表,无论竞技规则还是学科建设,目前的发展还很不完善,高校开设短兵课程无疑会加快短兵课程的建设,而短兵课程的发展也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
2.2.2 为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高校更重要的职责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传承民族文化就是高校的职责之一,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民族文化的异化,高校需要为此付诸行动。高校需要承担责任,扛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大旗,为其在现代的传承和创新奠定基础。
2.2.3 应对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
学校需重视体育,为学生提供充裕的体育时间和体育场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即是为此问题作出贡献,武术短兵以其趣味性、简单易上手等特性引发学生自主训练积极性,从根源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
2.3 社会角度
2.3.1 人们生活丰裕,转而对精神和体育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物质生活稳步提升,工作之余追求娱乐,进行体育活动是最健康的娱乐方式,在政策和社会导向的指引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短兵易于掌握,高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是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学生既可掌握技术用于娱乐交友,又可以此为工作。
2.3.2 短兵对礼仪武德的塑造,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不学礼,无以立”,短兵的礼仪,包括单腿跪接礼、持短兵礼、抱拳礼。礼仪不是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不外化礼的行为,内心也不会有礼的觉悟。武术短兵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和武德礼仪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助力,开设短兵课程对短兵项目的发展极为重要,短兵项目的发展相当不完善,需要更多的参与。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德艺兼备为贵,无德而有艺,不足观也。在礼仪的指导教化下,短兵重视实战功能,又重视对人品行的培养、道德的教化和先礼后兵等理念,业以成为其重礼崇德生活方式在追求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
2.3.3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刘国钧说:国家之治乱,民主之盛衰,恒系乎其文化之高下,文化高深悠久之国,虽历险厄,遭艰难受外侮,苟其文化不亡,终必光复旧物;若文化一蹶不振,则其国亦必随以灭亡。[7]传承为武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内在的积极因素,创新丰富了武术的内涵,挖掘新内容,始终保持传承的生命力。武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发展前行,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武术的科学发展之道。[8]
3 高校开设短兵课程的实际操作分析
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普修或者选修,可为体育专业的学生设置普修,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设置选修。武术短兵方面的老师相当缺少,可通过武术专业的教师的继续教育及邀请短兵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学,武术专业的教师能较快习得短兵技术用以教学。武术短兵教师通过培养专业学生形成教学梯队。武术短兵的教学场地可以利用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教学场地,短兵器械可以定做,教学条件方面也不存在较大问题。
4 結论
(1)高校开设短兵课程对于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完善推广有促进作用。
(2)高校开设短兵课程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3)高校基本具备开设短兵课程的实际条件。
参考文献
[1] 戴小平.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1.
[2] 郭志远.云南省高校武术专业开设短兵课程的价值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1):248-249.
[3] 程卫宏.武术短兵在中学推广普及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62.
[5]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7-79.
[6] 袁金宝,马文国,唐军.武术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3):327-334.
[7]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8] 尹碧昌,郑锋,龚茂富.社会变迁与文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3):31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