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辉
摘 要:目前动作科学相关理论在体育学科当中得以运用和实践,对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科学理解U13-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促进乒乓球运动教学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提高,运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基于动作发展的视角对U13-14阶段乒乓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得出,正手攻球運动技能难度系数较低,设置阶段比较滞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过于简单;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教学内容技术难度限制了运动技能学习速率;课时配置不合理,没有考虑运动技能难度。建议以动作学科相关知识体系指导教学内容设置;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调整正手攻球至U10-11阶段学,正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运动技能至U12-13阶段学习;以动作发展为指导根据运动技术难度科学配置教学时间。
关键词:动作发展 乒乓球 课程设置 学习目标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061-03
在我国,乒乓球运动是一个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健身、教育价值是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动作发展是人类一生动作行为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动作是这一变化过程中支持人类生存的手段[1]。U13-14阶段是指13~14岁生理年龄阶段个体(八年级学龄阶段),近年来,通过动作发展基本理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发现初中阶段为基本动作技术向专门动作技术过度阶段,并且在此阶段动作发展特征状态会引导他们形成是否有意义的运动技能学习,为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2-3]。现在研究较多的是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心理和生理生化方面,以动作发展为视角对乒乓球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还不多[4-7]。当前回归“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运动技能学习为媒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本研究基于动作发展理论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U13-14阶段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进行研究并通过案例教学分析这一阶段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是此阶段学生最需要的,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提供实践素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动作发展视角下U13-14阶段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及案例教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进行文献检索,以关键词“动作发展、乒乓球教学、体育课程设置、motor development、Physical education”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梳理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实验法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拟发现U13-14阶段体育与健康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设计:本实验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一个班级47名健康个体为实验对象(见表1),实验内容采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后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测试并进行视频信息采集,以分析运动技能掌握效果。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教学学时和测试连贯不中断、教学和测试场地统一室内乒乓球馆、球拍统一且符合乒联标准。
实验测评:本研究实验测评采用《体育与健康》七、八年级教师用书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评价体系设计学生动作技能掌握程度评价标准,测评标准见表3。实验测试人员选用2名乒乓球专业的体育教师(2名乒乓球专业,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评价研究
2.1.1 U13-14阶段乒乓球教学内容设置过于滞后
人类动作发展具有阶段性、方向性和序列性,动作发展研究根据动作模式的难度及人类的动作技能发展序列性将动作技能分为5个阶段,如图1所示。U13-14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专门动作技能发展阶段[11]。乒乓球是持拍隔网对抗项群运动项目,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或练习中持拍挥击、脚步移动、在移动中击球是其主要特征。个体进行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自身需要具备挥击、步法移动、视-动协调等基本动作技能能力。个体具备这些能力的时间具有阶段性,从动作发展序列方面讲,挥击动作发展男孩在7岁、女孩在8.5岁时就能达到成熟的动作模式;在脚步动作上女孩连续垫步跳在6岁左右、男孩7岁左右能达到成熟动作模式,如图2所示。在视-动协调能力发展上,儿童的视-动协调能力从6岁开始发展,但比较缓慢,到9~11岁阶段有明显的提高,在12左右时具备成熟的视-动协调动作模式。由以上理论分析U6-7岁阶段可以进行简单的乒乓球游戏类教学内容设置,U8-9岁阶段可以进行乒乓球理论、握拍等简单的基础教学内容设置,U10-11阶段可以进行乒乓球基本技战术教学内容设置。U13-14阶段乒乓球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正手攻球为乒乓球运动基础技术,精细化程度较低、技术环节简单根据以上动作发展相关理论知识,在U13-14阶段设置此项基本运动技能比较滞后,不能有效促进该阶段的动作发展,应在最适宜的阶段设置此项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建议U10-11阶段(小学阶段五、六年级)。
2.1.2 U13-14阶段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过低
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是个体学习某一项运动技能预期达到的标准或结果,评价标准是衡量运动技能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结果的指标体系。U13-14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2项基本运动技能,掌握1项基本技能,教学评价合格标准是基本掌握(知道)所学的基本技术;课程标准目标与评价(见表1)。由表2教学实验数据表明,U13-14阶段学生70%以上的学生对正手攻球基本技术学习能够达标,对正手发下旋球技术学习达标率较低,实验分析,此阶段个体具备学习以上两项运动技能的基本能力,只是掌握速度较为缓慢(见2.2实验教学分析)。而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给出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为基本知道和基本掌握,这一目标和要求不仅模糊,而且要求较低。在个体动作发展具备学习较高要求的运动技术的能力时,学习动作能力要求较低的运动技术不利于促进个体动作发展。
2.2 实验教学分析
动作发展理论说明,个体从11岁开始,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神经系统支配小肌肉能力逐步完善,具备了掌握难度系数高、精细化程度高、复杂运动技术的生理基础,通过练习学生完全可以达到掌握运动技术的水平。所以,此年龄阶段应该科学合理的配置高难度和难度较低的运动技能教学内容。
2.2.1 U13-14乒乓球运动技能难度限制了运动技能学习速率
通过对U13-14阶段乒乓球运动技能进行实验教学,经过测试得出,U13-14阶段正手攻球、正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三项基本运动技能达标率分别为70.2%、38.2%、21.2%(见表2)。以上数据说明在此阶段70%以上的学生正手攻球运动技能学习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对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掌握程度较低。通过对不达标学生学习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运动技能技术动作分解分析发现(见表3),致使此阶段运动技能掌握效果不好的因素主要是引拍、挥拍击球动作模式不熟练和动作要点控制不熟练。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注重的是球的旋转和对旋转球的控制。发下旋球为了增加了球的旋转,使接发球成功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发球增加了难度,接发下旋球(搓球)同时增加了难度。
在这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运动技能技术环节分析中发现正手发下旋球动作要点:摩擦球的中下部(C3)89.2%的学生掌握不熟练,搓球技术环节中垫步调整重心(F1)89.2%的学生动作模式不协调、94.6%的学生在搓球时不能做到手腕外旋(G1),搓球时动作要点推切球的中下部91.9%的学生控制不稳定。“摩擦”这一动作要求就是为了使球旋转,而“垫步”“手腕外旋”“推切”等技术要求就是为了控制球的旋转,任务难度要求明显增加,是U13-14阶段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因素。U13-14阶段个体动作发展具备学习此类运动技术的生理基础,而以上因素说明,任务难度限制了此阶段运动技能掌握速率。
2.2.2 课时配置不合理
U13-14阶段个体发展特征说明此阶段个体具备学习比较精细、动作复杂运动技术的生理基础,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人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及控制影响练习过程中的各种变量对技能性动作的掌握程度[12]。所以,精细复杂的运动技术要形成成熟的动作模式必须建立在长时间不断练习的基础上。研究发现U13-14阶段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对运动技能教学学时的分配没有考虑到运动技能的难度系数,课时配置不合理,应根据运动技能难度系数的高低合理配置教学课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U13-14阶段正手攻球运动技能难度系数较低,设置阶段比较滞后,不能有效促进此阶段学生动作发展;U13-14阶段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过于简单;U13-14阶段正手发下旋球技术和反手搓球技术任务难度限制了运动技能学习速率;课时配置不合理,没有考虑运动技能难度系数。
3.2 建议
以动作学科相关知识体系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设置;提高U13-14阶段運动技能学习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调整U13-14阶段正手攻球至U10-11阶段学习;U13-14阶段正手发下旋球和反手搓球运动技能调整至U12-13阶段学习;以动作发展为指导根据运动技术难度系数科学配置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 Greg P,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9-75,303-317.
[2] 王兴泽.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01-110.
[3] 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动作发展序列理论及体育教学案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3):98-106.
[4] 牟春蕾,李晓甜,吴飞,等.第5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半决赛、决赛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3):25-30.
[5] 施之皓,章建成,任杰,等.比赛重要性及比赛进程与顶级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关系[J].体育科学,2015,35(6):41-44.
[6] Seve C,Ria L,Poizat G,et al.Performance induced emotions experienced during high stakes table tennis match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7,8(1):25-46.
[7] Zagatto A M,Leite JVM,Papoti M,et al. Energetics of table tennis and table tennis-specific exercise te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6,11(8):1012-1017.
[8] 耿培新,陈柯琦.《体育与健康》7年级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44-150.
[9] 耿培新,陈柯琦.《体育与健康》8年级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2-13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David L.Gallahue,John C.Ozmun.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ts, children, adolescence adults[M].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ixth edition,2006:312-331.
[12]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