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廊坊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必然面临诸多的困境。本文旨在研究廊坊市如何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在分析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基础之上,找出廊坊市美丽鄉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问题;对策
近年来为落实中央提出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精神,各级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已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建设重点。另外自从2014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的廊坊因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因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为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如何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利用廊坊独特的区位优势,做好廊坊市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以及路径规划,对进一步推进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纵深发展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1.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已经确立
在《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中,廊坊市结合市情围绕“近郊生态田园·京津都市后花园”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定位,编制了覆盖全域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的重点是打造北三县、固安县、霸州市等三大省级重点片区。北三县省级重点片区依托大厂核心区、运河生态文化项目,打造京郊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中部四县(区)以固安省级重点片区、永清韩村片区为支点,打造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南三县(市)以霸州省级重点片区、文安鲁能生态园为核心,建设绿色生态田园示范区。廊坊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的美丽乡村达到1116个。计划未来几年,全市将继续推进其余1186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将实现全覆盖。另外按照改旧与建新同步推进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撤并村街616个,建设中心村179个。同时强化产业跟进,在强化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着力点,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
2.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满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需求,廊坊市成立了美丽乡村融资建设公司作为基础性工程,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制约。2016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所辖10个县(市、区)共落实财政专项资金27.43亿元。市县两级融资建设公司全部建成,打开了资金拨付通道。市本级融资总规模达到11.5亿元,县级计划融资66.55亿,市县两级计划总融资78.05亿元。放大融资效应。在单独建账的美丽乡村融资建设公司之外,各县(市、区)着眼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补齐历史欠账和项目短板,成立向农村倾斜的单体融资建设公司,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向全域拓展。霸州市由交通部门成立专项融资建设公司,融资8亿元用于乡村道路建设。永清县成立益昌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在融资1.6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由盛业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融资5亿元,用于推进中心村建设,同时分别由交通、水务部门组建专项融资建设公司,各融资5亿元用于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香河县成立中信国安(香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融资38亿元用于河道整治及景观建设工程,目前首笔7.34亿元贷款已到位。按照区别于美丽乡村专项融资建设公司的大口径统计,全市用于农村方面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融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
3.近年来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性成果
首先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域乡村的垃圾清理整治长效机制,推动破解垃圾“出口”难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垃圾的去处问题,廊坊市编制了覆盖全域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规划,优化配置垃圾处理场,科学布局垃圾中转站。北部选址三河市,占地约1300亩,由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42亿元。南部选址霸州市,总投资6.2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开工建设,设计日处理能力1200吨,2018年底投入使用。为建立覆盖全市乡村的常态化、专业化环境卫生管护机制,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全市确定安次、永清、固安、大城4个县(区)作为农村垃圾处理“PPP”模式试点,从市级融资中拿出6000万元重点支持。其次因村制宜,统筹推进,做优人居环境。目前,全市265个省级重点村和省市两级重点片区,在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和项目招投标程序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主要包括饮水安全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污水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
二、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各有关部门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1.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高度不够,发展规划有待优化
由于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够,很多基层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也没有做到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的仅有流于形式上的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规划,这必然导致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
2.参与部门众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硬仗,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美丽乡村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不明,不同层级之间的职权交叉,要么出现因各自责权关系不理顺,造成政府管理的错位和越位,影响工作的开展。要么权责出现“真空”,造成政府管理的缺位,导致某些事项无人负责。
3.重建设轻规划、轻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另外,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有所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經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
4.政府主导色彩浓厚,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
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5.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等“软件”建设不同步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物质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狭小范畴。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盆景”、“搞形象”,更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部分美丽乡村试点村镇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三、进一步推进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1.高瞻远瞩,统一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能各职能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廊坊因为地处环京津的特殊地带,要从全市层面通盘考虑,从廊坊各县市区的发展方向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方面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合理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其次,区县级要重视规划的作用,制定区县级规划,引领辖区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再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项目实施者,乡村要准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制定适合本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另外廊坊市推行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从全市层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2.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明确不同政府层级的职责定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既避免不同层级之间的职权交叉,造成政府管理的错位和越位,影响工作的开展,又避免权责出现“真空”,造成政府管理的缺位,导致某些事项无人负责。给予廊坊的特殊市情,笔者认为应该确定由市级政府主导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区县级政府负责县域内的统筹协调,乡镇级政府具体领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对村与村之间的衔接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开展建设;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逐步建立美丽乡村考核指标和验收办法,将一项项指标落实到每一部门,由部门制定指标内容和标准,并对该项建设负总责,同时参与由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组织的考核验收,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总之,既要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明确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又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督查考核力度,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各项计划、指标任务逐一落实。
3.统筹兼顾,做好规划
部分先进地区之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与其重视规划引领建设不无关系。廊坊市要借鉴和总结先进地区经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其次,做到规划因地制宜。另外要尊重群众意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有必要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达到群众满意。然后,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为了把规划蓝图落地变成美好现实,就必须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最后,配套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执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还必须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的配套实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全面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热情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切实把决策权交给农民,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如果乡村建设的主体发生了错位——建设主体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群众而是城里来的社会精英,就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乡村运动、乡村不动”的悖论。要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以PPP、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霸州市引入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操盘省级重点片区建设,实行规划建设一体模式,由华夏统筹负责片区设计、项目施工和景观节点打造。安次区通过加强与河北银泰、中冶华天企业对接,建立共建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美丽乡村片区建设,推进精品果蔬基地、欧华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亚绿湾采摘观光园等龙头项目发展。
5.建立機制,长效管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环境卫生定期巡查评比制度。三是出台村保洁员保障办法,理顺工资关系,确保队伍稳定。深入推进美丽想法村建设,不能局限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化这样一些物质和技术层面,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塑造良好“软件”保障。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维护乡村良好生态与环境的习惯,并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另外,要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经验,提供路径。要建立明晰化的责任机制,明确分工、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合力推进。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督查考核力度,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各项计划、指标任务逐一落实。
参考文献:
[1]贺轶才.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7)
[2]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河北美丽乡村网,2017-2-20http://lf.ncgzts.hebei.com.cn/system/2017/02/20/011130041.shtml
[3]刘娜.京津冀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6(08)
[4]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5]于法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J].人民论坛,2014(18)
[6]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D].长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邢兆强(1974--),河北省馆陶县人,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