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作用及发展对策

2018-05-14 17:20李国相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对策

李国相

摘 要:学校体育是系统的、有组织、有目的、科学的教育锻炼场所,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以提高社会适应性为目的的基础单位,使学生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强健的体魄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去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为国争光以及更好地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提出,生命在于运动。我国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记者白岩松曾说过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运动是最好的良药。而学校体育正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让学生运动起来的课。因此,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学校体育如何开展或者说在体育课上如何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动起来,达到锻炼的目的,增进学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史以及学校体育结构、师资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看,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合理、教师执教水平高、课余训练有保障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改善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生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85-03

学校体育是开展全民体育健身的基础,对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使我国体育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关键因素。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体质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国家繁荣昌盛,还关系到民族利益,从我国近现代史,总结出了落后就要挨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说明了体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了学校体育开展的具体要求和对学生健康的重要意义。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提出要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然而学生健康状况日益下滑,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中国青年网报道,河南某高校运动会3000m记录保持51年,至今无人打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说:“全国大、中学生体能测试800m、1000m是必测项目,不能取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李海龙认为,体育考试将来必须成为高考项目之一。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7月14日正式公布,2019年9月将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2017年广东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对学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如何改革和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校体育结构

学校体育结构是指构成学校体育的各个要素,包括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师资情况、执教水平、课外体育和体育管理等等。

1.1 学校体育课程

1.1.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择一定的体育项目作为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体育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的类型和门类,各个年级体育项目安排,教学顺序,学士分配,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考试办法等等,是学校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普修课,学校开设普修课主要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增强大学生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第二个部分是选修课,学校体育开设选修课主要体现了当代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1.2 学校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教师是指接受过专门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培训的,并在学校中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人,是学校体育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是学校体育建设的工程师。学校体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并能够基本運用体育常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平时锻炼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同学之间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与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养成健康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掌握专业技术和理论,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对本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1.3 学校体育教师评价

学校体育教师评价是对教师上课态度、上课水平、上课效果、穿着打扮以及语言表述是否规范等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包括上级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同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对自己上课的一种全面的认识。

1.1.4 学校体育学生评价

学校体育学生评价是对学生现阶段身体状况、心理认知、社会适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进行的一种评价。包括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对学生的评价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动态,并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知识技能水平能力。

1.2 课外体育

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以外,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学校专业训练及学校体育社团业余训练和个人锻炼等等。

1.2.1 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是把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专业或者业余体育爱好者提供锻炼平台,可以有效地发展体育。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可以为学生热爱的某项体育项目提供锻炼平台,有效的将学校学习的技能运用到实战中,并与社会上相关专业或者业余人士进行交流沟通,为技能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1.2.2 课余训练

课余训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学校体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体育特长生或者对体育某一方面的特长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一种是学校成立的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是为热爱体育的学生提供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交流经验、运用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1.2.3 个人体育锻炼

个人体育锻炼是指个人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时间,有计划的进行身体锻炼。

1.3 學校体育管理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体育教师、体育设施等因素,运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干预,包括内外部因素和环境条件。

2 学生健康状况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2.1 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因素,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2013年新浪环球网报道,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连续25年下降。有数据统计显示,学生立定跳远、肺活量水平、50m跑、800/1000m跑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其中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已经15年连续下降,而耐力素质已经25年连续下降。

2.2 学生心理状况

学生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和个性等特征。《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7月4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占14%,出现焦虑症状的人占17%,存在敌对情绪的人占12%。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4月7日估计全球有4.3%的人罹患抑郁症,约3亿人,其中中国有5400万患有抑郁症,近十年来增加约18%。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15至29岁人群中抑郁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大学生中患有抑郁症比例较多。

2.3 学生社会适应情况

学生社会适应是学生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心理表现出的长期的、稳定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条件改善,尤其是独生子女,来到大学过着集体的生活,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环境不适应;即将毕业或者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对工作环境、同事、领导等人际关系也很难适应。据相关报道,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面对难以适应环境的同时,一部分同学走向犯罪或者自杀;一部分学生得了抑郁症等。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的积极作用

3.1 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积极的作用

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体质好坏、身体强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运动习惯和锻炼方式。在学校学习阶段,体育课成为最好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机会,同时也可以了解运动常识,增长知识。良好的体育课可以促进学生骨骼的发展,心肺功能的改善等,提高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行等素质。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可以更好的为社会、为国家、为个人更好的服务。

3.2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有些体育项目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有些项目需要集体完成等等,而独立完成的项目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学们之间的情感等心理过程。

3.3 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的积极作用

以前健康就是指身体的健康,而现在的健康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根据现有标准对健康进行评价,有关报道指出,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学校体育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体育活动,学生在锻炼的时候,需要面临不同的环境、练习方式和技巧,需要学生有坚韧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等,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节身体机能和心理适应。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形式的环境中以最快的时间适应,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体魄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工作中。

4 对策

4.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是服务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是学校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基础。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以下三点:第一,体育课程设置应该符合运动项目规律;第二,体育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第三,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应该由教学效果来检验。

4.2 教师队伍建设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知识技能、解答疑惑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子弟的目的。陈鹤琴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价值,对于顽劣的学生,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其发挥创造性和价值。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某一点上的缺陷,最大化实现教书育人目的。那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呢?首先,应该成立教师专业对口、兴趣相投的教学小组;第二,定期举办校内校外培训;第三,有效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3 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对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师的衣着打扮、语言使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等进行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为日后的改进提供帮助;另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课态度、知识掌握情况、技术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4.4 健全课后训练体制

课后练习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是展示学生兴趣爱好的场所,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健全课后训练体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锻炼意识,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对原有认识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学到一些新的技能。

4.5 强化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可以有效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资源再分配,是学校决策和传递机构。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将教学资源最大化,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4.6 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关系

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并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如果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师资源、执教水平高,课余训练有保障,那么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就会水到渠成,他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5 结语

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育人为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合理,教师执教水平高,课后练习有保障,必然改善学生体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2] 董翠香,朱美珍,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19(4):72-76.

[3] 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33(11):17-27.

[4] 孙科.学校体育,路在何方?——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J].体育与科学,2013,34(2):1-8.

[5]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8(1):1-7.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