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廷
[摘 要] 教育的发展不可离开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在实际发展中的必然选择。而校企合作在模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实质上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它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日常盈利,也能够解决学校在教学中的硬性问题。从准备阶段、探索阶段、实施阶段与评价阶段四个方面着手,着重探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模具课程的运用。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模具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187-01
所谓校企合作教学,即指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模具课程是现今炙手可热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开展极为普遍。就本质来分析,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以“双元制”为导向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并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强化教学的实效性。
一、准备阶段
首先,教師应加强实训。一方面,对模具的设计而言,尤其是对形状复杂的立体图形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设计经验及技能。所以,在校企合作教学中,为促进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就必须注重教师的实际能力,确保其能够具有教学与设计造型的双重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高精度机加工的要求也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机床操作技能与经验,为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实际技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深入企业内部,向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模具师傅虚心请教,以提高实训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模具课程中的运用,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也需学校强化建章立制。在模具设计以及加工时所需时间、仪器与设备等方面,应对教师予以有效支
持,以深入校企之间的合作。
最后,校企双方应营造双赢的局面,企业参与这项活动的本质目的在于获得利益,而学校可以获得企业在设备、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其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二、探索阶段
学校应积极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理清实际教学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所以,学校可先承接企业的业务,实现产品的加工和设计。在实验开始之初,应由造型和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进行亲自操作,并依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业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一面进行展示,一面进行讲解,而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未操作的学生予以协助。
为切实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应秉承“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的原则,依照铜工、模仁、模具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承接企业所需加工的小项目。如,来料加工所承接的铜工项目,其项目内容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是很多的,为满足其对光洁度的要求,就应十分巧妙地应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并在保障按时按量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铜工加工的探索就可以结束了,而后可以进行下一小项目的探索,直到整个探索过程的结束。
三、实施阶段
若依据“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本难以获得技能实训的机会,所以针对于实施阶段而言,应为学生提供出更多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以使学生专业技能获得提升。另外,为使教学秩序受到保障,在校企合作的前期,学校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将教学项目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加工实训两个部分。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围绕企业提供的项目教材与项目任务书等内容,向学生进行有效讲述。在加工实训的环节中,教师可依据企业的要求,带领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训练方式,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训作业,而实训作业的内容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如在设计编程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协作,进而实现对其的设计与编程。同时,模具的加工实训任务,不但要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还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实际情况与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安排。如,对企业提出的紧急项目,尽管有些理论知识教师还未进行讲述,但仍然可以选择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深入企业内部,在了解整个实训过程之后,参与到实训之中。在学生完成实训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其完成的结果,在经济上适当予以学生补助。
四、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主要体现为实验组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在实训中所取得的成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充分掌握各项实训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教学的质量,最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模具课程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所以,学校应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与生产的问题,而企业可以帮助学校解决对关键技术的教学,这对校企双方而言是一种共赢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可以在其中共同谋求到回报,以实现对各自利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冯伟.“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1):31-32.
[2]王振云,钱逸秋.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实境教学[J].科技信息,2010(8):59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