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泉
[摘 要] 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在新课改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古诗词为例,试从言的品味、意的感受、蕴的把握三个层面阐述批注式阅读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旨在让学生在独立的阅读探究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批注式阅读;中职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072-02
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太乐观,相对懈怠、被动,尤其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感觉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所必备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审辩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无疑顺应了新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找到了一种途径。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三位一体综合运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体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文本的重点、难点、空白点等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用符号或文字进行批注,最后进行反馈、交流、点评。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实施批注式阅读,更是有益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批注式阅读层层递进,可以矫正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许多弊端,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泓源头活水。为培养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借助三种形式,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说明。
一、言的品味,体会语言文字的凝练传神,触及作品的细处
在批注式阅读中首先是从文本的物质外壳——语言入手来解读文本,这是批注式阅读的第一层级,也是引导中职学生批注阅读的第一步。因此,要鼓励学生从细处入手,充分体会其中的传神之处,找准关键词。
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采用理解式批注的方式,即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事先找出本诗中的关键词,结合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揣摩,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感悟,并进行合理评价。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将预习阶段做的批注进行交流和展示,还是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有位学生找了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该生认为这个“愁”字有矛盾的地方,理由是初读全诗感觉大气磅礴,充满着豪迈之情,但到诗末出现万古愁,有些费解,但又转念一想,或许诗人李白在借酒浇愁,抒发人生的失意,或许在“愁”字的背后有着许多难言之隐。应该说这个学生抓这个“愁”字是非常成功的,我在充分肯定该生的个体阅读成果后,顺势引导学生将李白“人生易老,壮志难酬,圣贤寂寞”的三大愁绪提炼了出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其余作品中此类例子很多,比如《静女》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的是男子与女子约定在城墙的角落见面,结果到了城墙的角落,心上人却没有出现,男子急得抓耳挠腮,徘徊不定。“搔首”与“踟蹰”这两个词非常传神,形象地展现了男子焦急不安的神情,一个淳朴、痴情、厚道的主人公形象呼之欲出。再如杜甫的《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联系全诗内容,老妇为了家中男人不再被抓走,自己担起责任,和酷吏一起走,一个“独”字蕴含着酸楚与无奈,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官吏的无情。因此,抓住關键词加以批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意的感受,感悟意境的独特美感,直抵作品的深处
意象是作者用以传达感情并暗示思想的艺术生命,在批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领会文中的意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命脉。意境是指意象的精心组合,蕴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它蕴含着动人的生活激情、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的艺术美感,在批注式阅读中要把握文本的美妙境界。一般古诗中的意象都有特定的比喻义,例如“明月”常常寄托亲人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流水”往往比喻离愁,在指导学生批注时,重在感悟,这是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第二步。
例如,《采薇》是一首表现戍边生活的著名诗篇,表达的是守边战士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采用感悟式批注,披文以入情,找出最具画面感的章节和句子进行批注,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与文本对话,将最具创造性的批注写出来,然后交流和评价。不少学生选择了最后一个章节,一段历来被传诵的写景佳句。其中一个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作了重点批注,认为“杨柳”和“雨雪”两种意象代表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个是杨柳低垂,清风拂面,另一个是雨雪纷飞,寒风凛冽。这两幅画表达了不同的心情,离开家乡时的依依不舍,回家路上的艰难与苦闷。很显然,这个学生通过批注阅读,已经将本诗的意境初步感悟出来了,同时教师再适时点拨,画面中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就不难体会了。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以凄凉的秋景来表达词人仕途失意和恋人分离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是抒发离别之情中的佳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本词中融情于景的佳句。“柳”与“留”是谐音,暗示着留下来,这与《采薇》中的“杨柳依依”有异曲同工之妙,“风”意味着悲凉,“月”象征着离愁,词人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呈现出了一种孤独、凄清而又无奈的意境。所以指导学生批注时,应该从意象入手,尤其是那些情景交融的句子要重点关注,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加以组合、比较、分析,古诗词的意境美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三、蕴的把握,参透诗词的深刻内涵,走向作品的远处
意蕴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理性内涵,是作品内在的灵魂和精神。俗话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要善于从细节入手,采用联想式批注和拓展式批注,挖掘古诗词的意蕴,尤其要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找出文本中的空白点、丰富点、疑惑点,加以联想、拓展,让文本更具张力、感染力,甚至也可以对作品主题形成新的认识,逐步走向作品的远处,这是引导中职学生使用批注阅读的第三步。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批注:
(一)运用联想,搭建通向诗词意蕴的桥梁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利用学生对“月”这种意象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要求他们运用联想式批注,结合生活体验,挖出其中的意蕴。在众多批注中,无疑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为关注,有学生写道:“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月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完美,不如意,或许才是常态。想到自己,我顿悟了。”应该说这是非常不错的例子,苏轼对月怀人,一度有怨恨和愁苦,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而是话锋一转,通过丰富的想象,从自然规律中找到了答案,表达了他对人事的达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面对作者为自己找到的解脱,我们阅读时也会受之感染,把自己以往的痛苦与困惑释然了。通过本文中产生的联想,联系我们自己,这种意蕴的获取,已经远远超越了作品本身。
(二)探讨“留白”,合理拓展,体会诗词意蕴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在古诗词中比较常见,有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也有对文本言外之意的暗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运用拓展式批注法,对原有信息加以整合,补出文本中的空白点,通过拓展和延伸,挖掘出超越文本的内容,进行文本的再创作。
如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我让学生寻找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让人意犹未尽,然后作批注。在交流时,有学生提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耐人寻味,“青衫湿”说明诗人白居易为琵琶女的琴声所折服,为其苦楚的身世而怜悯。我在充分肯定这位学生的想法后,引导学生继续拓展,能否从“青衫”两字入手,查阅资料,寻找这句诗中的弦外之音。课后,不少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青衫”是黑色单衣,古代官职降低的服色就是这种颜色,白居易由原先六品赞善,由于小人的谗言,被皇帝贬为九品司马,仕途不顺,人生失意,所以从“青衫湿”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凄切悲凉的情绪,琵琶女的琴声和遭遇无疑引起了白居易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此以外,古诗词中的空白艺术还表现在多方面,如王维《桃源行》中“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从视觉的角度留白,描绘出了幽深、奇特的山景;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听觉的角度留白,衬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陆游《游山西村》中“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意境的角度留白,诗人没有正面写和村民的情谊如何深,却处处能感受诗人与村民的深情厚谊。古诗词的空白艺术理解起来相对较难,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点拨、启发,这样,学生在批注阅读时有些难题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批注式阅读中,要引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取信息、提升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创新,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既丰富了知识,开拓了思路,又提升了思维品质,加深了审美鉴赏体验,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前提。当然,鉴于中职学生学情的特殊性,教师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要求不宜过高,给学生批注阅读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引导和启发,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共同交流、探讨,这样才能使批注式阅读真正体现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2]杨晋夫,司正权.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言文学研究,2010(5).
[3]张岳锋.批注式阅读教学给中职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J].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