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
[摘 要]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各大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在保证“高技能”教育的前提下构建“高素质”的培养体系。简单描述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并分析了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而清晰地认识到该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22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加快高职院校的建设显得势在必行。但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在完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
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是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前提。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点:第一,职业技能。即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第二,职业道德。即人在社会上应具有的一般道德规范。第三,职业精神。它指的是学生在某个专业的岗位上所需要的态度、责任、信誉等。不难看出,第二和第三点是各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的重点。
二、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是分别探索学生、高职院校和企业,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将探索得到的理论落实到实际教育中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服务的对象,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必须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最终引导学生在技能、岗位、企业和职业等方面有清晰的认知。第二,以学校为中心。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必须以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生进步。第三,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踏实做好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意义
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1)能有机结合教学与实践。(2)打破了学校单方面培养学生的局面。(3)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开阔了新视野。(4)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有利于学生的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认知。(2)教学理论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3)让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达成共赢。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点:(1)将职业素养内容以课堂形式呈现给学生。(2)校企合作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进职业道德教材的开发。(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素养培养。(4)加大师资培养,注重基层体验。(5)以实训为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中的问题
(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模糊了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
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是不相同的,然而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点。这种情况导致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缺少与之配套的职业素养内容。
(二)缺乏对“制约因素”的深入研究
目前,各大高校对如何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进行深入探析,但却没有重视最根本的问题:制约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构建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我國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考核高职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就业率和技能培养。虽然职业素养培养被不断提及,但由于没有健全的职业素养考核机制导致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缺乏约束与激励。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学校和企业在理念上不统一。学校把校企之间的合作当成是整合教学资源和提升就业率的项目,而企业则认为这是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由于理念上的不统一,使职业素养培养大打折扣。(2)目前校企合作政策还不够完善,为了在政策上促进校企合作,政府有责任协调和监督校企合作双方。
五、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完成。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晓冰.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李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7).
[3]刘晓雪.基于“微文化”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职业,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