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宇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中素质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本文主要从大学体育改革的角度出发,针对体育改革对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还提出了在素质教育下大学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其中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积极倡导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等。
【关键词】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中高校教育处于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进行彻底的贯彻。在素质教育中大学体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素质得到提升的主要渠道。在素质教育的当代教育中,高校的体育教育要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要的位置,借助体育锻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一个终生锻炼的观念意识。
一、大学素质教育中高校体育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在实现大学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一)有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
在高校体育改革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因为体育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合作和集体意识,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的问题,能够正确地进行关系的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需要不断的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在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项目能够促进学生的进取精神得到培养,有很多的项目需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对于学生的耐力也进行了相关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让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能够产生兴趣并接受,不断促进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大学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在普通的高校中,体育教学都是依旧教学课程的规定进行,在教学活动中会阻碍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潜能发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发展,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的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深入的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充分地发挥高校体育所具有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
在高校中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作为主要的课程目标,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关注度,因此高校课程的改革也注意对于学生的素质进行提高,并将该目标作为所有的课程建设的要素之一。对于当今的大学体育教育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顺利地进行策略的实施。作为教师,要将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作为依据进行教学和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式的建立对于体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正確的体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贯彻
大学体育在众多的课程中属于一门既轻松又愉快的课程,作为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体育课程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应该更加关注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所以,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同时,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还要将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的位置,使得体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体育课程是主要的课程之一,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健康体魄得到塑造,对于学生智力和审美能力也有提高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处理,促进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体育教育的改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德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路径浅析[J].才智,2017(24).
[2]丛瑞阁.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20).
[3]王维东.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社会价值的定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4]辛磊.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7(11).
[5]李若楠.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刍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7(25).
[6]张浩.素质教育理念诉求下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