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要】对房地产工程管理工作而言,全过程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使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房地产工程所消耗的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并且对这些支出进行制约和协调,从而使得整个房地产工程在消费支出方面能够达到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状态,使其处在一个合理分配的过程当中。它是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建设生命线当中,同时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协调配置的一个有效过程,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本文主要对房地产建设工程的成本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为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工程成本;全过程;控制
在当前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做好建设项目成本把控工作,优化控制方式,完善管理机制,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基础上,给企业创造更好效益,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建设全过程
(一)设计阶段
一个工程可以圆满完成依靠的是施工之前的设计过程,虽然它占有的工程费用比较少,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它决定着建筑物的结构、施工进度、性能等,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也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所在。设计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民意了解、数据经验、房产结构等,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合理,结构严谨、严格预算,通过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手段,争取细化到建筑建造每一个小的层面,保证房地产的质量和品质。
(二)招标阶段
房地产商根据设计图纸,采用合同措施控制造价,是招标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合同是否能有效控制成本,取决于设计图纸的深度和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房地产企业通过招标选择工期保证、质量保证、标价合理的性价比较高的承包商。本阶段的工作是编制工程量清单,完成清单预算,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特点,编制招标文件,制定评标办法;确定合同形式,制定合同的有关造价条款。房地产企业通过大量招标确定合同价格,确定工程消耗,事先将工程造价和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三)施工阶段
施工过程实际就是将设计阶段的计划具体落实,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所在。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外界因素,与设计阶段的预算会有或高或低的不同之处,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成本失控,整个工程可能会功亏一篑。为此,在施工阶段要一直运行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机制,工作人员还要严格根据流程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较大的情况动荡,出现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的优化对策
(一)决策环节成本控制
在开展房地产项目开发工作时,决策环节首要做的工作在于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可能给房地产项目带来影响的各项因素,对开发项目周期需求加以探究,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的方式实现对项目市场前期的评估;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评估需要对开发项目应用土地面积、建筑密度等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可能给项目成本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评估需要从项目自身角度入手,对项目采光、通风、环保以及应用等因素加以考虑;项目经济评估作为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项目今后施工成本和效益,可以从项目财务、效益平衡等方而进行评估。
(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设计团队需要严格依照前面所举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勘察,根据工人的施工进度,保证图纸和方案能够切实满足施工需要。房地產企业要让设计团队之间积极合作交流,从而形成默契的合作模式,将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限,从而完整地对成本进行控制,将图纸的每个参数都设计精确,更好地指导施工方向,较高效率地将造价控制和管理应用在图纸设计上。
(三)施工环节成本控制
首先,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签署需要具备严谨性,各项条款设定合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律师的方式进行合同把关,让其从专业的角度入手进行合同核查,防止合同用词不合理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其次,加大对施工现场管理力度,做好设计变更以及材料更换等状况的控制工作,没有特殊状况下不可额外签证。针对特殊状况导致的设计变更,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并秉持对应的审批流程,需要经过建设企业、设计企业以及监理企业的审核通过之后,才能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额度。现场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并进行原始数据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等设施进行追踪记录,防止在工程结算过程中出现问题。
(四)竣工结算环节成本控制
在竣工结算环节,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内容进行工程量审计,对于合同未标记的工程量不予结算,同时要确保先验收合格后再进行结算审核,验收合格的方可进入结算环节,不合格工程需要及时进行返工,合格后再纳入竣工结算范畴。
三、结语
总之,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控制,必须要对工作的重点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住全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具体策略,更好地为房地产工程的推进提供有效的帮助,提高房地产工程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连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1):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