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军
【摘 要】山水田园诗是一种清新独特的诗歌题材,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它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依循诗歌的内容及意蕴,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让生命在诗的境界中不断生长。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教学路径 變革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祖国传统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山水田园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跃然其间,独树一帜,受到人们的喜爱,让人每每读来总觉心胸开阔,怡然自在。所以,学习山水田园诗,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正确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山水田园诗虽然也进入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孩子们的课本,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而被泛化为知识的载体。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价值定位和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了其认识的偏差。
一、坚守道义,摒弃功利读诗歌
古诗滋养着童心,滋润着童年,成了许多人生命的底色。但在语文教学现实情况中,古诗对于儿童而言,更多的是以一种知识的形态存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表演而背诵,变成儿童生命的一种负累,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当下的古诗教学中,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侧重于重点字词的意思和整个诗意的理解,多囿于教学参考书的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指向应试的目的非常明显;二是以一首带多首,侧重于古诗的积累,意在用量的积累涵养学生的人文气质。这样做看似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但实质上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仅停留于浅表层次,教学也便成了浮光掠影,走个过场。
这样造成的影响就是让山水田园诗失去了应有的美感,再加上课堂上程式化的教学和枯燥乏味的讲解、操练,使学生觉得无趣,教师也深感无奈。自然,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突破传统,改革课堂求新意
基于这样的现状,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古诗教学的方式也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呈现两种基本形态:第一,课堂模式程式化。总体来说,古诗课堂教学大体采用“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总结提升”的结构,重视了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结构的完整,却淡化了古诗的审美和育人价值,使得古诗教学缺乏新意。第二,教学内容大致相同。无论什么题材的古诗,一堂课大致都包括解读诗题、介绍作者、理解词句、领会大意、训练朗读、体会情感、学习写法这几部分内容。的确,同为古典诗词,山水田园诗与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戍边征战诗等除去题材内容不同之外,相似之处颇多,但古诗题材内容的差异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也应是有差别的。山水田园诗相对于其他的诗歌类型来说,所抒发内蕴的思想情感较为简单,但更胜在意境的营造、画面的构成上。所以说,教学山水田园诗应该有更为独特的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认为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要积极寻求突破。在应试背景下教学,老师教得累,内心也觉得苦闷,但也摆脱不了这沉重的“枷锁”。只有解除了诗歌与考试的关系,摒弃功利读诗歌的束缚,解放教师的思想和手脚,才能还古诗的原貌,回归教学的本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才能散发出其特有的自然气息,学生也才能以欣赏的心态学习古诗,读出美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故而,教师只有寻求课堂的变革,才能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赋予古诗教学以新意。具体地说,可以调整课时划分和课堂结构,设置普通教学课和古诗欣赏课,将课堂向课外延展,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这样,课内外兼顾,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品味诗歌、发现美,同时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得到保证。
如果说日常教学,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拓展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着眼长远,涵养学生的内在气质,那么,古诗欣赏课则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去发现和体会古诗真正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
山水田园诗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画面感。在古诗欣赏课上,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教出诗中真味。枯燥乏味的陈旧套路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如果教师仍旧走老套路,一成不变,甚至不自觉地又回到了知识讲解的老路上去,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值一定会降低,就会逐渐丧失兴趣,课堂效率必然低下。所以,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首先要革新自我的教学理念,而创新总是艰难的,是需要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这动力得从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热情中来。
三、紧扣特点,透过意象品意境
古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说,这两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因此,意象就成了理解诗人情感的一个平台。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其意境之美。如果学生无法体味诗的意境,尽管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美感,从而,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感染力,无法达到“牵情”“移情”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透过意象品读意境。
例如,王维《鸟鸣涧》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中的“绿树”“青山”便是鲜明的意象,诗中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淡然心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结合自身的体验构建出个性化的画面:绿树在山村边环绕,青山在城郭外伫立,村边的绿树茂密一片,青山在城郭外斜斜地伸展……从而体会其中的意境。在特定的情境下,这种体悟可以发生迁移,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由表及里,通过画面品胸怀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诗作不计其数,但是因创作山水田园诗而得名的却为数不多。这些诗人所处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有着能容天地山水、自然气象的宽广胸怀,能将心灵安放在清幽旷远的自然怀抱,将生活安顿在山水田园之中。当然,也有一些诗人虽不以山水田园为创作题材,但一时得意或失意,抑或是人生偶遇,触景生情留下少量此类诗作,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为官四十年,曾经几起几落,但他从未消极低落,常常寄情于山水,流连于田园乡村,生活自在洒脱,因而他的诗作中同样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境非常的闲适。所以说,山水田园诗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胸怀宽广、热爱生活的诗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诗中画面悟作品意境、品作者胸怀,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有着莫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五、开阔视野,跳出教材看山水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通篇往往只有短短的数行文字,所表现的内容是概要的,描绘的画面也是抽象的。就山水田园诗而言,诗中的山水也是抽象的,是大自然具体而微的缩影。每个人对山水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相对贫穷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他们对于山水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描述和课堂上老师的讲述,停留于一种概念化的表达。由于时空的距离,就会直接造成学生失去了自我的独特体验。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跳出教材看山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或自然天成,或人工雕琢,目之所及,山水鱼虫比比皆是,只是学生往往陶醉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它们的存在却视而不见。语文教师需要带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条件允许时可以去郊游,或者利用节假日和父母一同投入山水的天地、自然的怀抱,亲身去感受田园山水的温度。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教师可以把自己寻美所得分享给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迁移。这样学生才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更好地体会山水田园诗中的诗情画意。川端康成认为美是“亲近所得,邂逅所得”,教师先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山水,才能使学生“邂逅”诗中山水。
小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个体,诗歌是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因子。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摒弃功利读诗歌、改革课堂求新意、透过意象品意境、通过画面品胸怀、跳出教材看山水”,相信我們的古诗教学一定能够新意勃发,学生学习古诗也一定会情意盎然,古诗教学也一定能够实现它应有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