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 紧扣矛盾 突破难点

2018-05-14 09:52傅伯娟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难点矛盾文本

傅伯娟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教师要紧紧围绕新课标,从“矛盾”入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可从三个方面设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大致框架,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  矛盾  难点

【教材简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了粮,军团长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从中表达了革命领袖虽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真实情怀。

全文在表达方法上,多处设计矛盾冲突,抓住人物的神态、言行细致刻画,不断掀起矛盾冲突的高潮,从而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令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彭德怀虽爱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忍痛杀了大黑骡子,这种骡子与战士二者必须选择其一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是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

本文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教学本课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本,教者帮助厘清故事发展阶段中的每一个矛盾冲突:

1.彭德怀作为红军部队的首领,有专属的坐骑大黑骡子并不过分,彭理应骑着它带领红军过草地,但课文却描写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象小山似的”。大黑骡子俨然成了“伤病员”的坐骑,成了运输“粮食”“器材”的工具,矛盾凸现在读者的面前,深究下文的“抚摸”“念叨”两个词,彭总的内心世界不难洞悉。

2.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面对断粮,干粮紧缺,彭德懷却“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又一矛盾凸现,通过“分”“悄悄”“塞”“一直”“看”等重点词语,进一步看出彭德怀热爱大黑骡子的思想感情。

3.大黑骡子“立过功”,从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情感笃厚,后文却下令“杀掉吃肉”。对待大黑骡子的前后态度又是一次矛盾冲突。

4.对大黑骡子能够“抚摸”“念叨”和“轻轻絮语”,却对战士“不耐烦”“怒吼”“发火”,爱谁?更爱谁?岂不又是一种更大的矛盾?

在学生理解文本处处矛盾充斥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咀嚼重点词句,抓住彭德怀的一言一行,一神一态,深刻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独具匠心。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粗读感悟,揭示矛盾之前的伏笔

采用以问促读的方式,待学生阅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

引导学生抓住“最为艰苦”“饥寒交迫”“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等重点词句,体会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

教师归纳小结后追问:在有野菜或其它食物充饥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会“因饥饿而昏倒在地”吗?彭德怀会舍得杀大黑骡子吗?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第一自然段是为后文暗设的伏笔,如若删去则后面矛盾的发生、发展就显得太突然。

【反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针对小学生读书有口无心,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进行指导,设计一些易于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有目的地阅读文本,促进读与思的结合。此部分的教学设计是为帮助学生解决后文矛盾冲突的高潮,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坚强决心打基础。

二、深入文本,精读品味,揭示矛盾冲突的根由

课文第二至二十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教学活动应围绕彭德怀的言行、神态描写来展开,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层阅读,挖掘主题。

1.直接描写显真爱,朗读体会(深层阅读)

指名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首先,引导学生读读“抚摸”“念叨”“塞”“看着”“摘下”等词语,讨论省略号的作用,体会其中的爱。

其次,有感情朗读指导,体会“悄悄”“缓缓”中包含着彭德怀爱骡子如同爱战士,爱骡子胜过爱自己的情怀。

2.间接描写藏深情,对比体会(师生讨论)

师:彭德怀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下令把它杀了?

生:因为部队断粮了,为了战士们能有吃的,只有这个办法了。

师:这说明,在彭德怀心中,大黑骡子和战士,哪个更重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

师:可是疑问又来了,既然爱战士,课文中却写了好几处彭德怀对战士发火的语言,这不是矛盾吗?请看这些句子:(出示)

(1)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荣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2)“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3)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删去每一句语言描写中的提示语画线部分,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什么不同。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概括:

(1)爱战士: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命令一出是不容违抗的,说明彭德怀铁了心要为战士们考虑,“不耐烦”“怒吼”和“发火”说明了他的坚定。

(2)爱大黑骡子:“不耐烦”与“怒吼”是在战士们不忍心杀大黑骡子而磨蹭的时候,彭德怀内心复杂情感的表现,彭知道自己对大黑骡子的情感,战士们也知道,所以在等彭改变主意,彭最害怕这种等待,怕自己改变主意,所以表现得如此极端。“发火”更是在失去大黑骡子之后悲痛情绪的发泄。

(3)归纳:爱大黑骡子却杀大黑骡子,这是对战士的爱;爱战士却对战士发火,这是对大黑骡子的爱;言行举止之中,充满着矛盾,一切的根源都是爱。

这种革命领袖的大爱情怀与矛盾冲突交织叙写,使得文章悬念迭起,唤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反思】小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对红军长征遇到的种种困难也不能真正理解。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深情无法与他们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他既爱大黑骡子但最后又忍痛杀之凸现的深刻矛盾让学生产生了困惑。此部分的教学重点在读,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体会彭德怀虽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高尚情怀;领会“爱”与“更爱”的矛盾冲突、“直接”与“间接”描写的相互配合这种明、暗两线交织反衬,双线并进的叙述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悟,在比较、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挖掘课文的主题。

三、回顾文本,研读结尾,揭示矛盾解决后的照应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请大家阅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准备回答(出示问题):

(1)“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聲里”是什么意思?两个“融进”怎样解释?“滚滚铁流”指的什么?

(2)“身无御寒衣,肚内饥”谁能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表达它的意思?(饥寒交迫)

(3)是什么力量使红军战士“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步步设疑,层层推进,集体研讨,弄懂:

(1)“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这是交代彭德怀和他的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2)“融进”是“融化、进入”的意思。两个“融进”突出了大黑骡子为革命事业立了大功,“滚滚铁流”指的是北上抗日的红军队伍。正是因为大黑骡子献出了生命,才使得红军战士的身体得到了营养补充;大黑骡子的生命在战士们身上得到了延续,它的贡献坚定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

这样的收尾有力,呼应前文,耐人寻味。

【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矛盾刻画人物”是本文作者成功运用的表现手法,矛盾解决后,就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决定是否正确,课文的最后作了交代。此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说明: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才能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出草地,进入继续革命的征程。毫无疑问,彭德怀的决定是英明正确的,此部分的教学设计不可忽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难点矛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