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茜 田莉 黄巧平
[摘要] 目的 探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30例在2016年6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层级管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5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95.48±3.20)分、差错管理评分(92.22±4.09)分、护理文件评分(96.31±3.14)分、病室管理评分(90.25±2.68)分及基础护理评分(93.34±3.52)分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83.08%),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23%)较高(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后,在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高的同时,还能够显著增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可以进行积极推广运用。
[关键词]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c)-0046-02
目前,在迅速发展医疗技术的影响作用下,针对护理质量来说,人们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常规护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不合理的人员分配、不完善的护理制度及专业化培训较缺乏等,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所以,为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必须对临床护理工作不断加强。近年来,分层级管理这一护理模式使用范围较广,该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界定护士的工作能力、学历及专业技能[2]。该文对2016年6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30例住院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收治的13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均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其中,34:31为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年龄在21~71岁范围内,(46.08±2.04)岁为平均年龄;32:33为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年龄在20~74岁范围内,(47.13±2.11)岁为平均年龄。两组不存在影响组间对比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统计。
1.2 临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为该院住院患者;②两组患者均自愿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沟通交流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按照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疾病类型及临床表现,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方法,使患者的各项治疗顺利完成,使患者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患者主观能动性显著提高。
1.3.2 观察组 除上述常规护理外,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方法为:①合理的层级设置:按照医院人员配备,与护士工作岗位有效结合,将护理人员分为4个层次,包括助理护士、初级护士、高级护士及护理组组长,按照患者的不同状况,将护理工作流程合理制定,相关工作的描述采取文字的形式。②助理护士: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相关治疗事项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③初级护士:主要负责护理患者,例如常规检查、日常护理及用药护理等,对患者相关潜能积极挖掘,使其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④高级护士:主要观察患者病程状况,对助理护士和初级护士的演示、培训等相关工作进行积极指导。⑤实施有效的层级管理:对于护士组长来说,其主要工作包括相关护理管理、护士科研及护士教学等,并定期考评护理人员专业技能。
1.4 观察项目
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主要评分项目包括健康教育、差错管理、护理文件、病室管理及基础护理等,每个方面最高得分为100分,最低得分为0分,且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健康教育、差错管理、护理文件、病室管理及基础护理各指标评分情况以(均数±方差)(x±s)表示,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差错管理、护理文件、病室管理及基础护理各指标评分分别为(95.48±3.20)分、(92.22±4.09)分、(96.31±3.14)分、(90.25±2.68)分及(93.34±3.5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指标評分(P<0.05),如表1。
2.2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满意度(83.08%)明显比观察组满意度(96.2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在常规护理模式中,不同级别和水平的护理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均相同,使得在岗位分配和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合理性,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3]。
现阶段,在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开始广泛运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同时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针对分层级管理模式来说,它是对当前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护理管理效果有效优化[4]。同时,它能够使护理人员对该护理模式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促进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护理人员对相关处理方法全面掌握,除能够使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外,还有利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增高[5]。
该文通过对该院收治的130例住院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差错管理、护理文件、病室管理及基础护理各指标评分均较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23%)较对照组(83.08%)高(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层级使用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除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外,还能够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提升护理水平,应当在临床中积极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娜丽.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的排班与分层级使用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466-1467,1484.
[2] 裴景红.护理绩效层级管理模式对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护患关系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7(9中旬刊):170-172.
[3] 王子迎,吴勇娟,王炜,等.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与哲学(B),2013,34(1):90-92.
[4] 王琼,郑晓斌.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240-241.
[5] 王芬,李燕晖,赵秋珍.两种排班模式结合分层级使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100-102.
(收稿日期: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