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KAP研究进展

2018-05-14 15:20周海燕林琴张先庚王红艳李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知信行青年学生艾滋病

周海燕 林琴 张先庚 王红艳 李燕

[摘要] 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青年艾滋病防治的要求,提高青年学生艾滋病的知晓率及防治水平,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青年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文献,总结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结果 在民族分布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非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得分均低于汉族学生,其在性行为和性取向方面的表现更为复杂化,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结论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艾滋病;知信行;少数民族;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8(c)-0159-03

艾滋病是指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目前HIV感染发病率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向一般人群蔓延,据报道,全球新发HIV感染者中15~24岁人群约占50%[1-2]。研究显示,我国在校学生HIV感染率和患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3]。青年学生正处性生理、观念以及行为的变化阶段,既是受艾滋病威胁的重点人群,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其对艾滋病的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与行为(Practice)(简称KAP)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将影响艾滋病防控效果。多项调查显示[4-6],在民族分布上,汉族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非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得分均高于少数民族学生。故该文旨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1  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KAP现状

1.1  艾滋病知识掌握存在薄弱环节

郭乐等[7]对来自11个少数民族的945名青年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人群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说明近年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对艾滋病的检测技术、非传播途径(如蚊虫叮咬)以及防治知识等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其中“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HIV的传播”和“感染HIV后一般多久可以检测出来”的知晓率普遍偏低。何瑛等[5]调查指出,藏族青年学生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43.4%,低于同期汉族学生。多吉旺姆等[8]研究发现,珞巴族、门巴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仅约有27.3%、32.7%,远低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要求,即校内青年学生AIDS知晓率达到95%。说明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需加大对疾病监测、传播以及防治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

1.2  艾滋病态度存在恐惧与歧视心理

恐惧、歧视等被认为是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障碍[9]。研究发现,真正对艾滋病病人表示“同情与关心爱护”和愿意成为“援艾志愿者”的仅占少数[7];程伊等[6]调查指出:“愿意和感染了艾滋病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学生分别约占39.1%、33.6%。综上表明,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对艾滋病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艾滋病患者还存在一定的歧视态度,提示学校在进行艾滋病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其正向态度教育和引导。

1.3  艾滋病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有研究表明,中国约有10%的大学生曾发生婚前性行为,越小年龄发生第一次性行为,越易发生意外怀孕或危险性行为,越不利于性病及艾滋病的防控[10-11]。有学者调查显示,约77.9%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赞成[12]。王璐等[13]对新疆821名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行调查,其中254人发生过性行为,性行为发生率达30.9%, 高于同期调查的汉族学生(16.4%)。陈强等[12]抽取来自39个少数民族的607名青年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主动了解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不到40%,发生性行为时不会采取安全措施达50%以上。性教育的缺失或不足,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防艾过程知行分离”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推进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安全性行为与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  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KAP影响因素及对策

2.1  人口特征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男性、受教育程度低、低年级、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程度低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与男性探求性知识的欲望更为强烈,对婚前性行为持更宽容态度,得不到家庭正确引导,对艾滋病缺乏清晰的认识等有关[4-13]。伴随着与外界经济、文化和思想不断交流强化,学校应结合人口特征因素,更加高效地利用网络和新传媒技术,对其开展针对性防艾教育,塑造良好的性观念意识,改变男生对待性行为态度及高风险行为倾向,增强女生自我保护能力,学会洁身自爱。

2.2  疾病因素

由于HIV本身高度的变异性和快速的耐药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与成年人相比,感染HIV青少年的治疗覆盖率过低,对其生存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未能得到及时检测或治疗而导致高病毒载量,促进了死亡率的上升[14]。相关调查显示,通过扩大宣传和扩大检测等防控措施可相对较早地得出艾滋病感染发病人数。因此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艾滋病的有力武器,建议在学校为少数民族青年學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艾滋病检测等方面的指导。

2.3  心理因素

岑晓钰等[15]指出,佤族青年学生因艾滋病知识的欠缺使其对HIV/AIDS感染者持恐惧/歧视态度,其中认为“应疏远隔离HIV/AIDS感染者”的约高达42.6%,远高于被调查的汉族学生。大部分学生感染者不愿将感染状况告知父母,若缺乏社会支持,他们只能独自承担身体、心理和经济的压力。常因为害怕受到歧视和羞辱而发生过激行为或隐匿病情,从而增加HIV暴露机会,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反歧视教育,是降低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艾滋病传播风险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知信行青年学生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护士对宗教信仰患者知信行能力调查分析
基于JCI标准下哮喘患者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药食同源知信行及建议研究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体验式学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知信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