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

2018-05-14 15:20冯景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影响效果

冯景梅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为临床精神科住院患者应用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表现状态的影响干预作用。方法 将该院精神科2015年4月—2017年6月接诊收治的78例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39例。为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干预模式,针对研究组实施开放式护理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临床精神科住院患者运用开放式护理管理干预模式,能够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开放式护理管理;精神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7(c)-0048-02

在普通民众的基础性观念认知体系之中,通常认为精神科疾病患者本身具备较高表现水平的危险性和可怕性,认为在与精神科疾病患者共同生活和进行接触活动的过程中,随时存在遭遇伤害的临床实践可能性,因此也导致了绝大多数独立社会民众产生了与精神科疾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的主观认知倾向[1-2]。遵循现有的临床医学事业研究发展认识水平,通常认为住院接受治疗是精神科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科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病情不断改善优化的基本途径,且切实在为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展开系统有效的药物治疗干预基础上,为其选取和运用适当方法展开护理干预过程,对于支持和确保患者顺利获取到最佳临床结果具备重要意义[3-4]。该文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精神科经由确诊收治的精神性疾病患者78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39例,该次研究中入选的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且患者的家属均已明确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22~78岁,平均(44.1±3.4)岁,参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13~77岁,平均(44.2±3.5)岁。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性常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护理处置干预方法

为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干预模式,针对研究组实施开放式护理管理干预,其具体运用的方法步骤如下:①制定规范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案,要借由制定和执行系统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处置方案,要在精神科疾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处置干预过程中,为其全程引入运用开放式管理干预模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确保患者能够全程参与正常化的日常生活体验过程。要密切结合精神科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症状表现特点,为其针对性制定和运用包含住院病房建设、日常活动行为干预等内容的标准化且规范化的护理处置干预方案。②情志护理干预。要在具体针对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展开开放式护理管理干预过程中,借由对适当类型的刺激和干预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和激发精神科疾病住院患者的基本爱好和特长,继而充分调动和激发患者在参与临床治疗处置和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引导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正常有序的学习活动和基础劳动,支持和确保精神科患者能够切实且有效地摆脱精神科疾病各类临床症状的困扰。要借由为患者播放和呈现音乐和影视作品的护理管理干预方式。促进精神科疾病住院患者的实际心理情绪状态表现不断改善优化。③心理护理干预。要借由针对精神科疾病住院患者展开系统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督导患者切实参与科学且正常的心理护理干预,支持和确保精神科住院疾病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生产生活适应能力不断改善优化,为患者综合性临床治疗效果的不断改善创造支持条件。④要在开放式护理干预模式基本指导原则的直接指导应用条件下,借由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相互工作协作,为精神科住院患者提供具备充分日常活动自由度的日常活动参与方案,支持和确保患者的实际治疗处置干预活动效果,能夠获取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

1.3 临床评价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

1.4 统计方法

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针对计量资料(x±s)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在现有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事业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普通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和理解行为本身具备着表现程度极其显著的差异化特征,且部分人在基础性认知结构层面存在着一定表现程度局限性特点,且认为精神性疾病患者具备可怕性、危险性、可耻性,以及不可治愈性,继而在自身参与的日常化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中,倾向于对精神性疾病患者敬而远之[5]。从临床医学理论体系中病理学理论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精神科疾病患者在病程发展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基础性思想观念认知状态异常和日常化行为异常现象,通常都是精神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病理表现,并不具备人们在基础理论认知层面所感受到的可怕性和危险性。

猜你喜欢
影响效果
整体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影响研究
优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互动性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效果评价
试论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中医护理技术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影响
个性化康复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
不同退针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