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18-05-14 11:18梅浩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实践路径乡村振兴

梅浩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论述的提出标志着其实现了从城乡一体化思想向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实践路径的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思想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关键词:习近平;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10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45-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思想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和关键时期。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产生,为新时代中国的城乡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

一、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城市和乡村因其所属的功能差异,二者之间的分化逐渐加深。如何抑制城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分化趋势、协调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功能结构,不仅是一直困扰着社会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难题,也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早期实践探索

关于城乡发展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城乡之间的分化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密切相关,它们是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长时期的城乡分化状态很难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原本的积极因素阻碍社会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处理好城乡关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恩格斯则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城乡关系中“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因此,他指出城乡关系势必会实现从分化到融合的阶段,并且只有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厚的根源之一”,“消灭这种对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列宁认为,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让城市通过先进、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农业的既得成果能反馈于工业和城市,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缓和城乡之间的矛盾对立,从而实现一种良性的优势互补。

(二)中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快摆脱旧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我国选择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方针路线,但同时并未忽略农业和乡村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进京赶考”之初,毛泽东就认识到城乡统筹兼顾是解决城乡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他明确提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就传统苏联模式的弊端,指出“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其中,农村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在1978—1985年间,乡村依托于市场竞争机制,爆发出强大的经济生命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缩小到了1985年的1.86倍。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就提出“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改革初期城市的发展要明显优于农村,城乡矛盾对立逐年呈现出日益尖锐的趋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化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步入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旨在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城镇化相结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21世纪初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扶持;另一方面,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中,乡村相较而言仍处于工业城市的附属地位,一旦城市发展受挫,必然会引发连环效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机制体制,是摆在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为指导,在结合自身40余年城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从城乡一体化思想向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又一创新性飞跃。这一思想成果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论支撑。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构建中国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基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也為中国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指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求创新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开放,以城乡协调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力要素顺畅沟通,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发展成果共享,逐步减缓乃至于消除城乡分化,最终形成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

(一)创新城乡关系,激发新活力发展

中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取得短期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会因为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在城乡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治理深度和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触动传统经济社会的城乡体制根基,加快城乡关系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基本路线,通过在改革开放40年中城市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反哺农村,既能让农村人口更加便捷地向城市地区流动,享受城市发展的现代文明成果,也要加大城市对农村建设的帮扶力度,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双向共赢。在城乡宏观治理体制机制中,政府要积极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等手段对农村治理有所倾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优先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劳动力发展需求,优先安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民生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从而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协调城乡分工,统筹资源均衡发展

城市和乡村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两个核心环节,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于另一方而存在。因此,构建新型的城乡融合关系,必须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将二者统筹为一个整体、一个集合,统筹城乡之间各互动因素、环节等的发展关系问题,也要积极运用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思想,充分认识到城市和乡村在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的功能分区,科学确立、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城乡的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机制体制,统筹协调城乡关系,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原则,强调城乡两个单元部分的互动交流,时刻把握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才能实现“工农互惠”的最终目标。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关键转型期,要把握城乡之间、中外之间的“同”和“异”,既兼顾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要保证在各方面、各领域的有效协调和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着重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城镇化发展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向驱动,从而实现城乡协调的融合发展。

(三)建设城乡绿色生态,坚定可持续发展

所谓绿色发展,就是指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对城乡融合发展而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绿色发展的系列思想作为其新时代思想理论的重点,其中城乡之间的绿色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他所关注的重点。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城乡之间的生态对立不无关系,一个是污染源头的城市,一个是污染监管盲点的乡村。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绿色理论指导,城市在城镇化、工业化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绝大部分都选择直接转嫁到乡村,以短暂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乡村生态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乡村自身的局限性,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治理技术都难以处理好城市带来的污染,往往是自身内部消化以承担污染的后果。但随着乡村污染的加剧,其污染结果也势必会间接性地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為指导,积极建立城乡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协同实现城乡生态的融合互补。

(四)开放城乡格局,推进内外联动发展

开放发展理念在实质上就是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对于城乡融合发展而言,开放发展主要包含两层含义,既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开放发展,也是城乡同时作为单个主体和一个整体同国际交流往来的开放发展。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的城乡经济结构呈现出日益显著的二元化形式,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而这种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城乡要素市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各生产要素之间难以自由、有序地沟通,从而造成了大量乡村的积极生产要素被浪费。另一方面,就国际大环境而言,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由于历史遗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同美国等现代大农场生产方式相抗争,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局面。因此,城乡的开放发展,既要开放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加快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平等地流通,也要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自身的产品优势,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新格局,实现农村农业经济水平的新一轮增长,为城乡融合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五)共享城乡发展成果,保障民生水平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城乡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也在于发展为了人民、依托人民,由人民共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是保障人民群众最直接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但在城乡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建设之间、城乡居民认可之间都处于不平等的状况,这也是目前阻碍城乡共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初期,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多是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却以城市为主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因此,推动城乡的共享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居民间长期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和固化意识,让广大的农民也能有权利、有机会享受到同城市居民无差异的社会福利,从而实现从发展成果共享到发展机会共享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

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将城市和乡村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既要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让广大农民能从制度保障上平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过程、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也要确保城市化的稳步发展,在保证自身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头作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将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现代化生产方式积极引入到乡村建设发展之中,促进城乡经济创新发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基础为工农互惠保驾护航。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实践路径,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更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城乡建设问题的新思路,更是为全球解决城乡现代化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成果。

(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城市的崛起必然会引发乡村人口的减少,农业在现代社会所占比例也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乡村经济的凋敝。相较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不充分,基本仍处于以乡村牺牲带动城市发展的阶段。传统村庄渐趋衰败,乡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乡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处于边缘化的局面。在2017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城乡融合来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寻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体系下的“三农”现代化发展。

(二)深化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城乡要素的融合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通,关键在于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贯彻执行,以确保农村集体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制度,合理划分三权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保障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制度化、规范化流通。要加大乡村人力资本的创新型开发力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农村专业技术培训等机制,既要能引得进人,也要留得住人。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投身于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对本地农民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以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为城乡融合保驾护航。要开拓城乡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金融资源配置薄弱的矛盾,进一步确保以资本为基础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平等的流通。

(三)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建设生态宜居的新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目标。生态宜居是指乡村自然环境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达到适宜人们居住的最佳状态。坚持绿色乡村发展,就必须合理规划、利用乡村的一切自然因素和资源,切实推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结构链,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双重福利。同时,要积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要生态功能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之外,乡村生态环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多重监管,一方面环保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增加生态环境监测频率,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对排污净化设施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与此同时,作为非政府的组织、团体、个人也应当积极地参与生态建设的监管,充分发挥以政府为导向、社会自主参与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始终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做好农村居民健康、养老、社会救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农村学生能就近接受系统化、高质量的教育指导;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确保有条件、有意愿、有城镇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并依法平等的享受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从而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城乡社会保障的融合。

(五)坚持和完善党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个振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路径,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乡村组织振兴要求打造更多为民服务的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育更多优秀的乡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组织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工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积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培育符合现代化农村发展的人才;要强化在党的领导下的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科学立法,及时修改或废除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保证在科学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保持城乡法律体系之间的公平性、科学性,确保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建设,保障城乡协调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韩庆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EB/OL].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10/27/content_315437.htm.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实践路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