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梳理高职院校现代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質量保障的标准、规范基础上,以权力配置与运行机理为基本线索,分析现代治理视域下高职教育质量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互动机制,对机制建构方面提出三个层面可操作性路径:宏观层面上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刚性标准系统;中观控制上建构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运行现代化治理结构;微观运行中优化过程监控,着力于常态化教学管理生活。旨在构建起政府、企业、学生、行业等多元主体融合、多种利益互动的质量保障共治机制,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支撑高等教育治理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倾心培育高素质产业大军。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质量保障;共治;构建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现代治理视域下多元融合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SCG074)
作者简介:孙晓庆,女,党办/院办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与绩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0-004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中国的发展都到了以“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历史关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思想,必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发挥时代优势,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核心意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共治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高职院校。
一、概念厘清: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与质量共治机制
治理组织体系是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的动力之源。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重要理论范式。关于治理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构建了具有多学科视角的概念内涵。不同视域的研究所借鉴的治理理论各有侧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利益相关者理论、法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理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国内学者研究一般认为,大学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理顺政府、院校、市场、师生等多元主体治理要素优化配置。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联合行动,创建协同、多元的治理结构。[3]
质量保障机制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关于治理视域中的质量保障,2006年,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把公共治理理论运用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提出“多元竞合”概念。2010年,东北财经大学高校治理及国际比较高层研讨会提出高校治理的本质与多元协调机制。2013年,清华大学李明磊、王战军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概念。201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宋志荣等提出高职质量保障体系从评价主体、多元化信息组织模式、指标体系设计方案等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唐智彬提出高职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成果发布与利用机制及多方合作机制。2018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韩天学提出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实践。在国外的研究与实践中,较有影响力的是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发起的“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项目等。本文基于对治理要素和质量微观把控联动机制研究的视角,梳理多元主体融合、多种利益互动的质量保障机制,涵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二、治理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
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旨在全面深化“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路径,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
2006年,教育部启动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9年,启动建设第二轮示范校建设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以来,浙江省等省份启动并遴选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在多轮高职院校新序列建设中,均把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保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示范带动均衡优质,鼓励高职院校凝练特色、发挥优势,在服务地方、培育人才方面紧密对接、精准发力。
治理是由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组织、高职院校等共同组成的利益结构体。作为高职院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使命,只有致力于学生满意、市场满意、政府满意和学校满意,才能实现利益共赢、科学发展。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致力于学生满意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既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又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的保障,反作用于培养体系,提供各类资源支撑,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力。在具体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供给质量管理,提升全员质量素质,塑造质量精神,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企业的满意,就是以行业最新的技术指标和核心技能检测毕业生质量。致力于政府满意,就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度。致力于社会满意,就是加快高职教育引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民间非盈利行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监督、评价及传播。
三、时代追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特征及核心指标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教育治理中,凸显较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和培养。2017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2030战略计划》,在教育改革方向上提出建立实施高质量、适切性的教育与技能开发。《中国制造2025》强调,提高全员质量素质,坚持质量为先,提出绿色发展。中国质量大会牢固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把质量品质和匠心精神作为时代追求和民族制造标志。要充分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特征。(1)时代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显著特征。工业4.0时代,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和人民期待日新月异。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比以往都更加强烈。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高职院校发展更应树立中国职业教育的标杆。(2)服务性是高职院校质量的目标指向。高等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要服务“中国制造”,建立大服务格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职业教育强国。(3)专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品质内涵。质量研究与创新发展并存。高等职业教育应在解放人、发展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彰显品质。
综合来看,办学绩效指标总体考核办学能力、办学影响力、关键举措和组织变革。质量机制核心指标一般涵盖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学生管理与素质养成、科研服务与校企合作深化、学术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提升、信息化、廉政建设水平和资产管理与资源利用等要素。各院校根据指标进行有侧重点的赋分、突出重点,保障核心使命完成。
四、体系构建:完善多元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一)宏观层面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刚性标准系统
职业教育治理主体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十九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给予了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但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关键领域,政府还需发挥统筹者、监督者角色,推動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保障迫在眉睫。要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用法律手段规范教育行为,倡导质量行为精细化、专业化、品质化。要加强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构建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多元多维激励监督机制。要加强要素互动关系机制研究,创设良好社会协同育人环境,提高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要继续以学校章程为基本遵循,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要遵循政府、企业、院校、行业等复杂多元的相关主体利益诉求,严格执行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清单,强化政府规划统筹、职业院校主体实施、企业技术支撑指导、相关行业协会监督评价,建立高职院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在此框架下,开展好制度的存、废、改、立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化、技术化和操作化体系,推进质量保障环境的持续改良,促进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跨界合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障是回应“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国际标准需求。要“建立独立的国家职业教育治理和标准管理局,统筹协调多元化的办学行为”。[4]要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标准。开展治理的质量评估促进校际竞争,扩大职业教育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中观控制建构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运行现代治理结构
“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有效发挥质量文化的整合机制,通过价值观、理念、文化的认同,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始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激励和凝聚师生力量的有效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同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教学质量机制应与学校科研人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及国际化战略紧密相连、协同推动。
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亟需管理者和操作者德技兼修,有市场洞察认知,掌握先进产业技术。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教育与产业促进制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上的趋同、专业结构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专业领域学生技能的高度融入,可搭建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师徒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内涵提升与质量把控。建立可协调混合所有制的利益机制,提高混合动力,充分体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作用,增强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第三方组织发挥指导监督和独立评价功能,推动人才服务规范。
(三)微观运行优化质量过程监控,着力常态化教学管理生活
课堂质量,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支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质量必须有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契合需求,对接标准,接轨转型升级。落地到课堂教学的建设标准,一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构建思政课、专业课、素质课三层次的大思政格局。二是对接专业先进技术,建立专业基石,促进先进理念内化和先进工艺应用。三是对接战略发展需求,践行人才培养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多元质量观,建立质量保障实施机制,促进学生多样成才。四是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共建课程标准,使教师明确教学要求,综合运用教学信息化形态创新应用,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实践技能。
教师团队建设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学术组织智慧的发挥推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质量机制的形成。要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好教师。继续深化综合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教师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倾力培育高素质产业大军。根据课程质量诊断指标进行数据监测和质量反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凝聚和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反馈建立互动机制,凝聚更大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求是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 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2] 中国政府网.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14-01-15].http://www.gov.cn/gzdt/2014-02/16/content_2605760.htm.
[3] 孙晓庆.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49-52.
[4] 中国教育新闻网.化解职教深层矛盾从治理体系创新入手[EB/OL].[2017-04-04].http://www.jyb.cn/zgjyb/201704/t20170404_595558.html.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govern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Governance
SUN Xiao-qing
(Party Committee Office and Presidents Office of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Ningbo 315100,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wa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he main ideas of modern governance the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standards and norms of quality assurance by taking the power alloc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basic clues then analyz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governance. It is proposed to put forward three operational path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Firstly, clear the subject to liability from macroscopic aspects and establish rigid standard system. Secondly, establish cooperative culture mechanism on medium control and run the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effectively. Finally, optimize process monitoring during the micro-operation and focus on the normalized teaching. What listed above would enhance the multi-body fusion of government, company, students and industry as well as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governance mechanism,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dustry forces.
Key words: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quality assurance; co-governance;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