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向度

2018-05-14 09:38孙鉴
职教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摘    要: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知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在其原有的含义上,也增添了许多时代特征,其精神及行为态度是铸就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力量,是人才结构创新的进一步阐释和践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聚焦于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层面追求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两者在育人理念上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以工匠精神为锁链,整合各类课程的价值元素;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形成各类课程“工匠精神”育人价值的合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孙鉴,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0-0008-04

根植于传统社会手工业的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知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1]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以及智能化生产过程中,工匠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与转型,但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并未因此走向衰微,它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行业理念、群体思想行为指向、规范伦理与激发活力等人生发展价值的理性觉悟,仍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价值要义和社会效能。传统工匠精神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正经历着时代性转化。

一、重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也增添了不少新的时代特征,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力量的凸显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但这并不等同于因循守旧,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2]只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工匠精神相对创新而言,更强调传承:这既是一种实用的选择,也是对传统和权威的遵从。今天,由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引领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创新的必然基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使创新获得了无穷的动力。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新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使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被重新排列,处于从属地位的创新成为首要的价值。

(二)个体发展的需求

供给侧改革战略的确定,对经济的优化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也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人自身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个体对就业质量、生活品质、价值实现等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追求。外在的要求与内在的需要,共促个体自我发展的需求。工匠精神是理性熏陶下的产物,关心“人”是中国工匠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情怀。它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等,恰恰是对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时所作出的回应。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可以避免个体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的消极作用、消极能力实际地发挥,使个体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

(三)“技”与“道”的融合

工匠强调技术、技能和技艺。工匠要專注技术工作,就必须不断解决技术的发展问题。然而技术发展问题不仅指技术本身,它不可避免的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同时,还涉及到技术实践中所有的社会过程,这些与人的相处模式、人的需要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息息相关。因此,需要保证技术活动的总体正向发展,尽量降低因技术异化带来的人本、自然和社会领域的负面影响。“工匠精神” 要求技术工作人员在技术活动过程中要有责任意识和工作操守,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明确技术应用的目的与规范;同时,它又是一种人文情怀价值观,要求技术活动要尊重其本体性与规律性,是对传统“道”的回归。真正的工匠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治“术”, 娴熟而高超的技术,是通往“道”的一种途径,治“道”才是他们更高的追求。现代工匠只有具备工匠精神,将技术生产活动规范在“道”的要求下,工匠们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技术活动才能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社会才能得以和谐有序发展,最终使现代技术活动真正趋向于“道”“技”合一。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

“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是两者在育人理念上耦合的必然结果。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使科学文化以其内含的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得以彰显。当科学走进教育的领域时,通过必要的加工和改造,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加速了知识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但同时,也容易将科学研究的历史、方法、情感和意志遗忘。很长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在“工具论”这一价值取向的主导下,造成了教育的分裂与人的精神的失落,陷入“重传技”“轻育人”的“唯技术论”误区:只关注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的德性、精神和品格的养成。使高职生的素质和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少差距,即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还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需求。“立德树人”是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二)育人理念的耦合

“课程思政”的适时提出,契合了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的全过程,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层面追求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3]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工匠精神强调“尚技”“崇道”的融合,要求个体在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获得与技术技能相关的精神力量,真正懂得技术技能的实质;其精神及行为态度是铸就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力量,是人才结构创新的进一步阐释和践行。

“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4]两者的契合,满足了时代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三、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有序推进的实践路径。

(一)以工匠精神为锁链,整合各类课程的价值元素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各类课程都有其亟待挖掘的价值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不同课程所属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所彰显的育人价值也是多元的、碎片化的,有的具有特定的学科、专业特色,只局限于本门或相关课程,无法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为此,需要有一种价值锁链,可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不是碎片化的、壁垒森严的,而是内在整合的、彼此共通的,能够实现课程间育人价值的勾连。而工匠精神恰恰是满足这一系列的要件。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有许多相互融合的内容,其所蕴含的敬业、创新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责任感最真实的写照。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工匠精神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通识课,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其内容涉及到知识与人、与生活多向度的交融关系,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境界、追求和意志品质等,蕴含着价值立场、道德关怀和政治诉求。同样,需要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工匠精神融入通识课,从而彰显其价值使命。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职业特殊性,但其不只是一个专业特有的专业思想,而是以一个专业的思想去传播它的职业素养、专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耐心,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做事态度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为此,“工匠精神”可以融合于各类专业课。它涵盖了知识的“技”与“道”,兼顾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内涵发展,使学生既学了“技”,更悟了“道”。

(二)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形成各类课程“工匠精神”育人价值的合力

教师具体实施课程,各类课程育人价值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即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事务中的领导能力。不同的教师,由于学习经历、知识构架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意味着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结构、教学经验和思维方式。即便是同一课程的授课老师,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教师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但如果彼此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保持孤立而封闭,也会产生逆向的阻力。

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突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與其他学科、课程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协作,才能形成所有课程育人价值的同向同行。所以,教师个体之间的孤立和封闭,也会成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逆向阻力。为此,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尝试多元的共同体学习方式,以实现各类课程“工匠精神”育人价值的合力。

1.合作研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每一门课都必须体现“思政”元素。当某一门专业课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如何融入“工匠精神”,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时,可组建学习共同体。由课程负责人召集本课程教师,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关联课程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发挥各自智慧,从多学科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如何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聚焦交叉点,细数不同课程的教学角度,详略的设定,任务的归属、内容的划分,使不同课程教师明确各自之间的连续性和协作性,实现育人价值的同向同行。

2.合作课堂。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某些课堂教学或实践课的内容会具体涉及到价值引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此时,也可以学习共同体方式,构建合作课堂——由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课堂中,或利用互联网+,邀请相关课程的教师加入线上合作课堂,通过讨论、互动、答疑等形式,合作完成教学。这样的课堂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及合作。

3.班级教师合作会。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可以邀请任课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进行共同研讨。不同课程的教师,面对同一群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动态,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形成整体感知,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整体出发来看待学生,而非某一学科的单一视角。这种课程系统的思维和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4.非固定学习会。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师都可自由组合。这种“志同道合”的非正式组织的学习共同体更能让教师之间更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边及其核心展开:一种分析框架[J].民族艺术,2017(1):26-33.

[2] 张培培.创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J].中国工人,2016(10):14.

[3] 文祥.“学习共同体”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0-136.

[4] 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5] 马廷奇.精神融合与重构: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3(1):20-23.

Craftsmanship Spirit: the Necessary Dime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N  Jian

(Wise College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s the most core part of the craftsman cultural knowledg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dds a lot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its original meaning. Its spirit and behavior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cast the value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is a further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cuses on the value origi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rsu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at the level of unity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e two are consistent in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reflecting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practical path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push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aking craftsman spirit as the chain, integrating the value elements of various courses; tak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s the carrier, forming the resultant force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raftsman spirit” of various cour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nking; Craftsmanship Spirit; 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