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敏,杨志强
摘 要:学徒制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态,却拥有着匪夷所思的生命力,虽然工业革命时期被边缘化但在现代社会依旧受欢迎。基于鉴别学徒制在英德两国的不同表现,从政治、社会及文化等三方面分析学徒制在英德不同境遇的原因;最后总结学徒制在英德两国乃至世界复兴的原因。
关键词:学徒制;消沉与复兴;英国;德国
作者简介: 刘慧敏,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与教学;杨志强,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75-05
回顾人类职业教育历史,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并非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源于某种场地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徒制”。其中学徒制发展较为典型的是英德两国,传统学徒制在英德较为盛行,也曾辉煌过。但在工业革命时期,传统学徒制在英德两国却面临不同的命运,产业革命使传统学徒制在英国消沉而在德国却传承了下来,究其原因离不开各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作用。而今天,英德乃至全世界又重续学徒制的传统,可见学徒制生命力之旺盛。
一、鉴别学徒制在英德两国的演变
(一)消沉与复兴—英国学徒制
学徒制起源于古代,发展于近代,延伸至现代。在古代,年轻人为了维持生产传承技艺,在选择职业时会到作坊当学徒,学徒制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与其它西方国家学徒制的发展进程并无一二,大致经历了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国家立法学徒制、集体商议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四个阶段。[1]
1.手工业行会学徒制。英国的行会制度大致产生于12世纪初,其力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短时间几乎各个行业都有行会。学徒制既是行会培养合格从业者的一种途径,又是行会控制行业内部竞争的一种手段。虽然行会制度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逐步成为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
2.国家立法学徒制。这个时期的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工或流向城市,手工工场逐渐替代家庭作坊。由于圈地运动给他们带来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村手工业不受城市行会的限制,所以手工工场得到快速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明显冲击了原有的行会制度,致使行会制度开始瓦解。为了生产更多的商品获得利益,越来越多的手工师傅开始滥用学徒制,不仅不教学徒学习技艺还让其充当廉价劳动力,师徒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当时的英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处理师徒间的矛盾,英国政府颁布了《工匠学徒法》来规范学徒制,这部法案有一些关于学徒制的法令,在后来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工匠学徒法》没有被修改过。但在资本疯狂扩张的年代,国家已不能挽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学徒制,1760年开始的产业革命更是加速了原有行会制度及学徒制的瓦解。1814年,《工匠学徒法》被废除,标志着英国的国家立法学徒制时代就此划上句号。
3.集体商议学徒制。18世纪工业革命在英国上演,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使得机器代替人力,同时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工厂生产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这个时期的学徒制不再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行会也退出历史舞台。但当时的英国小教师制是一种师范类的学徒制,它还保留着学徒制的某些特征。这一制度后来进行了改革,一些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来培养教师,它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这就意味着学徒制的消沉,同时,学校职业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工匠学徒法》的废除,英国没有再对学徒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英国学校职业教育也未能有效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使得英国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已经远远不如其它国家,再加上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得英国朝野上下忧虑不安。英国意识到必须加强政府、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培训结合起来。随后英国颁布的《产业培训法》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学徒培训直接干预的开始。《产业培训法》使英国政府重新承担起对学徒制宏观控制的责任,并将职业教育机构里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中的工业培训有机结合。这也就标志着英国探索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学徒制历程的开始。
4.现代学徒制。《就业与培训法》的颁布,使得政府对产业培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进入衰退期,失业率不断上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力服务委员会推行了一系列培训计划,这些计划实际上是英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但是效果并不顯著,为了重振学徒制,解决英国技术日益短缺的问题,英国政府于1993年11月宣布通过现代学徒制来实施新的学徒制改革。英国政府把这一计划看作是“振兴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国家行动计划”。从那时起,“现代学徒制”一词在英国学徒制历史上正式揭开了序幕,并掀起了新一轮学徒制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英国兴起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这主要表现在学徒制学习及完成人数的大量增加。
(二)传承与内生—德国学徒制
制度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制度的产生和创新是与既有制度分不开的,并且会延续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德国双元制并不是细致规划和发展的产物,它是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才演变成的有机整体。[3]德国学徒制的演变大致分为四阶段。
1.手工业行会学徒制。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的兴起与德国行会制度的盛行是分不开的,12、13世纪,德国的手工业发展比较迅速;14、15世纪,城市手工业更是处于繁荣时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行会制度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个时期德国城市已经建立了大批的行会。总体上德国行会制度的基础要比其它国家的更强一些,德国行会制定了最完备的立法。16、17世纪,德国的行会制度传统依旧比较强大,直到1800年,工业生产还完全控制在德国行会手中。在此期间,从业人员严格分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师傅示范、学徒模仿和练习,几乎没有传授任何系统的理论知识。
2.行会学徒制的衰败。14、15世纪时,家庭作坊手工业发展到极致,随着分工和资本积累的提升,在16—18世纪,手工工场成为德国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另外,由于西方世界的贸易航线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德国工商业逐渐衰退,行会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行会制度和学徒制,政府颁布了各种规章制度,对学徒制的学徒资格、师傅资格及学徒年限等都进行了规范。到19世纪,德国政府不仅面临着学徒制日益衰败的困境,还有行会制度本身的问题。“强制会籍制”的行会制度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德国政府对学徒制及行会制度的态度一直在自由经济和保护主义间徘徊,经过多次摇摆,最终在1869年全面确立了经营自由制的原则。
3.双元制的初建。工业化是世界各国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挑战,德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晚,直到1784年,德国才首次使用了纺织机;次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在德国投入使用。由于机器发明在纺织、炼铁和机床建造等各领域都开始起作用,机器操作逐渐代替了手工操作。尽管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德国的工业产值从1800到1888迅速增长,特别是19世纪50—70年代,资本的大量投入,股份公司的建立,机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德国工业发展呈“爆发式”,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适应工业化的新型学徒制探索也即将开始。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德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正是这几十年的经济衰退及其引发的社会危机,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手工业学徒制,同时滋生出了双元制中的另一要素─学校职业教育。20世纪初,形成了由企业职业培训与学校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德国现代双元制雏形。1897年的《手工业者保护法》标志着德国手工业学徒制在工业时代的重生;1908年的修正案对学工业师傅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法律要求,规定进行学徒培训的企业主必须通过师傅考试获得认证,进一步提高了手工业学徒制的地位。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学徒制的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徒不住在师傅家,师徒之间变成了就业与技能培训的简单关系。德国政府决定通过普及进修学校义务教育,将低阶层青年融入到资本主义国家中,到1920年,德意志帝国教育会议将进修学校正式改称为“职业学校”,使进修学校完成了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角色转变。至此,由企业职业培训与学校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德国双元制雏形基本形成。
4.双元制的确立。虽然20世纪初双元制的两轨——企业培训和学校职业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但从制度角度来说,直到1969年《职业教育法》颁布,才标志着德国双元制的确立。之后,德国双元制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双元制不断完善成为一个重新划分培训职业、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引入基础职业培训年、将双元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的一种制度。
二、剖析学徒制在英德两国不同境遇的原因
(一)英国学徒制变迁的原因
1.英国政治、经济原因。随着英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学徒制已经不适应当时工业革命的要求,《工匠学徒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国家立法学徒制就此画上了句号。虽然行会控制的学徒制被英国政府所废止,但政府权力对学徒教育的影响却没有停止过,但也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英国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到后来,为了提高成人的教育水平,开始重视夜校及继续教育。二次大战使得英国认识到有关青少年的就业和教育政策的贫困,英国经济的复兴必须设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英国的学徒制经过多年持续的衰落后,终于发生了缓慢的变革。政府逐渐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控和参与。1994年,英国政府启动了一项重要的振兴计划——现代学徒制,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学徒制提高中间层次技术工人的供应量。[4]可以看出,英國学徒制的变化和其政治、经济背景分不开。
2.英国文化原因。英国是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自由主义和古典人本主义思想在英国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科学被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技艺的,为下层人民谋生计;另一种是高雅的,为绅士阶级所服务。相应的英国教育也有鲜明的阶级性,英国更加崇尚培养绅士,比较注重绅士教育,对职业教育嗤之以鼻。因此,职业教育在英国被认为是低等的教育。另外,经验主义传统也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特色,比较注重经验和实际效果,不喜欢形而上的理论思辨,英国工业革命许多伟大的发明不是科学发现的结果,而是技术工人在实践和经验中积累和改进的结果。英国人在职业教育中更依赖于学徒制这样的经验式学习,而不是理论的教学。
(二)德国学徒制演变的原因
1.德国政治、经济原因。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1800年以前,德意志地区依旧是一个农业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在拿破仑侵略的冲击下,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纷纷开始改变,系统的资本主义进程正式开启。受农奴的解放和营业自由的影响,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普鲁士开始转型。直到 1871 年德意志实现统一,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从业者占比越来越大。广大下层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及商业领域的工作,表明德国已经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而现代化工厂更注重员工的技能水平,传统的师傅、帮工与家庭手工业者越来越陷入困境。1875年,普鲁士某些部门为工人开设培训课程、教育课程及讲座,有组织的工人职业技术培训在新型大工业企业中日益获得重视[5]。20世纪30年代,通过《职业教育法》实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和法制化。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为了应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性变革引发的职业教育世界性变革趋势,德国制定了新《职业教育法》,它的颁布使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更加完善。
2.德国文化原因。德国人不仅具有严谨的文化传统,还有崇尚科学和技术的显著特征,对手工业制造与技能的精益求精,使德国拥有了“工匠王国”的美誉。对于技艺和技术人员,德国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重视还得益于德国的“天职观”的职业文化,这也使得劳动者在职业中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所以一直以来德国都比较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这和德国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总结学徒制在英德乃至世界复兴的原因
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早在原始社会,学徒制就初露了它的原始形态;到中世纪,学徒制以行会控制下的制度化形态固定下来;后来,监督权又转至国家;一直到近代以前,在西方,社会学徒制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中世纪,西方各国的行会学徒制一度非常兴盛,但工业革命后学徒制几乎崩溃。正当人们以为学徒制己经千古作朽时,二战后,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徒制以现代学徒制的新形态重生于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舞台,学徒制的华丽转身让各国刮目相看。
(一)根本动因—生产力的发展
学徒制每一次变革,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学徒制而言,在生产力较低、社会分工不那么细致的古代和中世纪,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是学徒制得以产生并走向繁荣的基础;到了16-18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促生了工场手工业,它削弱了学徒制的教育功能而强化了其劳动制度特性;到了工业革命后,大规模机器化的工厂生产,取代了许多传统职业和劳动技能,德英亦是如此。学徒制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资本家剥削廉价劳动力的工具;而现代经济对高技能、多面手和灵活性的要求,使得学徒制的教育功能又得到了回归。每一个时期,学徒制都受制于同时也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4]。
(二)辅助力量—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
在封建社会时期,学徒制是以一种等级化、阶级化的形式存在的,它表示着社会阶层中的尊卑关系,像英国的学徒者不仅要给师傅一定的报酬作为学费,有时还要受皮肉之苦。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民众享受教育权力的呼声日涨。启蒙运动所带动的社会民主浪潮,将学校职业教育拉入了主舞台,而将当时腐化了的、更多作为劳动剥削工具的学徒制推向了边缘。再后来,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都在提倡终身学习,学徒制也被当作一种受认可的教育形式,重新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三)催化作用—教育理念和技术的革新
虽然职业教育开启了人类最早的教育实践,但是对它的研究和理性思考直到近代才开始。在近代之前,“边学边做”的职业教育手段是被大家所认可的,但也没有进行过理性的思考。随着现实主义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正规学校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取代了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而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技术的革新,创生出这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有机整合的现代学徒制形态,它是学徒制和学校职业教育各取所长发展而来的,是学徒制复兴的一种新形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学徒制复兴的催化剂。
(四)核心内涵—学徒制价值的升华
首先,虽然学徒制的教学形态在历史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学徒制一直沿袭着“做中学”的原则,学徒边做边学,甚至是先做后学,它是“做中学”的典型。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反复操作,使得学徒不仅会而且熟练。其次,学徒制也体现了情景学习这一原则,学徒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所学知识与其应用是相联系的,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再次,从职校师生的角度来看,职校师生矛盾不断,学生不尊重老师是常有的事情,缺乏师徒制中传承的尊师重道美德,所以学徒制的兴起也是社会文化的要求。最后,从现代消费状况看,当代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使得学徒制的教育功能回归。师傅对产品应当拥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社会追求高质量产品相契合。学徒制的兴起,对于手工业技术者而言,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高质量产品,更加符合私人订制的现代需求;对于市场消费者来讲,能够满足自身对产品质量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亮亮.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16(5):153-157.
[2] 李爱燕, 王梅.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及其变革[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13):88-93.
[3] 多淑杰. 德国现代学徒制演变及形成的制度基础[J]. 职业教育研究, 2017(2):71-74.
[4] 关晶. 西方学徒制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关晶. 英国学徒制改革的新进展[J]. 職教论坛, 2009(25):57-60.
[6] 李超. 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2):61-63.
[7] 王建梁, 赵鹤.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成效与挑战[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8):103-110.
[8] 杨旭辉. 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3):15-20.
[9] 张勇, 江萍. 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英国与德国之比较[J]. 江苏高教, 2015, No.179(1):144-147.
[10] 张俊勇, 张玉梅.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及其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1):74-79.
Apprenticeship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UK and Germany and its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Rejuvenation
LIU Hui-min,YANG Zhi-q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Apprenticeship is considered as the oldest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 has incredible vitality and is still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 despite the marginalization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e apprenticeship's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England and Germany. It analyzes the apprenticeship's different careers in Britain and Germany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reasons why apprenticeship is revived in England and Germany and even in the world.
Key words: apprenticeship; depression and rejuvenation; UK; Germany
[责任编辑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