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是深层次的、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作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两大重要主体,其资源共享程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效益。综观传统的校企资源共享现状,存在着氛围缺乏、范围较窄、层次不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职教集团作为多元利益相关者融合的办学平台,具有整合功能、中介功能以及规模优势、集聚优势,能够较好解决单校对单企的资源共享困境,并从优化政策环境、主体合作生态、资源流动机制等方面构建校企资源共享的有效框架。
关键词:校企资源共享;产教融合;问题透视;可能路径;保障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项目“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ZTD020)
作者简介:刘晓宁,女,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11-07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而资源的离散也相应成为制约产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双主体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传统条线型的校企双边共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有过一定的成效,但随着高新科技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种共享就暴露出虚化、浅层次、利益纠葛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有一个第三方来帮助解决。而职教集团作为一个多元主体聚集的系统办学平台,统筹政校行企等主体的紧密联结,是典型的社会伙伴关系组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促进异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校企资源共享的问题透视
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运行轨迹里的两大主角,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异质主体的合作深度不断刷新,产教资源的互益性越发显现,然而,纵观现有共享情况,不管是环境、范围方面,還是层次、机制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困境与摩擦。
(一)共享环境:校企资源整合缺乏有效氛围
共享环境是影响校企资源整合分配的关键因素。若无稳定的环境,或许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恰如校企资源共享的现实环境,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
1.政府推动资源整合作用失位。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破教育领域与产业部门之间的隔阂,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集聚与规整,统筹师资、课程、实训、信息等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共享模式,同时,还要向行业、企业、社会开放。政府对这一过程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与保障作用,不仅要促进主体间的紧密合作,还要整理、组织异质资源。就政府作为而言,目前的整合还停留在表层,最多是对旧有教育资源进行盘活,没有进一步的创新与精加工,政策措施以及实践指导远未达到理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合作共享环境。虽然国务院出台《意见》加以保障,但是也只局限于“鼓励”层面,如“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并未见规定出双方的责权利以及具体如何去做的措施。
2.校企资源共享无位。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是比较传统的形式,不仅资源出纳压力大,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平台与纽带。当然,规模大、实力强的国企或行业龙头肯定能担得起提供资源、合作育人的责任,但少数代表不了全部。调研发现,江浙一带多为小微企业,若以传统形式进行合作共享,他们表示有心无力,企业规模小、岗位有限,不仅排不开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而且在自身资源、技术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即使肯出资源,也是低水平的、落伍的,不利于新时代“四新”人才培养。从长远来看,传统的单一合作环境,也难以供得上稳定的、成规模的就业需要。虽然早期的一些校企联盟性质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共享氛围,但仍然避免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受益范围小且造成浪费。比如,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部署分散且相互独立,异质、异域资源之间尚无技术职称,凝聚性、稳定性都比较差,单位之间各自为政,资源库之间也鲜少互通有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二)共享广度:校企资源共享面有待拓宽
共享的界域是校企资源拓展的前提。理想的校企资源共享面,应该是一种突破区域与国界的限制,也不再囿于产教边界,应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能够对所需资源即时且方便的获取,以培育具备技术技能迁移能力、职业核心素养的行业普适性人才。综观现实界面,似乎与理想还存在很大差距。
校企共享的资源基本是硬件为主的常规资源,如设备、场地等,而软性参与的核心资源则凤毛麟角,这与主体间责权利边界不明确有很大关系。就实习实训而言,职业院校需要有技术含量、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技术岗位,来帮助学生全面训练以掌握系统的技术技能,但问题是,企业往往以生产为主业、以营利为目的,一切服从于企业市场竞争需要,具有很强的专利、技术保护意识,很难共享出关键岗位做实训,更不用说全套技术。因此,关于实训场地,企业主要提供一些低端技术的生产岗位,甚至有些企业会把技术含量极少的岗位专门让学生以训练的名义上岗操作,通过低酬劳从中赚取利润,这些都与职业院校对企业需求的目标恰恰相反。就课程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对就业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这些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只有企业内充分了解岗位情况的人,才能全面掌握,这些人员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必要补充,但企业提供理想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存在很多困难。(1)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学校教学亟需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同样,也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必然会把大量精力用于企业管理与发展,虽然学校通过弹性时间安排,能够得到这些人员的暂时帮助,但让他们用较多时间去教学有点强人所难。(2)技术或技能专利保护。学校最需要的是企业人员提供的关键技术和技能,可能这也正是企业出于竞争需要而必须保密的内容,企业师傅个人很难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
(三)共享深度:校企资源融合共享浮于表面
共享层次是学校和企业是否达成实质性的深度合作的重要参照。产教融合是校企资源共享的理想层次,然而实践的路似乎还有很长。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部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希望企业能够走在前面,承担起办学主体作用,但现实中,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还面临很大阻力。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追求是经济利益,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不管是半工半读还是工学结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在合作中,除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某些利益外,也基本得不到其他切实的好处,一些企业还担心接收学生实习会影响到生产。并且,有些企业对产教合作办职业教育的意义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有些甚至质疑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价值,这构成了校企合作共享历程中的最大掣肘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以各种资源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
2.共享收益分配不明晰。校企合作本属异质共同体,共同利益才是其长久合作的基石。但现实中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似乎是一种不平等的或者说是一种偏向性合作。在双方共享资源、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对学校来说,益处不言而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实训实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习得域以及就业通道,等等;而对企业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得到所需要的品行兼优、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力储备,准员工是否能胜任企业未来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现有员工的技术技能是否有进一步培训提升的通道,以及合作学校是否有能力帮助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困惑等,这些问题还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收益率也不确定,势必会影响企业参与共享的信心与积极性。
3.校企双方缺乏依赖性信任。学校和企业之间对合作培养、合作生产的认识还存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偏安一隅与全局规划的矛盾,有不少企业至今仍然认为办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和企业也缺乏理智而成熟的“合作教育、优势共享”理念导向。作为校方,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尝试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合作育人质量,建立培养目标基于需求、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随经济发展动态调整的建设机制,促进学生素养与企业所需相接轨,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以此来吸引企业的支持与信任,促进校企合作共享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实质。
(四)共享机制:校企資源共享尚未形成双向流动
共享机制是校企合作常态化的有效保障。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享未实现纵深发展,根本原因是未建立资源的双向获取机制,没有实现异质资源的双向流动。
1.校企间的松散型合作。企业方面,为学生提供的实训交流方式不当,实习时间较短,来不及掌握实践的核心内容,有些企业也未配专门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学生很难从企业获取实用技术与资源;同样,学校丰富的资源也没能通过学生或其他方式带给企业。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些话语也不太适合面对面讲明,双方的实际意志得不到对称的传达;人才共育缺乏良性运转机制,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养方向、开发规模、技能层次、职业内容等方面依然各自为政,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了解市场与生产,企业员工素质体系中的理论知识缺口[2];同时,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单位或本行业,致使人才共同利用的机制尚未建立。
2.合作中学校“假热”。在校企合作的视域中,学校看似热情饱满,但背后却也潜藏着隐性退缩。学校虽然对找寻企业合作的意愿相对强烈,但涉及到利益问题亦会产生纠结,企业都是追求既得利益的组织,当学校不肯让步眼前利益,不对企业进行实质性资源投入,企业得不到理想收益而合作意愿降低时,学校的合作热情也有可能冷却。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在合作共享中,主要是通过设立学生奖学金、赠与学校实训设备来参与,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处于学校单方主导的合作形式,对于人才“校企共育”的追求仍有一定差距;顶岗实习方面,供给的工种比较单一,实现多工种轮调的实训还比较困难,再加上岗位作业的实效性欠缺,以至于实习实训的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存在一定落差,参与合作的动力也随之缺失,连实用技术都有所保留,更谈不上核心技术的双向流动和互益。
二、校企资源共享的可行路径分析
职教集团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凝聚多方力量的桥梁和平台,其本身具有组织功能、整合功能、中介功能,以及规模优势、集聚优势等,是促进解决当前校企资源共享的广度不够、深度不佳、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不二选择。
(一)群体优势能够带来规模集聚效应
职教集团具有一体化统筹功能,多元主体共同搭建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聚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资源优化配置,以收获最佳使用效益;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市场、产业,能够在资源优化上起到助推作用。基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四新”等时代背景,资源共享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随着职教集团的优势资源集聚功能的强化,资源已不再是简单的积累与共用,而是打破规制重新洗牌,从集聚到分配、从规模到质量,进行系统化的规整,以达到新的整合、共享与使用。目前来看,职教集团内有多家企业、多所成员院校,扩大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数量,由“一对一”变为“多对多”的宽口径、多途径合作,为校企优势职业教育资源集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集团内成员除校企外还有行业、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等,多元组织的群体优势,既为集团提供了成规模的资源量,也形成了多元化的资源类,促进校企在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程度。
(二)组织优势能够带来资源整合效应
职教集团具有利益调和与整合功能,目标导向趋于一致,促进资源网络的规整。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最直观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以实现硬性资源的合理分配、软性资源的优化共享。[3]从集团整体层面来看,职教集团作为共享平台,统筹融合不同性质的主体,一方面,实现异质资源规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集团成员的优势集聚与互补,以强大的共享合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为成员间的共享打下基础,也会衍生出新的资源,即集团内部主体间的共有资源随着资源纽带的联结,可以更加密切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促进办学质量、培养质量的提升。从集团内部主体来看,职教集团整体层面以及对内部成员的考核、奖励机制的落实,调动了各方合作伙伴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了校企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并认可彼此间的共同点,化零和博弈为合作博弈,优化合作对象,健全资源配置;部分集团政府部门出台鼓励政策,使集团议价能力、社会影响力增强,更容易引起政府关注与重视,引导有关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集团中有多个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的参与,使集团具备行业指导优势,更容易获得行业组织甚至产业部门的支持。
(三)品牌优势能够带来向心力效应
职教集团具有跨界跨部门的责权协调功能,以中介身份进行第三方介入,促进紧密的信誉合作。基于共同利益是职教集团生存发展的内驱力,既要为院校提供招生、就业、实习实训等的必要支持,又要为企业储备人力,输送优质人才缓解人力资源短缺或是注入新生力量。通过集团化办学来整合教育、经济、社会三方资源,能够实现产教互补、利益多赢[4];还能打破校企单一合作的常态,推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达到利益最大化,推动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提升资源利用率。互利共赢是集团基础而核心的追求,信誉驱动则是集团共享共用资源的前提与保障,职教集团既要考虑资源分配,如师资、设备、教学实例等,又要统筹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如技术服务项目与企业需求、市场技术技能要求的对接度等,确保集团本我作用发挥的最大化,促成资源共享呈特色型发展。职教集团在建设过程中愈发重视内涵建设,校校联合以促进院校培养标准的统一,校企融通以促进人才培养文化适应性的共识,集团内不断凝聚优势力量、优势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品牌,以品牌优势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伙伴加入,以及吸引社会力量的多元投资,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生命力。
三、校企资源共享路徑的保障策略
基于职教集团对校企资源共享的促进性分析,为了更好地保障依托集团平台的资源共建共享,我们从资源流动机制、成员单位选择、政策环境构建等方面作出一些思考。
(一)深化共享程度促成资源双向流动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的校企资源共享,其程度和效果与内部资源供应者——学校和企业的规模与质量息息相关。企业方面,应该是有合作基础的、技术含量高的、社会声望好的企业能够为资源共享做更大的贡献;学校方面,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或者是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有某种特殊发展项目的、科研以及技术攻关能力比较强的院校,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逐利性,只有企业真的有“利”可图,才会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1.择校择企以提升共享效益。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生态系统内共生对象的选择是基于互益性,这成为共生主体和谐共存、恒久服务的必然要求。多元主体集聚的职教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共生系统,能否形成合作伙伴之间共享生态与前期相互服务对象的选择有着强烈的因果关系。我国职教集团的先期发展虽然也是从多成员单位起步,但是对成员主体没有资质限制,对新成员的进入门槛设置很低,几乎是来者不拒,尽管在一段时期内成员数量与规模急剧扩大,但合作质量、资源共享效益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的。可见,校企资源共享不是追求高速度、大规模就可以的,特别是在现如今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资源质量的要求更胜从前,想要迅速地解决掉校企贡享资源过程中长期积累、暴露出的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操之过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着眼于职教集团的生态合作系统,以竞争性选择规则规定资源供应主体,根据资源共享的地方根植性与行业相近性,选择专业相关、地理接近的合作伙伴,以促进资源共享的连续共生或一体化共生。[5]
2.空间共建促进校企互融程度。职教集团对于校企成员的选择还应考虑到相互的学习性与知识的互补性。职教集团既是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空间,亦是校企之间一种新型的共同体学习空间,这种基于伙伴关系的学习空间与传统的学习空间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获得过程中个体的受益与提高,而基于职教集团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式的学习空间更加强调群体的获得,即通过群体间的合作、相互帮扶与学习最终达成特定群体的某些目标。在这种交流、协作与共享的环境下,完成资源共享的首要目的——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准员工具备以下特点,即养成学生个体的自我知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培养尊重他人、诚信、友善、宽容的职业伦理道德与民主价值,提升相互配合、问题解决、倾听观察等人际交往的软实力。[6]
(二)扩宽共享资源类形成衍生纽带
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校企资源共享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各主体缘于共同利益而同处一个关系网中,在利益链的联结下形成捆绑式利益关系,既有关于集团规模,又与资源类别紧密联系。
1.省市型职教集团更能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基于集团规模,从服务范围上看有全国型、省市型与县区型。全国型职教集团主要以大型行业性集团为主,成员单位中大型龙头企业、行业优势企业比较多,服务范围跨越省域界限,在资源集成规模上极具优势,校企共享的资源数量与质量也都比较优质,但由于地域铺排太大,效果还有待商榷。省市型职教集团主要是为服务本省或地市而建立,省内优势企业集聚,资源提供相对充足,对校企间的资源共享效果来说,这一类型的集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而且深刻的。县区型职教集团主要是服务本县或某个区,这种集团一般规模上比较小,内部企业大部分属于小微型,资源集成上处于弱势,量和质都是和前两种集团没办法比的,因此,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和效果会相对差一些。但从规模因素来看,当属省市型这样的既有大中型企业,地域之间联系又紧密的集团,对校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程度和效果上会更胜一筹。
2.以常态资源拓展衍生资源。基于资源种类,在职教集团平台上,校企之间可以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生产性资源、衍生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资源,即企业为院校提供的专业技术过硬或管理岗的兼职教师资源,和学校去企业实践或与企业进行项目专利开发的专业教师资源,此外,还有顶岗实习或见习实训的学生资源。人力资源只要有供应,在校企之间的共享就相对容易,主要是基于集团内的资源库,根据各自所需进行协调配置。生产性资源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主要是实训中心、实训设备、工作室等空间实体,软资源则是指课程教学实践,即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以及项目化教学。实体性的资源比较容易共享,只要满足各主体有效的分配使用就可以;关于人才培养的教化性资源在共享上的要求比较多,它既是校企合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开发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衍生资源包括研发资源、意识资源和就业平台,研发资源主要是技术服务,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不仅是校企关注的主题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难题,核心技术类的知识服务不太容易共享,除非集团内做好相关的专利保护政策;意识资源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存在于校企的日常交流与项目往来中,也存在于企业制度文化与岗位工作流程中,是一种对职业认知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意识性的东西最容易强调但也最不容易做到,这一项资源的共享亟需受到重视;就业平台主要是在合作中产生和扩大的就业路径,如在大众公司实习或培训过的学生,再去其他相关的企业工作相对也会比较容易,因为你之前有过让人信服的平台与经历,这就是品牌效应的向心力。文化资源主要指校企间一些隐形意识的影响,最容易捕捉但也最难把握,不过,一旦在产教文化上实现融合,那么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对行业的热情、对职业的认可、对产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等,都会对准工作者产生受益一生的影响。
(三)政府营造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
政府统筹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环境和发展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洞察事物,进行工作谋划、整合协调。政府对职教集团资源共享方面的统筹与管理,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配置、效率化使用,促进资源共享质量的提升。政府统筹既包括政策上的保障与推动,又包括资金上的专项支持与融资促进。
1.政府统筹推动。政府对集团化资源共享的保障主要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支持政策。政府部门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推动者,也应是集团目标的提出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若真正意义上实现“集团共享”的目标”,还需要政府破解现有政策制度束缚,创新集团治理模式。基于现有的行政框架,以集团的审批归属为基准,建立实体性管理单位,由政府负责人担任集团董事,并协同区域内产业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一些具体的管理政策与发展意见,破解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难题;此外,吸纳行业协会领导、企业领导、院校领导以及科研单位领导形成实践管理小组,该组织不仅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要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以便更好的统一调配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政府、产业界、教育界三者合力進行统筹与规划,促进集团成员的紧密联结,实现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平台的校企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
2.专项资金保障。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始终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没有直接经济收益,其发展投资主要依靠国家、企业、个人三大投资方,职教集团亦是如此,正常运转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靠政府拨款,但作为多主体办学的集团,若单靠政府投资依然是杯水车薪,肯定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这就要求政府牵头建立多元融资机制。一方面,要出台集资政策,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捐资、出资,以此打开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通道;另一方面,要保障参与主体利益,对于投资办学的企业以免除部分税收的方式进行鼓励,政府牵头建立起投资风险化解机制[7],同包括行业企业在内的集团成员共同承担以提高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政府要有意识地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投资力度,提高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如嘉兴市政府每年给予集团800万专项经费,有资金才能更好地调配资源,强化资源共享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职教集团的校企资源共享,既是一个职业教育资源多元融合的过程,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一种突破,基于跨界共同利益,以利益链连锁于关系网中,进一步整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产教融合系统中提高资源分配率与使用率,促进变革背景下新型产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路平.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71-73.
[2] 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73-174.
[3] 刘晓,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02-104.
[4] 丁哲学,田佳琦.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选择:企业主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05-106.
[5] 刘虎,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共生机制的构建:生态学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0(22):10-12.
[6] 杨丽波,马庆发.社会伙伴关系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6-7.
[7] 陶李.我国职教集团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分析和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9):11-12.
The Realistic Perspective and Obstacles Solving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s Sha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LIU Xiao-n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 kind of deep and substan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re two important subjects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the degree and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of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benefi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tatus quo, traditional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atmosphere, narrow scope, deep level and imperfect mechanism. Whil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s a multi-stakeholder integrated education platform, has the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and intermediary, and has the advantage of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which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single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Besides, it may help construct an effective framework for the sharing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s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policy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ecology and resource flow mechanism.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blems in perspective; possible path; security strategy
[责任编辑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