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中职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存在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探究问题成因,并基于对企业、毕业生的调研,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中引入“六T”现场管理规范,与班级管理结合,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训练;职业发展
基金项目:上海市金山区职教集团2017年立项项目“中餐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JJT2017-13 -1)
作者简介:曹金华,男,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39-05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中职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但是,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流失、毕业生频繁跳槽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影响到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在跟踪研究中发现,“职业素养”不高成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常用词。那么,何为职业素养?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哪些与职业素养有关的问题,又该如何去提升职业素养?本文基于对上海某中职学校的研究进行探索、分析,寻找可能的解决途经。
一、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郊区某中职学校近三届中餐烹饪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对于职业素养的看法等信息,分析他们在企业顶岗实习、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职业素养问题。
(二)主要结果呈现
本研究以近三年(2015-2017)的65名毕业生为调研对象,男生47人,女生18人,根据统计结果得知,89.23%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在校企合作单位度过。
调查中发现,有66.15%的毕业生有过1~3次跳槽经历,而一直在初次就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占30.77%。将题目“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博海集团下属门店吗”与题目“毕业至今,你换过几家就业单位”进行交叉分析得知:仅有25.86%同学在进入校企合作单位门店工作后没有变换过工作。
在职业发展现状方面,调查中有46.15%的毕业生现在从事“一线员工(服务员、厨师长和后勤等)”,44.62%的毕业生已经离开餐饮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寻求职业发展。在对问卷调研结果分析后,结合校企合作单位的实习生负责人的访谈资料,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初次就业期间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不适应。调研对象的主要实习单位是一家拥有众多直营门店的上海民营五百强餐饮企业,公司積极推行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制定的“餐饮业现场管理规范”,俗称“六T”现场管理,打造“绿色餐厅”,实施“明厨亮灶”,并形成了完善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覆盖考勤、岗位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等,多家门店荣获上海市“六T”现场管理5A级示范单位。调查中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文明程度不高,自由散漫的中职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企业高标准管理,容易发生逃避压力和责任的行为,没有达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的。
2.缺乏尽职敬业的职业精神。根据前期对学生个案和用人单位的访谈,本研究将操作技能外的职业素养设计为11项内容,毕业生对11项指标的必要性选择率(见图1)均都超过了60%,最低63.08%,选择率超过80%以上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吃苦耐劳(100%)”、“责任心强(87.69%)”、“心态调节(84.62%)”。
作为中职一线工作者,笔者在近两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中职学生抱怨情绪比较严重,与同学发生矛盾有时不懂得主动道歉,跟踪研究的班级中发生过学生因沟通协调不畅任性 放弃学校文体活动的事情,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缺乏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顶岗实习期间,有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不了解企业用工现状,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崇尚“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不能从自身的能力实际考虑,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总想着能一夜暴富,不愿脚踏实地做事。
3.承受挫折的能力、沟通能力太差。中职学校毕业生多数进入行业一线单位,以操作类岗位工作为主,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熟练的业务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品德素质。在调研中,“心态调节”和“交流能力”在毕业生有关职业素养重要性的选择中分别为84.62%和81.54%(见图1)。另一方面,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访谈后得知,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认同感较低,不能正确看待服务业的工作性质,遭遇领导批评、顾客投诉等不称心的事情时缺乏沟通解决问题的意识,容易情绪失控,最后导致调岗或者辞职不干。因此,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稳定的职业心理和沟通交流能力。
4.缺乏学习力和执行力。在访谈中,用人单位除了对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反馈强烈外,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力、执行力也存在较大问题,无法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在有关餐饮行业必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中发现,76.9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意识”是必要的职业素质,并且有75.38%的毕业生选择了“纪律意识”,63.08%的学生选择了“领会能力”。但是,在有关学校毕业生比较缺乏的能力素质排序中,“吃苦耐劳、学习意识、交流能力、责任心和创新能力”排在前五位(见图2)。因此,经过一定时期的职业实践后,毕业生发现了自身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一线门店实习期间,暴露出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新进员工或顶岗实习生都抱怨工作层次低,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但是对于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店面运营等却充耳不闻,鲜有思考者。因此,学习力不够并非指提高学历层次的能力不够,而是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足,即从业者能否在现有岗位或根据职务变迁、职业演变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的能力。这也是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内容。
二、对中职学生开展职业素养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知识、素质、技能的综合能力,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 [1]三个层次,并可以通过专门训练来提升,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从中职教育的应有之义看,作为国民教育类型之一,与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有着先天的差异,学校职业教育不能忘记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努力做到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为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中职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长远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培养。
从中职教育实然的角度看,中职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是停留在课堂理论层,学生很少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无法将爱岗敬业等理念渗透到学生心中;德育教师对任教班级的专业情况了解不足,让原本帮助建立学生职业兴趣,提升专业承诺水平的课程变成了“睡觉课”。另外,大部分中职专任教师缺乏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对行业企业里关于职业素养要求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毕业生对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满意度的回答也凸显了这一问题,有43.0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一般”,还有9.24%的毕业生直接表示“非常差”和“差”(见表1)。上述结果表明:学校近年来通过实施特聘兼职教师计划,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校还要打破教师下企业局限在专业教师的问题,给德育学科教师下企业参观、锻炼的机会,充分了解职业素养等内容在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中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对于职业素养的认识是否有所变化?在调研中,有近 81.54%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素养对于从事餐饮行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8.46%的毕业生选择“比较重要”,无一人轻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经过职业实践后,毕业生们一般都认识到了职业素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为员工食品安全意识方面,博海餐饮集团在新员工培训时,除了宣传这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更是结合业务实际,将食品安全纳入“五大通用KPI”,即:洗手消毒、仪容仪表、保洁、冰箱冷柜管理和盘点复核五大类,对于每项内容既有“全体通用”的要求,还有针对“前厅”“后厨”等专门岗位提出的具体要求,并采用“颜色管理”“责任到人”等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固定下来。每次“飞行督导”检查,可以直接根据责任人照片、姓名等信息进行量化考核,使得门店经理、厨师长、普通员工都不敢疏忽大意。因此,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離不开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员工行为规范融为一体的具体情境设计。
四、基于校企合作提升职业素养的实践与反思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离不开企业方面的参与,需要中职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并推动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达到既能满足企业对新员工的素养要求,又能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目标。
(一)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教育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因此,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将其作为新生班级的中心任务来对待。如中餐烹饪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意识培养列入一年级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调研中,有8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一、二年级安排去企业参观、学习的内容。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体验社会和历练自我的机会,更能认识所学专业的作用与价值,有助于领会中餐烹饪领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操守,提升职业能力,强化职业情感和使命。
(二)规划职业人生,培育敬业精神
为消除学生中考失利的打击,重新树立自信,明确学习目标。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活动,将企业规章制度和文化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学习企业提供的岗位说明书资料,使学生对今后工作岗位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学校还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分享、点评职业发展中的典型个案,安排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分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从多个角度传递职业素养要求,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成长。
为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和经受磨练的意志,通过组织学生去餐厅厨房参加劳动教育,从打扫餐厅卫生开始,提高学生的抗压力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迎接工作挑战的准备。通过形式内容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协作意识、工作态度和安全守纪意识等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推进行业标准与学生德育管理结合
1.解读职业环境,提高务实求真的意识。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邀请行业师傅进校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倾听企业师傅的职业发展经历,从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初次就业的实际出发,更加合理、客观地看待未来的工作岗位环境,并选择陆亚明等上海烹饪名家的成长故事激励他们踏踏实实,务实求真,在职业生涯道路上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能灰心丧气。
2.探索尝试“六T”现场管理在班级中的应用。结合“六T”现场管理要求,从班级硬件布置开始,以“六T”文化为主要内容,制定详细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标准,安排专人负责考核,确保教室整洁、有序。同时,在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协助下,选派学生代表前往合作企业门店,实地参观门店厨房现场管理;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进入门店实习锻炼,全面了解企业“六T”现场管理的运行方法。在实习期结束后,师生通过主题班会学习、推广“六T”现场管理。经过培养锻炼后,班级在学校文明评比中名列前茅外,学生的文明礼貌水平、责任意识也得到明显提升,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班干部害怕得罪同学,不敢严格执行;责任片区划归与检查标准不细致,检查结果不能及时汇总反馈等问题。为此,班主任组织全体同学反思、改正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重新完善岗位责任区和考核标准,再推进。
(四)挖掘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学生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习,主动学习。一方面,通过《大国工匠》《上海工匠》《中国大能手》等系列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宣传教育材料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搜集涵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行业背后的文化底蕴,并将行业发展动态整理成学习资料,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发布,学生可以全天候、动态化的反复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一名学生学习微信公众号运营,并组建信息素材搜集整理小组,提高学生的信息敏锐度和网络应用力。
(五)开展情景训练,激发隐性职业素养学习
“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质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通过职业情境的建构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应”。[2]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要求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而主动服务和主动学习、反思总结意识等内容则属于隐性职业素养。为提高隐性职业素养的学习效果,通过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故事案例设计高仿真情境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参观学习等让学生发掘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学习情绪管理等。例如,在餐饮服务环节,引导学生在思考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去探究餐饮企业管理,学习换位思考,反思问题的发生与解决措施,树立职业操守及信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六)锻炼自主管理、主动探究的精神
“专业型社团是一种特殊的社团类型,它以专业为基础,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有机结合,能够在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在校团委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学校第一个专业类社团“味里乾坤”。该社团不同于传统的篮球社、舞蹈社等艺体类社团,以拓展专业实践为主要方向,通过走进菜市场、走进社区、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通过寻访餐饮大师了解餐饮大师文化,通过导生制的方式,开展探究学习,研发新项目,增强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通过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有所用的同时发现自身不足,更加近距离的感受社会,了解行业。
在实践中发现,基于校企合作,挖掘企业资源,引进企业行业管理规范,通过課堂或者活动等载体在实践行动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有助于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后更早、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实习、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0.
[2] 徐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8.
[3] 田颖慧.中职学校建设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条件及意义[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8.
A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Development
CAO Jin-hua
(The Administrating Office of Shanghai Food and Technology School,Shanghai 201599,China)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tability in the internship or employ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employers and graduat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x T" field management standards into school educational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lass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