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莎 陈木森 赵蕾 刘志兵
摘 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战略。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意义,论述了供给侧改革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对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内涵的把握,从文件解读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优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胡莎,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陈木森,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赵蕾,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刘志兵(通讯作者),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7-0023-07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是国家基于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提出的,既是针对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的突破方案,也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增速放缓,表明国家经济趋于稳定,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以要素供给为主,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可见,解决经济发展驱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将建立在“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基礎上,人是创新的根源。[1]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以拥有高级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者与市场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传统的“人对岗”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2]
一、供给侧改革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内涵
需求与供给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达到供需平衡,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尤其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复苏。在政策刺激下,我国消费需求呈现旺盛状态。对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主要体现在高校扩招后,201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7 013 028人,其中,专科3 269 348 人,毛入学率达42.7%,极大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3]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是其主要购买者。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个人生涯发展的价值受到人们重视,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渴望愈加强烈,个人和企业也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重要购买者之一。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满足高校扩招出现的旺盛需求,不得不针对“需求侧”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这些举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出现的相关问题。
从购买者角度来看,个人作为需求者,在购买高等职业教育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认可度不高,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职业教育以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缺乏对专业理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在市场需求变动迅速、职业更替。加快的时代潮流中,高职毕业生面临着难以适应市场的困境。加之,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庞大,相较之下,高职院校师资、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资源出现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种种因素下,购买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消费者,一方面,无法从中获得学历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困境,久而久之,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失去了吸引力。此外,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出现结构失衡,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人才短缺,低品质人才过多,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加之校企合作缺乏长效的利益互惠机制,无法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办学资源,导致企业对职业教育期待下降。政府虽是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决策者所掌握的信息与高职院校实际办学现状间存在一定信息差,且无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无法受到有效监督,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高效利用。高职院校作为供给端,一味迎合需求,增设热门专业,使得校内设置的专业大而全,忽略了各高校软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既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又使高校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由此可见,基于需求端进行改革并不能打破高职院校育人生态的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学者刘晓南、刘晓慧等提出,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在育人思维上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适应市场”到“怎样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转变。[4]唯物主义辩证哲学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涵是抓住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职能,从人才培养的内因入手,在保障人才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外因条件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二是采用何种培养模式?三是如何构建内部保障机制维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三个问题从抽象目标到具体措施落实,有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是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破冰”的总体思路。
(二)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更应顺应供给侧改革浪潮,培养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这意味着学校不仅需要成为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育的劳动力生产工厂,同时,也要成为创新思维开发、创业能力塑造的综合型现代化人才孵化基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现有的就业岗位开始面临着轮换淘汰周期加快的危机,部分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劳动岗位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命运。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面向市场输出的人才也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提出相应要求,还需要学生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众所周知,一位成功的创业者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如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执行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信息化时代下知识型社会创造财富所必备的品质,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的重要体现。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市场适应性更强、职业选择弹性更大、职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对于缓解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内涵及建设要求
(一)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内涵
“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属于专属名词,学术界也没有对其作出统一的界定。目前,对该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理解侧重于对创业教育的“保障”角度。该理解认为,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组织部门,如政府、企业、高校和家庭等,要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协同促进创业教育开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如学者张鹤提出基于“三位一体”理念,政府、高校和企业各司其职,通过有效协作构建创业教育保障机制。[5]另一种理解侧重于对“机制”的探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绵涛认为,教育机制应该分为三类: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6]由于功能机制与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基于功能機制研究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也更有实践价值,目前学者们多基于功能机制角度对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展开研究。此外,信息化社会要求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信息获取、共享和反馈能力,不断调整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信息共享机制逐渐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对“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第二种解读,可将“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内涵界定为:高校为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协调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而建立的机制。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支撑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解当前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篇名进行检索,剔除新闻报道及会议类文章后共得到21篇文献。从发表年份来看,2004年,发表了第一篇以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篇名的研究成果,此后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5年国家提出“双创”发展战略后达到研究高峰。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虽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但研究趋势明显。为深入把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结合上文对其概念的界定,归纳出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二)供给侧改革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要求
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和理解。学者李海认为,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从人才培养端入手,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人才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7]这种观点侧重于改变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教学层面进行改革。学者梁家峰则认为,目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应在于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8]该学者更加注重改革高校当下体制机制障碍,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学者们对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作为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与实际运行层面的教育教学两者共同发力,不可或缺。从当前学者们研究情况来看,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少。机制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系统而言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作用。因此,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对于创业教育整个系统的运行以及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高职院校输出人才的供给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才培育为先,坚持全面创新,解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9]根据文件精神以及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内涵和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创业教育生态良性循环,构建高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需要做到以下要求:一是促进各项机制建设的完整性。健全的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对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从高校管理运行系统上确保各项功能机制建设完善;其次,对于各机制内部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部门职能明确,工作队伍健全,具备科学的制度和工作准则。二是保障各机制之间运行的协调性。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统筹规划能力,机制内权责明晰;另一方面,搭建机制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提高信息反馈能力。三是提高机制与学生之间的关切度。学生是接受创业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创业管理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构建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听取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意见反馈和对创业教育服务的具体需求,让学生群体参与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服务精准度。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当下,各院校面临机制建设不健全、机制间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重视,以及缺乏统一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因此,首先,高校要结合国家政策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师生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形成富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既有普适性,也应包含针对性。一方面,要注重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情商所发挥作用,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开办公司企业所需的商业和金融知识、经验技巧、公司管理运营等相关学习课程或咨询服务,将有想法、有潜力的学生,培养成能将理论知识、新型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未来企业家。其次,可借鉴其他高校创业教育建设经验,建立独立的创业学院或者专门管理创业教育事务的部门。选派对创业有一定经验且管理能力较强的干部担任领导,建立稳定优秀的工作团队。在立足校情健全各项机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国家和省级创业教育政策,制定创业教育发展规划蓝图以及详细的落实制度。
(二)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动力。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应涵盖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既要提高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业激情。由此看来,首先,要吸收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优秀经验,基于校情,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其次,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的界定上要兼顾不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创业与非创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强调共性与个性并存。同时,考核方式上注重目标考评、自评、教师互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最后,奖励内容上,既要注重物质奖励,也要注重精神荣誉奖励。提高创业教育成果证书的含金量,例如,将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取得的成绩与第二课堂学分进行关联换算,将获得的创业教育荣誉成果纳入考研复试加分项目,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晋升的支撑材料之一,使创业活动获得校内师生认可,使创业教育成果获得更多社会认同。
(三)完善创业教育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创业教育质量的“把关员 ”。从内涵来看,创教育质量管理应包括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创业服务工作质量。这要求各个主体应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角色,完成相应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创业教育工作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明确各个岗位权利和职责。建立督查制度,定期对教师工作、岗位服务以及学生学习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建立问责制度,对于未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达标准的教职工以及未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相应批评或处罚。对于严重违反教学工作,出现违纪行为且造成严重影响后果的要严厉追查,依法依纪严惩。最后,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对于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或实践过程中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因课程、创业实践发生的矛盾纠纷,由监督部门牵头进行调解。矛盾纠纷复杂且监督部门内难以解决的由部门提交上一级领导进行协调化解。
(四)强化创业教育支撑机制
师资是创业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首先,应调整导师队伍专兼职比例以及职称结构,增加专职和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其次,聘请地方政府创业主管单位领导、行业内创业精英或校内创业教育研究专家作为院系挂点指导老师,利用挂点导师对创业教育政策的理解,对市场机遇的敏锐识别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为创业教育提供有效保障;最后,为创业导师提供定期培训,让导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将创业知识和技能更高效地传授给学生。
供给侧改革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创业课程不仅应包含创业理论知识,也需要增加创业实践课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已有的实践基地优势,从专业技能实践到创业模拟实践,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教师发布创业课程教学日记,学生发布课程学习日记,从教师和学生两方主体听取其对创业课程内容、课时、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反馈意见,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从目前高职院校与外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合作企业数量较少,行业单一。为此,高职院校应扭转传统观念,加强与外界联系,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合作投资。此外,创新校企创业教育合作模式,以政府为中介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在确保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同时,要促进实践基地管理规范化,提高实践基地利用效率。简化创业孵化空间入驻程序和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吸引创业团队入驻,进而有利于形成创业的文化空间。此外,开展多元化创业活动,以各类提高创业知识技能的大赛为基点,以各种宣传创业政策、创业精神、创业经验的讲座、戏剧、交流论坛等活动为辅助,多种形式并进,提高师生对于创业实践的感染力、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度,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健全创业教育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当前高校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处理平台,拉长了各项创业教育工作之间的信息距离,导致各项机制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各项机制运行的效率。因此,高职院校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与地方就业创业服务组织对接的信息数据库。一方面,对外采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对内听取师生反馈,合理调整专业和相应服务;另一方面,对外发布技术、人才资源信息获得外界投资,吸引合作,对内发布课程、师资、创业活动、培训信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同时,注重校内信息平台建设和有效运营,扩宽信息采集渠道,开创多样化信息发布模式,建立统一科学的信息整合标准,加快信息更新频率,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整合各类微信息,观测学生的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职业需求,以提供更加优质的精准化教育教学服务。[8]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EB/OL]. [2016-0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7/c_128754760.htm.
[2] 薛建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N].2015-07-0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普通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EB/OL].[2017-08-24]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4_311834.html.
[4] 刘晓南.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C]//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论文集.沈阳: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9.
[5]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6]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31(7):69-72.
[7] 李海.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分析[J].成人教育,2017,37(4):66-70.
[8] 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9-23.
[9] 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體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EB/OL].[2015-03-23].http://www.xinhuanet.com/2015-03/23/c_1114735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