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存教育的理论支撑及内容研究

2018-05-14 09:38邱程
职教通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摘 要:生存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教育,提高生存能力,是人类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自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要提高生存能力,实现教育的工具职能和发展职能,就必须实施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加速个体实现社会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为实施生存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生存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生存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c/2015/050)

作者简介:邱程,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6-0071-04

高职阶段是个体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间节点。但是,受到家庭溺爱、社会娇宠的当代高职生,对今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更是缺少心理准备,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眼高手低,独立性差而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偏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生存教育的支撑理论、教育内容,开展高职生生存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育人效果。

一、生存教育的内涵

生存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伴随着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先秦时期提出的“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1]元代的徐衡提出了“学以至生”的主张。提出通过学习各种技巧,进而维持生存。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应该教他成人以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如何生活。”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生存发展能力是人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2]这是“生存教育”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名词和概念被提出来,该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研究者对生存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生存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体育教育、关爱教育等特定领域的教育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整个生命过程都在接受生存教育,它不仅重视人类的智力因素开发,同时也要关注人类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第三种观点把生存教育等同于生存能力教育,就是挖掘人类的各方面潜能,训练人类的生存技巧,提高生存能力,以适用不断变化的社会。

以上三种观点,都陈述了生存教育的某一方面,综合来说,“生存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理论传授、实践模拟训练,使受教育者提高生存意识、明确生存价值、丰富生存知识、提升生存技能,能够迅速适应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教育。”[3]由于高职教育是个体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相较于中等和初等教育而言,生存意识、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等理念方面教育是高职生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实施高职生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生存能力,是人类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自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实施生存教育是提高生存能力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推动力,是教育发挥工具职能和发展职能的先决条件。

(一)生存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生存需求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而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又是实现生存需求的前提条件。生存能力包含自然生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两个层面的内容。(1)自然生存能力,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获取衣食住行等必备生活资料、按照人类意志改变大自然的能力。(2)社会生存能力,是学会和使用与他人和谐相处,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社会生存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的过程。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为只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维护由血缘为基础的简单人际关系,所以,早期生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或者局限于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获取。人类开始希望按照自己意志去改造自然,由此推动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体系化的社会规范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主要的准则。为此,个体要提升生存能力,就必须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渐掌握生存技能,而教育是提升生存能力的主要活动。

(二)生存教育是教育发挥本体职能和工具职能的前提

本体职能和工具职能是教育的两项基本职能。本体职能是指教育促使“自然人”状态的个体,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维持生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规范体系,培养个体身心和自我意识,塑造价值观念,形成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本体职能又可以分为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教育的工具职能则是社会化层面的职能,又可以分为服务与应用两个层次,它是指教育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教育的工具职能具体包括:经济职能使个人职业社会化,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选择职能使个人的身份社会化,不同的人取得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职能使个人政治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文化职能使个人文明化,成为文明人。”[4]教育的本体职能和工具职能都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不同时代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在任何时代,教育的本体职能都是教育工作职能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生存教育是为了帮助个体学会谋生手段,延续生命,适应社会,发展自我而实施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发挥本体职能又必须依赖于生存教育。因此,生存教育是实现教育本体职能、工具职能的先决条件,生存教育促进本体职能和工具职能的实现,最终完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使命。

三、实施高职生生存教育的理论支撑

学会生存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生存教育个体维持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保证,也是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推动力。实施生存教育除了具有现实需求外,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专门研究了人的生存和命运问题。他把人的生存状况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对生存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历史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人类生存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5]马克思的生存理论将生命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现实生活世界作为研究背景,个体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研究的主题。从马克思的生存理论可以得出,人具有至高无上的生存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系统性研究的问题。他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的论述了该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实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里的人是指现实中的人,是指社会中的所有人,包含了所有个体的人,是历史发展之中的人,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亦是未来发展之中的人。这里的“全面”包含平等、完整、和谐和自由四个层面含义。所谓平等,是指所有人都应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可能,不因外在条件限制个人发展机会。所谓完整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内容上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需求、技能、个性、人际关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和发挥。和谐发展则是指人际关系层面,包括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内在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发展的最终结果。它包括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出抉择。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通过深入研究,将人类的所有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存在逐级递进关系,存在先后顺序,但是这个顺序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可变换,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假设: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只有当某方面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当多种需要同时存在的时候,首先满足最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能产生出激励效果。一般来说,只要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就成为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低层次的需要已经被满足,已经不再发挥激励作用,产生激励效果。五种层次需要可以分为两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交往需要都处在基础层级,只要通过改变外部因素,就可以获得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处在较高层级,这两种需要的满足不仅要依靠外部条件的实现,且要通过内在因素的调控,需要贯穿在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虽然,个体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存在多种需要,但众多需要中,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支配着个体行为。需要指出的是,低层次的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要的出现而自然消失,它会依然存在,只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变小,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作为生存教育的指导理论,它提醒我们,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的教育是前提,因为它们可以满足受教育者基础层次的需要,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教育是目的,因为它们可以满足受教育者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生活教育”,它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主张。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这段话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理论:(1)“生活即教育”理论。该理论深刻解读了生活教育的内容、基本特征,通过论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教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改造生活成为教育的目的之一。“生活即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观的最基本理论,它不仅影响着生活教育实践的方向,而且成为生活教育理论发展的推动力。(2)“社会即学校”理论。它要解决的是办学主体和实施教育的范围问题。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人民大众作为办学主体、向人民大众实施国民教育的的实践。(3)“教学做合一”理论。该理论是实现生活教育观的手段和方式。“教学做合一”理论详细阐述了实施生活教育的方法、教育的途径等问题。“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心是“做”,它体现的是生活教育的本质;“教学做合一”理论基础是“行”,它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教学做合一”理论目标是“创造”,它是更高层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可以引领生存教育,把学生领入素质教育的新领域。

四、高职生生存教育的内容

(一)生存意识教育

生存意识是个体对所处生存环境的内心感受,个体生存意识是人类整体生存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是个体的生存意识实现系统化、固定化。生存意识也具有阶段性特点,早期社会的生存意识,就是满足个体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而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精神层面的需求超越了胜利层面的需求,成为了生存意识的主要内容。

生存意识教育包括生存环境教育、生存危机感教育。(1)生存环境意识决定着个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存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存的条件、经济和科学技术格局的变化、技术更新速度、社会人才需求、现代化生存技能等。(2)生存危机感是个人具备生存环境意识以后,产生的焦虑感。当个体充分意识到复杂且多变的外部环境、生存的艰辛和苦难时,就会产生焦虑和压力,进而产生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使命感。这种生存危机感是个体努力学习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生存技能教育

生存技能是个体提高生存质量,实现生存价值的手段,生存技能包括劳动生存技能、社会交往技能。(1)劳动生存技能关系着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关系着个体的生理需求,因此,处在基础地位。个体为了发展,必须解决生存问题。为了生存,个体必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现代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已经实现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对个体的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实践运作能力、探索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个体要想获得上述劳动生存技能,必须经过短期训练和长期系统化的教育。(2)社会交往技能是个体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是實现个体精神层面需求的前提和必经之路,也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现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已经高度专业化,独立个体无法完成复杂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技巧。可以说,不具备社会交往技能,劳动生产技能也很难发挥作用。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内容包含:社会道德观念、伦理准则、社会行为规范、沟通与协作技巧等。

(三)生存价值教育

“生存价值观是个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看法,它决定着个人如何处理自身生存与自然、自身生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7]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生存手段和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生存方式和手段。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必须确保个体选择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对个体进行生存价值观教育,把它作为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集体精神,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通过教育让个体形成一整套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念,当个体进行生存方式和手段选择的时候,能够自觉的为民族、国家、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实现有机统一,正确的评判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太宏.礼记通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柏铁山.生存教育:国外理论与实践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59.

[4]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金林祥.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64.A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ont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urvival Education

QIU Ch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Survival education includes survival awareness education, survival skills education, and survival value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survive in the fac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rvival edu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for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aslow's theory of needs-hierarchy, and Tao Xingzhis view on life Education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rviv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ion; survival skills; survival ability

[責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