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并在不同方面产生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使职业教育在运行机制、组织形态、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变革。社会分层引领职业教育在教育性质、教学功能、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在宏观教育政策的战略指引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发展理念、育人模式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实现转型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办学体制、社会服务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发生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内涵式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學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我国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产权保护制度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Z068)
作者简介:卢竹,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7747(2018)13-002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乡村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城镇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是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自此,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的转型发展期,表现在宏观的教育整体转型(如教育性质、 教育形态的转型等)、 中观的学校转型(如治理结构、办学体制的转型等)以及微观的教学转型(如专业建设、教学理念的转型等)三个层次。[1]探寻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轨迹,是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一把钥匙。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演进和动因进行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和教育学的多视角分析,其意义深远。
一、经济学角度: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调整、升级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表现在三大产业之间协调关系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攀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滑,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另一方面,三大产业内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主动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技术含量的落后产业,继而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在特定时期通过相互促进产生联动效应。一方面,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职业教育是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高等职业教育在运行机制、组织形态、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发生变革。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的运行机制发生转型。目前,职业院校实行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2014年,我国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 5 269个,新增专业点数3 265个,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2]其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组织形态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人员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各地探索开展五年一贯制、“3+2”分段培养的多种中高职衔接方案,大部分省份已启动中职、高职对接本科院校贯通培养人才的试点工作。[3]再次,产业结构调整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深刻转变。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日趋加强。山东省梳理出台9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实训基地。黑龙江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和办理保险等系列举措,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2]
二、社会学角度:社会分层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引擎”
社会分层是由于社会成员在职业、教育、收入和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占有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地位的差异,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位置相对稳定、比例保持不变的社会阶层结构。目前,我国社会分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演变。当代社会阶层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三个阶层转变为十个阶层,而且在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以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为代表的社会基层的比重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社会分层给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社会成员主观上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职业是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只有具备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是相互协调、主动适应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能辐射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分层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流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劳动阶层间积极、有序的流动,这是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能对社会分层做出积极回应,推动社会的积极流动,但由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受众多为社会基层群体,因而对社会分层和阶层流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分层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引擎”,引领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以及教育形态。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使职业教育在教育性质、教学功能、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首先,社会分层的加速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上的教育性质发生转型。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等庞大的基层群体渴望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以改变命运,这一背景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提供教育保障,使社会基层群体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获得谋生技能,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全国多数省份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且实行资助补贴政策。其次,社会分层引发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功能的变化。由于高等教育面向的群体呈现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学历教育,而是融合了職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非学历培训,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取较高收入和较高层次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就业人员获取更高技术和更高地位岗位的主要途径。再次,社会分层带来的阶层流动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局限于某一职业领域,以对应的特定职业或具体岗位为培养方向,随着职业流动和技能更新加速,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为具备职业迁移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对岗位变动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融通性。
三、政策学角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导向
从2005年到2016年的这十多年中,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文件。回顾和梳理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演进过程,表现出显著的连续性和系列性特征,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为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飞跃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属于政府主导型,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法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政策学的角度分析,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显著,国家政策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部署的位置,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势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但也有学者提出,国家政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在条件,过多依赖于外部的繁荣是“虚假繁荣”。[4] 不管如何,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价值导向,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教育理念。
在宏观教育政策的战略指引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发展理念、育人模式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上的转型。办学定位主要是明确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两个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平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推动下,由“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型”“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者”等要求,培养目标发生高移。其次,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理念的转变。高职教育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等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赋予时代精神,与国家整体改革相一致。再次,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转型。高职院校在育人模式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各地积极探索深入合作的形式,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一体化培养等方式作为破解制约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手段,深化产教融合。最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教育管理部门为引导、社会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方深度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四、教育学角度: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由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式发展逐渐替代规模发展。在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依赖于办学者和教育者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专业建设,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以此带动和推进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教育质量等学校其他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关键要素和模式等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并且每个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也存在差异。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内涵式发展与转型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都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受到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内涵式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凝聚力,没有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就会缺少持久的动力支持;没有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此外,转型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表现,转型发展离不开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单体的高职院校自发、自主形成的变化,而转型发展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表现出的一致变化,即内涵式发展代表的是个性特征,转型发展代表的是共性特征,当个性特征与共性特征趋于同化时,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良性发展中。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办学体制、社会服务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发生转变。首先,内涵式发展促使高职院校变革了传统的专业布局方式。现代高职院校构建了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专业群,提升专业品牌特色,深化校企融合,整合教学资源,加快教学团队建设。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撤销、合并或整合的方式,对开设专业进行梳理、调整,构建特色专业群。其次,内涵式发展促使高职院校探索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受困于办学经费不足。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调整办学思路,将着眼点放到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寻求外部资源合作办学,开始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办学尝试。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民营企业投资6 500万元,共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民办高校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占股5%,成为有国有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学校。[5]再次,内涵式发展促进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转变。专业群的建设和办学体制的变革,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产生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领域和方式发生转变。高职院校整合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口支援的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准入类职业资格培训等。很多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了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多种社会功能。最后,内涵式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正在逐步改进。内涵建设离不开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目前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学校章程,这是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基本依据和具体表现;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和行政管理,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董事会(民办高职院校)、理事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等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教育转型:内涵与特点[J].教育导刊,2011(09):5-8.
[2] 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 [2015-09-15].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 987/201509/t20150915_208334.html.
[3] 郝天聪.社会转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5(3):9-14.
[4] 刘杰.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8):79-82.
[5] 阙明坤.职业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形式[N].中国教育报,2015-03-26(09).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driven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in different way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mak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e in operation mechanism, organization form, cultivation mode and in other aspects.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s led to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func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strategic guidance of macro education policy,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education mode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l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chool system, social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