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选用中美英语学习者的影视评论写作各50篇(共100篇)建构微型语料库,运用修辞结构理论来考察其语篇的修辞结构特点,解释其语篇构建方式。研究发现中美影视评论语篇修辞结构在总体特征、宏观与微观方面存在的异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偏好使用归因、评论、解答、动机、评价、结论、平行等关系,美国英语学习者偏好使用准备、总结、比较等关系。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中美议论文语篇修辞关系的异同点,提升中国作者撰写英语议论文质量和英语写作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美英语影视评论;修辞结构理论;语篇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学习者劝说性文体中的语篇修辞研究”(16YJA740022;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度优博培育计划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劝说文写作中的语篇修辞研究”(2017YBZZ065)
作者简介:唐丽君,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修辞与写作研究。
Abstract: Taking 50 English film review writings of English learners in America and another 50 in China as the corpora, the study analyzed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investigated how English film review construct discourse i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macro and micro level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film review text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referred to use attribution, comment, solutionhood, motivation, evaluation, conclusion, parallel relation and so on. However, American English learners preferred to use preparation, comparison relation, etc. The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earners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s an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Film Review; Rhetorical Structure Relation; Discourse
Author: Tang Lijun is a doctoral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mainly lies in Rhetoric and Writing. E-mail: 183849791@qq.com
在国外当代修辞学领域,“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RST理论”是重要的修辞学理论之一,并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理论探索方面主要集中于对语篇单元切分(Taboada and Zabala 63)、修辞关系数量(Marcu 395)、修辞关系及话语标记语之间关系(Duque 25)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RST理论已被应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语言学(Stent 78)、跨语言学研究(Mathkour et al 713)、对话和多媒体研究(Taboada and Habe 59)、话语分析(Green 181)、RST语篇树库建设(Zeldes 581)等。此外,RST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亦引起学界的重视,如把RST 运用于写作教学过程(Burstein and Marcu 32)、調查新手作家的语篇生成阶段(Torrance and Bouayad-Agha 77)、作文评分(Skoufaki 181)等相关领域。国内RST理论研究重在对理论的引述和评介,有的研究检视了RST理论在各种语篇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如段落承题方式(刘东虹、陈燕 534)、专利文献(靳玮、乔晓东、刘耀等 73)、论文摘要(穆从军 97)、多模态语篇(冯德正、张 艳、王 艳 49)、银行年报语篇(王立非、部寒 10)等。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对RST理论的理论和应用成果颇丰,关注了RST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但目前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基于中美影视评论写作语料,从RST理论考察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结构的特征,解释语篇构建方式,从RST 扩展到影视评论语篇研究,不仅可验证该理论在影视评论语篇的实用性,也能深入阐释该语篇中复杂的宏观和微观修辞结构关系,为二语写作及二语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理论基础
RST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创立的。“RST 理论旨在描写那些能使语篇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工具的功能和结构。”(Mann et al 43)。RST 理论认为,语篇的整体性(unity)和连贯性(coherence)都源于功能性, 从功能角度研究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关系和结构段作为RST理论中重要的两个术语,从本质上,语篇结构关系是功能关系,而不是其形式关系,语篇结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语篇关系结构类型和其表现形式的选择。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可以从微观层面分析小句内部关系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分析语篇句子、段落、整体结构之间的修辞特征,并将RST的理论基础、对比修辞学的方法论、语篇修辞结构特征的异同探求、特征异同的解释、修辞结构理论的反思以及研究的应用价值构成“六位一体”的研究架构,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中美英语学习者语篇修辞结构使用特征的异同。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考察中美英语学习者劝说文写作中语篇修辞的特点,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中美英语影视评论在语篇的修辞结构总体特征上有何异同?
(2)中美英语影视评论在语篇的微观修辞结构特征上有何异同?
(3)中美英语影视评论在语篇的宏观修辞结构特征上有何异同?
2.2 研究语料
鉴于语料选择要有可比性、学科性和体裁性特点(Connor and Moreno 153-164),本研究语料来源于“跨洋互动”网络平台上第17、19、22轮中美大学生的影视评论同题作文。“跨洋互动(Cross-Pacific Exchange)”是自2009年中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建立的大学生英语作文跨洋合作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语料库(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Corpus of Film Review Writing,简称CELCFRW)选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学生作文。英语本族语作文语料库(English Native Speakers Corpus of Film Review Writing,简称ENSCFRW)选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学生作文,该库用作观察语料库。
在文本处理过程中,删除所有作文额外信息,例如作者、日期、系别等,只保留作文题目和正文。为了保证中美大学生作文水平的真实性,采用折中原则选用篇幅数500之900字数的作文,各收集作文50篇,共计100篇语料。这样保持语料同质,控制变量,文本处理结果不会因语种或语体不同而受影响,两个语料库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3 数据收集
首先对语料进行预处理,然后参考原始网页作文文档,阅读浏览全部文本语料,旨在初步了解文本内容,然后采用手工标注和统计方法,将100篇文本分别切分语篇单元,确定核心关系段后,再确定修辞关系,并画出修辞结构树型图,最终进行量化统宏观和微观修辞关系计并输出统计数据。
我们以Mann和Marcu提出的修辞结构关系的概念和定义为基础,结合研究语料,宏观上以句子作为单元块,考察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整体结构之间的修辞关系。微观层面上,以小句(兼顾部分短语)为单位考察小句之间的修辞关系,从语义和功能为基本出发点,以词汇和句法为线索,兼而考虑标点符号。具体识别方法为:主句切分基本语篇单位;充当主语、宾语、补语的从句都不切分语篇单位;归因动词的补语从句(包括言语和其他认知行为)切分语篇单位;含词汇或句法标记起状语作用的從句,包括起状语作用的非谓语动词词组都切分语篇单位;关系从句、后置名词修饰短语或将其他基本单位割裂开的从句或非谓语动词短语切分内置语篇单位;有明显话语标记语切分基本语篇单位,如为了(in order to)、尽管(in spite of)等引导的短语切分语篇单位。根据语料事实,在修辞关系标注时添加了一个字母后缀(单核卫星-S、单核核心-N或多核-M)来区分某种修辞关系的单元在语篇结构单位组合中的核心性地位变动。
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之前,发现语料中的修辞关系涉及例证、详述、重述、对比、联合、评论等47种修辞关系。因此为了使鉴定工作客观合理,我们对这些修辞关系的操作定义进一步界定。单核心(卫星-S)类总共31种,包括“环境关系(circumstance)、背景关系(background)、归因关系(attribution)、意愿性原因关系(volitional reason)、非意愿性原因关系(non-volitional reason)、比较关系(comparison)、类比关系(analogy)、条件关系(condition)、否则关系(otherwise)、假设关系(hypothesis)、对照关系(antithesis)、让步关系(concession)、详述-附加关系(elaboration-additional)、详述-一般-具体关系(elaboration-general-specific)、详述-物体-属性关系(elaboration-object-attribute)、详述-部分-整体关系(elaboration-part-whole)、例证关系(example)、定义关系(definition)、证据关系(evidence)、目的关系(purpose)、评价关系(evaluation)、评论关系(comment)、手段关系(manner)、方式关系(means)、修辞问句(rhetorical-question)、复述(restatement)、时间上早于关系(temporal-before)、同时关系(temporal-same-time)、时间上晚于关系(temporal-after)、话题转换关系(topic-shift)、准备关系(preparation)”。单核心(核心-N)类共6种,包括“意愿性结果关系(volitional result)、非意愿性结果关系(non-volitional result)、动机关系(motivation)、结论关系(conclusion)、解答关系(solutionhood)、总结(summary)”。多核-M关系共10种,包括“比较(comparison)、类比关系(analogy)、对比(contrast)、并列(conjunction)、罗列(list)、联结(joint)、平行 (parallelism)、析取(disjunction)、序列(sequence)、同一单元(same-unit)”。
总体来说,中国语料使用更多类型的内置修辞关系,但总频率却低于美国,差异明显(P=0.019)。从具体频率上看,中美影视评论都侧重使用“内置详述-物体-属性-S关系、内置详述-附加-S关系”,较少使用“内置非意愿性结果、内置意愿性结果-S关系”等,而且使用频率相近。中国语料过多使用“内置详述-附加-S关系”(P=0.047),达到一定明显性差异;同时又过少使用“内置详述-物体-属性-S关系”(P=0.000),达到显著性差异。因此中国偏好使用“内置详述-附加-S关系”,美国偏好使用“内置详述-物体-属性-S关系”。
(2)[(1)The two films],[(2) both attractive and moving],[(3) tell stories in two different ways]. (中国1号语料)
例(2)中结构段2为内置语篇单位,把完整的句子切分为结构段1和结构段3,因此构成“同一单元-M关系”。下一层级中,结构段2是卫星单元,其中包括评价性语言“attractive 、moving”,是对中美两部电影的评价,结构段1是核心单元,因此构成“内置评价关系(evaluation-e) ” 。
3.2.3 多核关系特征的比较
中国语料使用了10种多核心修辞关系,共使用475频次(如表3),美国语料则使用了9种多核心修辞关系,共出现482频次修辞关系。总体上,中美在微观修辞关系类型上几乎相同,存在很大共同点;中美修辞关系频率相近,差异不明显。
总体上,中美在多核关系类别和频率上存在较大相同点。中美共同使用9种多核心修辞关系,而且具体使用频率和总频率都相近,差异不明显。中美都侧重使用“联结-M关系、并列-M关系、同一单元-M关系、对比-M关系”,都较少使用了“类比-M关系、序列-M关系”。此外,中国偏好使用“平行-M关系”(P=0.000)。
(3)[(1) He is rebellious to tradition],[(2) rebellious to authority] [(3) and most importantly, rebellious to doomed fate]. (中国7号语料)
排比-M关系(Parallelism)
例(3)不仅句义相近,而且句式相同,都采用了“rebellious to”,因此构成“排比-M关系(parallelism)”。
3.3 宏观语篇修辞特征的比较
中国语料共使用了31种宏观修辞关系,其中包括23种单核和8种多核关系,美国共使用了30种宏观关系,其中包括24种单核和6种多核关系。在修辞关系类型上,中美都使用了单核和多核关系,而且在两种关系类型和总类型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在关系频数上,中国语料使用单核关系频率和总频率都远大于美国(P<0.01),差异显著,但中国使用多核关系频率又少于美国,但差异不明显。具体情况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3.1 单核关系特征的比较
中美语料共使用了27种单核修辞关系,其中中国使用了23种关系,美国则使用了24种关系,共同单核修辞关系达20种,占总单核修辞关系类型的74.1%。中美都较多使用“背景-S关系、详述-一般-具体-S关系、证据-S关系”等11种关系,都较少使用“假设-S关系、修辞问句-S关系”等4种修辞关系,如表4所示:
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15种关系具体频率上存在差异。如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和过少使用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尤其是过度使用现象特别严重。中国过多使用了7种修辞关系,其中严重过度使用了“评论-N关系、解答-N关系、对照-S关系、动机-N关系、评价-N关系”、“结论-N关系”等,显著值都为0.000,差异显著。同时,又过度使用了“意愿性结果-N关系、非意愿性结果-N关系、非意愿性原因-S关系、话题转换-S关系”,显著值都≤0.05,达到明显差异。因此,中国语料在宏观语篇中侧重阐述电影情节的因果关系。此外,中国严重过少使用“总结-N关系、准备-S关系”,其差距显著。因此中国语料偏好使用“结论-N关系、评价-N关系、解答-N关系、动机-N关系、评论-N关系”等、而美国偏好使用“准备-S关系、总结-N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美国语料中标题和正文之间侧重为“准备-S关系”,占总数的54%,其他23篇文章标题提供全文的中心主题,是“证据-S”关系。中国只有30%的標题为正文提供“准备-S关系”,同时还提供了“证据-S关系、解答-N关系、动机-N关系”等多。中美语料中引入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都侧重“证据-S关系”,其中美国42篇语料为“证据-S关系”,但中国语料中只有31篇为该关系,同时采用“背景-S关系,详述-一般-具体-S关系、解答-N关系”等。中美语料结尾部分都总结了前面阐述的内容,都采用“总结-N关系”,美国侧重“总结-N关系”,但中国侧重“动机-N关系”,呼吁或鼓励读者采取某种行为或措施,以实现一定目的。
(4)[(1)So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what is the criterion of good education?... We meet our fate together.][(2) Let me pay tribute to all the industrious teachers who have adhered to their education jobs and taugh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students!](中国5号语料)
动机-N关系(Motivation)
例(4)中,结构段1是卫星单元,为主体部分,作者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中美电影的相同点;结构段2为核心单元,是结尾部分,作者呼吁大家向所有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奋教师致敬,因此构成“动机-N关系”。
3.3.2 多核关系特征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多核修辞类型比多于美国,但总频率上少于美国,但其差异都不明显。中国语料使用了8种多核修辞关系,共使用426频次(表5),美国语料使用了6种修辞关系,共出现431频次。
中美都较多使用“并列-M关系、联结-M关系、比较-M关系、对比-M关系”,都较少使用“类比-M关系”。中美共同使用了6种多核修辞关系,而且在5种关系的具体频率上相近,只有在“比较-M关系”上存在频率差异。中国过少使用“比较-M关系”,显著值为0.005,达到显著性差异。此外,又明显过多使用“平行-M关系”,顯著值为0.031,达到明显性差异。
(5)[(1)So when weekend came, the teachers must accompany the students and make sure they go back home safely.] [(2)When the higher authorities came to check the enrolment ratio, they had to do a lot in pretending for they really couldnt make so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中国15号语料)
平行-M关系(parallelism)
例(5)两个核心结构段是由when引导的两个平行句,句式相同,语义层层递进,构成了“平行-M关系”。
4.结论与启示
从修辞结构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英语影视评论语篇的修辞关系,可以发现两类语料在修辞关系类型和使用频率用上存在异同点,如较多使用“环境-S关系、目的-S关系、并列-M关系”等,同时都较少使用“定义-S关系、类比-M关系”等。此外,在一些修辞关系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如中国偏好使用“归因-S关系、评论-N关系、解答关系-N关系、动机-N关系、评价-N关系、结论-N关系”、“平行-M关系”等,而美国偏好使用“准备-S关系、总结-N关系、比较-S关系”等。这种偏好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写作规范和读者期待的差异。其中,中西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造成中美英语议论文中语篇修辞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了大量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中美电影情节的因果关系。中美写作读者期待的差异也是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中国读者期待的角度创作英语影视评论,采用大量的“评论-N关系、评价-N关系”发表自己对影片的评价和评论,同时采用“平行- M关系、解答-N关系、类比-S关系、修辞问句-S关系”等,凸显语言生动、形象,以达到论证充分。美国英语学习者采用美国读者期待的角度创作英语影视评论,偏爱采用“比较-S关系、比较-M关系、准备-S关系”等修辞关系。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验证了修辞结构理论对于语篇修辞特征描写的价值,从语篇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揭示中美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语篇特征。但由于研究语料语篇的特殊性和RST理论本身的一些缺陷也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首先,针对语篇基本篇位的切分问题,根据RST理论和本文语料特点和研究目的,提出了可行的宏观和微观篇位划分方案。其次,针对语篇的组合原则,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不同的处理策略。最后,目前语篇修辞关系数量和定义存在争议,本研究从语用的角度,根据中美学生议论文语篇修辞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简化方案。
此外,二语写作会受到学习者母语修辞偏好的负迁移影响。因此,认识中美议论文语篇修辞关系的异同点,对于中国作者撰写高质量的英语议论文、英语写作以及英语写作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更加注重将语篇结构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在修辞关系的理念下讲解英语写作知识。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将修辞结构理论和语料库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以语料库为媒介,以修辞结构理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修辞结构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修辞比较意识。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Burstein, J., D. Marcu and K. Knight. “Finding the WRITE stuf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structure in student essay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Special Issu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 (2003): 32-39.
Duque, E. “Signaling causal coherence relations.” Discourse Studies 1 (2014): 25-46.
Green, N. L.“Representation of argumentation in text with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rgumentation 24(2010): 181-196.
Marcu, D. “The Rhetorical parsing of unrestricted texts: A surface based approach.”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3 (2000): 395–448.
Mann, W. C., and S. A. Thompson.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xt analysis.” ISI Research Report, 1989: 89-242.
Mathkour, I. H., A. A. Touir and A. W. Al-Sanea. “Parsing Arabic texts using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9(2008): 713.
Skoufaki, S. “An exploratory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 detect coherence errors in L2 English writing: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 software.”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2 (2009): 181-204.
Stent, A., and S. Bangalore.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in Interactive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14.
Taboada, M., and W. C. Mann. “Applic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Discourse Studies 4 (2006): 567-588.
Taboada, M., and L. H. Zabala. “Deciding on units of analysis within centering theory.”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1 (2008): 63-108.
Taboada, M., and C. Habe.“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multimodal documents.” Discourse Studies 1 (2013): 59-85.
Torrance, M., and N. Bouayad-Agha. “Rhetorical structure analysis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writing processes.” In L. Degand, et al (e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msterdam, 2001: 77-89.
Zeldes, A. “The GUM corpus: creating multilayer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 Lang Resources & Evaluation 3 (2016): 581-612.
冯德正、张艳、王艳:修辞结构理论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当代修辞学》5(2016): 49-58。
[Feng, Dezheng, Zhang Yan, and Wang Yan.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i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Contemporary Rhetoric, 5 (2016): 49-58.]
靳玮、乔晓东、刘耀等:面向中国专利文献的零形回指消解规则研究。《图书情报工作》9(2015): 73-79, 142。
[Jin, Wei, Qiao Xiaodong, and Liu Yao, et al. “Study on the Rules of Zero Anaphora Resolution in Chinese Patent Literatur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9 (2015): 73-79, 142.]
刘东虹、陈燕:英语学习者段落承题方式与修辞关系研究。《现代外语》4(2015): 534-544。
[Liu, Donghong, and Chen Yan. “Topic Supporting and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EFL Learners Paragraphs.”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4 (2015): 534-544.]
穆从军: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现代外语》1(2016): 97-107。
[Mu, Congj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Perspective.”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1 (2016): 97-107. ]
責任编辑:翁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