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红 唐林
摘 要: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客观、严肃的态度,运用粮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世界粮食日产生的背景,探讨了国内外粮食安全问题现状,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解决好"三农"问题;②不断推进科技进步;③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④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⑤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体系;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⑦充分利用资源;⑧加大立法力度。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短缺问题;饥饿和营养;食物权
粮食(grain)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又称为“谷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中国是一个地道的人口大国,如果粮食出了问题,那就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命关天的大事。近来,由于俄罗斯森林大火引发的世界粮价的急剧上涨和中国多种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就粮食谈粮食问题,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找出其根源,以采取治本之策。
1.“世界粮食日”产生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1]。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图 1)。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是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中要求,各国政府在每年10月16日要组织举办各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庆祝活动。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引起全世界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此后每年的世界粮食日,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一些民间组织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纪念。选1981年10月16日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世界各国的重视盛况空前。显示出世界人民对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关心。2017年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
2.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稳定一切的物质基础,其作用不可低估[2]。从全球来讲,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屋的先决条件[3-5]。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全球可耕种土地面积的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现象并不出现在所有地区,不同国家的耕地面积变化相差极大(图2)。其中,欧洲的面积为1016万km2,比我国稍大,然而其可耕地面积却惊人的达到了约3亿hm2。欧洲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极高,中欧、南欧耕地面积巨大,森林覆盖也较好。我们知道,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有、部分山地,欧洲大部分国家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对耕地的利用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种植主要粮食作物,而是葡萄,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这也是其相对于我国的一个巨大优势。世界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数量上看,目前全世界的粮食足以养活现有的65亿人。粮农组织指出,目前全球约有8.2亿人缺乏足够粮食,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7。实现人人有饭吃,确保人们获得健康生活所需要的足够的优质食物,一直是粮农组织努力的核心目标。但事实上,每天有数万人死于饥饿。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FAO 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五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球有4.5亿人挨饿。当时世界只有45亿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增加到10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约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5岁以下营养不良的儿童达3270万人,并且呈继续恶化趋势。全球饥饿状况最严重的16个国家中有15个位于这里。2017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食不果腹、营养不良的人口2016年有8.15亿,占全球人口的11%,比2015年多出3800万。饥饿人口猛增的原因首先是全球武装冲突增多以及受地球变暖的影响。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7年3月发出预警,称南部非洲地区近期的灾害性天气已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该地区的数百万人口可能再度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6]。世界粮食计划署说,由于洪水泛濫,安哥拉、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和赞比亚的部分地区粮食作物遭到毁坏。与此同时,莱索托、斯威士兰、津巴布韦等国的干热天气也将影响农业收成,其中,莱索托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比去年减产60%。负责南部非洲地区事务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阿卜杜拉说,农业欠收将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粮食短缺,数百万人受到影响。他还说,南非是该地区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重要的粮食救援提供国,但今年也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玉米价格已经上涨。
自2004年以来,由于气候有利,种子、化肥等供应及时,南部非洲各国的农业收成不断改善,依赖粮食援助的人数逐年减少。但由于该地区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里又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因此,粮食短缺的问题始终存在。自然灾害、武装冲突、贫穷、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都是造成粮食产量不高、饥饿人口增加的原因。因此,要想在粮食供应方面实现自给自足,避免受制于人,缺粮国家的出路就是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本国的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保证全世界所有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食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2006年世界谷物产量达到20.95亿吨的创纪录水平,比2005年增长4.8%;低收入缺粮国家的谷物总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增产的主要是中国、印度,其他国家的粮食产量均有所减少,33个国家仍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增长380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比2014年创下的前期历史纪录高出至少550万吨。据粮农组织网站2017年7月6日消息,根据粮农组织最新市场评估,2017年全球谷物产量有望创下新纪录。因此,2017/18年度世界谷物供应比此前预计的水平更高,会在2018年度末将世界谷物期末库存量推至历史新高。
过去几十年间,国际社会为解决饥饿问题做出积极努力[7]。在1996年和2002年在罗马举行的两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均承诺要在2015年之前将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也指出,全球减贫行动要与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步进行。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粮食生产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是24.86亿,粮食总产量是6.89亿吨。2016年,世界人口达到了73亿,人口同1950年相比增加了2.94倍(图 3);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5.69亿吨(不一致),增加了3.73倍。在近半个世纪里,世界人均的粮食占有量从277公斤增加到381公斤;同期肉类增长达4.28倍,人均占有量从16.3公斤上升到37公斤。世界食物供应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
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国外农业发展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农业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粮食经济,大体也可试划分为“三个阶段”:满足生存需要的温饱阶段;满足营养需要的小康阶段. 满足发展需要的富裕阶段( 表1) 。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全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总量关系、粮食供给与消费结构关系、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与粮食主销区的消费能力关系、粮食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关系,粮食消费水平与发展趋势,及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关系等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粮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总体而言,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50%上下,食物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我国粮食消费已度过了第一个阶段,实现了全民温饱化,正向一个新发展阶段小康化过渡。
粮食永远是我们不变的话题,每粒粮食都饱含着父辈辛勤的汗水,我国有13.8亿人口,本来人均耕地很少,且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自1981年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以来,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粮食、农垦、林业、轻工、水利、卫生、气象、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都积极为此项活动做出贡献。现在,每年的10月16日,都成为唤起人们重视粮食和农业的日子。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
粮食安全系数是指国际社会习惯以粮食储备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程度,把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库存结转量占下年度粮食消费量的百分率,作为“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以17%-18%为安全临界点,意即库存粮食可供两个多月消费的需要,以便与下一年度的生产供应相衔接。而目前世界粮食储备近不安全边缘。世界粮食库存下降的信息,加剧了人们对世界粮食危机的担忧。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资料显示,我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4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80年代年均15%;80~90年代年均20.2%~34.8%;90年代~21纪前15年年均39.55%[9]。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从经营体制改革到改革开放、从生产发展到流通保障、从科技进步到政策调控与扶持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在漫长的经济建设历程中,粮食安全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和瓶颈,特别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泰然处之,粮食供给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粮食安全供求平衡的大好局势[10]。据统计,1949中国粮食产量1.13亿t,2015年粮食产量创历史纪錄达6.21亿t,是1949的5.5倍。(表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13.7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粮食生产获得极大发展。自1949年以来,粮食生产先后跨上2亿t;3.5亿t;4亿t;4.5亿;5亿t和6亿t共6个台阶。
今日中国正快马扬鞭奔向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之中。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提醒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他还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粮食盈亏史,粮食的丰收与富足带来的是盛世宏基、长治久安;而灾害与饥荒则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历史走到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人口也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粮食对于今天的中国,更是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粮食安全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依靠谁来发展、如何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阐释,也是对任何松懈、麻痹的醍醐灌顶,更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12连增”向国内外彰显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的基础实力。中国人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在养活世界[11-12]。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了中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主要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二是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粮食援助国。从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无偿粮食援助,中国已经从粮食受援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援助国。三是中国的粮食安全指数处于“良好表现”状态。
“12连增”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堅实基础,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缓解贫困和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我国粮食安全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大突出问题是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走的基本还是依靠要素投入的老路,水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经济代价越来越突出。
第二大突出问题是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国内粮食价格变化趋势与国际市场严重背离,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问题突出。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第三大突出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质量问题隐蔽性强,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信息不对称,政府实施有效监管的难度较大,进口食品质量也不能让人放心。
第四大突出问题是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日益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命题。未来,农业资源紧张的矛盾将更加严峻,可用于农业的耕地、水资源还会减少,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还会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将始终面临需求总量增加和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面临粮食消费升级和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挑战。与此同时,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政策激励的边际效应相应减弱、农业比较优势持续下降,都将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多重制约。
4.中国粮食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预计未来中国每年可能增加700万人口,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将达到7亿t,比去年产量增加1亿t;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扔掉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自然资源,每生产1kg粮食要消耗800kg水;中国每年新增几百万人口,粮食供应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需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动粮食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充分利用资源,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1解决好“三农”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对于天字第一号的粮食问题,他不仅从战略思维高度度深刻加以阐明,而且给出清晰明确的路线图,以保障我国十三亿多人民的生存之基、保证我们的饭碗永远端在自己手里并且装满自己的粮。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4.2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品质和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突破性的成果不多,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相对比较缺乏。国家要加大粮食作物科研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同时加强质量监测的研究和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要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质量。要整合农业资源,集中财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资力度。以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
4.3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农业投入的增减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稳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稳定农业、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农业投入机制的根本立足点。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大对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使更多的产粮大省成为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加大对农业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搞好粮食主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建立以小型农村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央要对此部分进行补助或补贴。
4.4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处 于治国安邦之首,具有战略性主导地位,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得以保持 稳定的根本因素。而粮食储备则是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 储备能力的高低是分析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重 要方面。虽然自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十二年的稳定增长,粮食储备充足,市场供需稳定,自给率高达 90%,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和人口的逐年递增,导致一方面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粮食需求又持续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资源锐减而青壮年劳动力又大量流失的严峻挑战, 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调控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糧食储备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而强化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是当前粮食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既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做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相结合,又要有预警应急方案,还要完善粮食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为了防止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储备规模,充实储备库存,及时制订粮食收购政策,采取措施,认真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合理优化储备结构,继续加大对仓储设施的维修,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维修保养,增添配套各种设备,以提高粮食的接收和安全保管能力。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
4.5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体系
在总结近年来质量抽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库存粮食质量抽查合格评价标准,扩大抽查库点的覆盖范围,增加抽检样品数量和检验项目内容,推动企业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要强化粮食生产条件保护,从生产源头确保原粮质量。要建立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要建立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体系,保证百姓吃上放心的米、面、油的安全粮食食品。要严格实行粮食市场准入,严把粮食及其制成品的质量安全入市关。要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对粮食质量卫生进行专管。加强对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的监管,确保国家政策的落实。对新标准发布前已鉴定的陈化粮处理继续加强监管,严防流入口粮市场。与开展原粮卫生调查工作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卫生不合格粮食的监管,防止有毒有害粮食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在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合力。着力构建绿色仓储体系,把好粮管好。目前,中储粮仓储设施硬件条件和储粮智能科技水平国内外领先,储粮数量质量有保障。适应粮食安全内涵从数量向品质安全的拓展,在现有技术经验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实现减损、降耗、营养、保鲜等仓储管理目标,确保储粮品质良好,为社会提供优质放心的粮源。
4.6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粮食流通服务和加工转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需加快改革完善等,充分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粮食转化和加工,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体系。全面加强储备粮管理。指导各承储企业认真贯彻储备粮管理规范,扎实开展储粮安全检查,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
二是坚持基本立足国内粮食供给的方针和“努力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是粮食流通工作的目标;加强市场调控监管,保护粮农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要按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求尽快构建“网络健全、储备合理、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管理到位”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
三是把节粮爱粮宣传教育贯穿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减少粮食浪费(图5);组织爱粮节粮志愿者队伍,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政策,要通过具体的粮食加工、仓储和质量检验等知识的介绍,生动地向中小学生讲解爱粮节粮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爱粮节粮知识,了解粮食安全的现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粮节粮的习惯。要深入开展粮油科学消费知识进社区进广场活动,向社区群众宣讲粮食科普知识,普及科学购粮、存粮、烹饪、节粮等技巧,把放心粮油“六进”活动与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开展“放心粮油进万家”活动,宣传粮油科普知识,推介放心粮油产品,扩大放心粮油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四进一步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服从与服务、市场与依法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创造性地做好粮食工作。抓好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深化粮食流通统计改革,认真落实好新统计制度,提高统计质量,强化粮情动态监测,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前景的分析研判,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五是着力抓好粮食收购,进一步增强粮食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突出收购工作位置,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挖掘市场潜力掌握更多优质粮源,全面完成市县下达的粮食收购任务,力争多收粮、收好粮。
4.7充分利用资源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粮食工作战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资源利用方面,提高复种指数,目前復种指数156%,距理论值尚有44%的上升空间。采用大食物的观点,解决人类为生存所需要的充足的营养物质。利用高新技术,开垦荒地、荒沙,开发利用300万公顷的海洋国土,通过发展草食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增加其他食物来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化肥利用率目前仅为30%~40%,灌溉水利用率目前也只有40%左右,以及减少粮食作物在收割、运输、储藏中的损失(目前高达10%~15%以上)潜力相当可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增强抗灾能力,加快种子培育更新步伐。
4.8加大立法力度
加快推动《粮食法》立法,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为深化改革提供支撑,一是明确界定粮食流通管理环节各部门职责,做到权责一致,分工明确,形成合力;二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新增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对政府粮食储备和政策性粮食的监管;三是进一步完善罚则,加大粮食流通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于法有据,才能抓而有效。
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目前并没有粮食法,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粮食管理体制上来讲,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体系正处于宏观调控下的完善阶段,需要一部法律予以规范;从粮食生产体制而言,我们已从重视粮食生产量的扩张逐步过渡到追求粮食生产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更需要粮食法来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只重视数量,现在我们更要重视“量”“质”“效”的结合,新目标也需要法律保障;从粮食流通而言,我国的粮食经历了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应略大于需求这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粮食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时期。这就存在粮食少了不安全、多了则存在卖粮难的问题,这样的平衡也需要法律进行调整;从粮食消费而言,我们经历了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富裕型消费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全社会小康少数人富裕的消费阶段时期,模仿型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方式渐成主流,这种适度可持续消费需要法律依据;从我国粮食所有制来看,我国的粮食经济所有制经历了国有制经济时期到粮食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时期,多种所有制关系的处理也需要有法律依据;再从我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方式来看,我们也经历了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的阶段,目前则迎来了重视生产也重视流通,稳产量重质量提效益的时期。过去,我们解决粮食问题主要是依靠高投资、高污染、高消费、高补贴,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在新时期,需要有一个法律依据。所以我们要尽快出台粮食法。
参考文献:
[1]吕 军. 企业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 经济日报, 2017年10月27日.
[2]习近平.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J]. 学习中国,2015(1):1-3.
[3]彭珂珊.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为我国粮食总产量(2004―2015年)实现“12连增”而作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 37(4) :55-6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9-2016年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17.
[5]程国强.中国需要新粮食安全观[J]. 中国农经,2015, 13(3):8-11.
[6] 杨磊.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 35(6) :696-702
[7]上官周平,彭珂珊.中国粮食问题观察[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8] 高照良, 彭珂珊.粮食安全问题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9] 李宁飞. 我国粮食总量安全分析 [J]. 种子科技,2017 (7):44-44.
[10]陈交云.关于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J]. 学理论,1996,11(5):35-35.
[11]何昌垂.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2]李永红,高照良,彭珂珊.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