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平
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知错不改,存在一些叛逆心理。当在教师面前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要正确对待,不然教育会适得其反。针对该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逆反情绪;积极语言;积极期待;尊重
一、案例描述
小伟上小学五年级,是个偏科的孩子,特别喜欢数学和英语,数学课即使不听,总是在玩自己的东西,但是考试的时候总是班级前几名,老师、家长经常为此表扬他。但是,在语文课内知识学习上他一直马马虎虎,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
语文课堂测验,小伟的成绩都非常不理想。自那之后,小伟的作业上简单题错着,难题空着。老师十分气愤,把他叫到身边,一阵“苦口婆心”地劝说。
“小伟呀,你说你,数学、英语老师总夸你,老把你作为同学们的榜样,让同学们向你学习。可看看你的语文成绩!”
小伟低着头默默不语。
“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老师顺手把作业本往小伟面前一扔。
小伟却开始变得满不在乎,嘟囔道:“不喜欢呗!”
“不喜欢!那你说什么是你喜欢的,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小伟瞥了一眼生气的老师,满不在乎地说道:“以后认真听不就行了么,这我都会,就是不认真!”
老师声音一下大了起来:“不认真!?说了多少次了!你改了吗?老师教了你这么长时间,你自己学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不认真就完事了?你这就是在推卸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
无论老师再说些什么,他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老师说一句,他就自己嘟囔一句,再说急了干脆自己一走了之。师生间的沟通一下陷入了僵局。
二、情景分析
老师与小伟的沟通是希望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改变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语言不仅没有起到帮助学生反思的作用,还不断的给予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小伟呀,你说你,数学英语老师老夸你,老把你作为同学们的榜样,让同学们向你学习。可看看你的语文成绩!”——这看似是在肯定孩子的数学、英语成绩,但更是在批评、否定他——你不是个全优的孩子了。
“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老师顺手把作业本往小伟面前一扔。“你说怎么改,以后怎么做!”——这样的举动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老师对你特别失望,懒得管你。
“不认真!?说了多少次了!你改了吗?老师教了你这么长时间,你自己学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不认真就完事了?你这就是在推卸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直面的批评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个没有诚信的人,说一套做一套。你永远改不了不认真的坏毛病,你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对自己不负责任。
在老师指责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就做到尊重学生了吗?学生面对老师一系列的否定、埋怨、指责后,出现了强烈的逆反情绪,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困难。老师怀着美好的愿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效果却很不理想,不仅没有解决问题,更加重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育过程
(一)教师用积极语言激发学生“想”要努力去做的愿望——行动
在生活中,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他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只有卸下师生之间的隔阂,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如少说多听,避免说出消极的、带有指责性的话语。充分了解学生内心所想,继而顺势引导。
没过几天,老师又找到小伟,心平气和地说道:“上次,老师说话有点儿过分,这是老师不对。你要是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尽管说。”
“没什么。”孩子一听这话,心里泛起了嘀咕,头也不抬,小声说着。
老师拍了拍孩子的肩膀,接着说:“其实,老师一直特别喜欢你,喜欢你的多才多艺,喜欢你的率直个性。那天回家,老师反省了半天。我觉得你心里肯定挺委屈的,你愿意跟我说说么?”
“老师,我就是不愿意您老说我。道理我都知道,越听您唠叨越烦。”孩子满是委屈地诉说着。
“可是,老师习惯了,一看到你又犯老毛病,就忍不住想告诉你呀!”
“老师,您别管我了,我保证今后各科都认真听,学习成绩提高!”
老师有些疑惑:“我什么都不用管了?”
孩子想了想,说:“我问您的问题,您得给我解答,其他的什么都别管,什么都别说!”
“那學校的纪律……”
“您放心,这些我都不会犯错误,只要您别唠叨我!”
“说到做到?”
“只要您能做到,我就能做到!”孩子拍着胸脯说道。
“好,那咱们就来个口头约定,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努力做到的!等你真的做到了,老师一定会奖励你的!”
“我肯定做到!”
……
其实,老师的唠叨和学生的偏科、马虎一样,都是明知道不对却不好改掉的坏毛病。在这次谈话中,师与生真正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毛病,一同商讨对策,一同改进自身不足。
(二)教师对孩子的期待——预想、期望
在原情景中,老师试图通过说教来让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偏科、马虎),并加以改正。老师总是认为学生是孩子,思想不够成熟,总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给学生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老师忽略了,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开始需要被认同、被尊重。所以一味的说教,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其实已经认识到了影响自己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偏科、马虎。而导致他屡错不改的是他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不能真诚的认识自己、对待他人。所以,对于学生教育的预想、期望应调整为以下三点:
1. 勇敢地承认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建议,培养学生知错就改。
2. 使别人相信他能说到做到,培养学生信守承诺。
3. 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教师用积极语言给予学生具体做法的指导——过程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是以老师说服教育为主,话多已经成了老师的通病。我们不难发现,当所有的话都让老师说了,那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就变得越来越被动, 越来越消极。老师、学生已经逐渐走到了两个对立面,要想改变“敌对”的局面,老师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 老师应引导学生自行改正明知故犯的毛病
当人们形成了一种坏习惯,都会试图改变,但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往往事与愿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禁果总是充满诱惑,那些被明令禁止的事情往往会变得更吸引人;为了改正错误而改正错误,总会让你想着那些错误难以忘记。就如这个案例中的小伟,如果每天都要向学生强调不能马虎,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就是一个马虎的孩子,他一直很马虎,这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战胜坏习惯的侵袭,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积极的引导,这时老师决不能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要与学生成为战友,一同携手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这个案例中,小伟要求老师不得唠叨自己,自己也会努力改正自身的问题。当学生明知故犯时,心中会出现复杂的情感,例如:对自己的不信任、失望、对老师的怀疑、对老师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行为的猜测,甚至是对老师的敌对情绪都有可能出现。这时老师应给予给孩子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好事多磨!我会努力地遵守我们彼此间的约定,我相信你会不断努力的!”老师一定要遵守彼此之间的承诺——拒绝唠叨,取得学生的信任,给学生进行良好的榜样示范。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传递积极语言教育理念,必要时请家长对孩子进行提点。这要求,家长与老师达成教育理念上的统一,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成长。
2. 老师要找准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
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首先做的应该是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而不是指责、批评。案例中的小伟,喜欢数学、英语,在长辈的夸赞声中成长起来。而在其他学科中,却经常因为写错别字、不认真而成绩下滑。但是,还是孩子的他却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导致他课上学习不认真,造成了最终的结果。面对这样的学生,一味的批评是没有用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
老师抓住教育契机,深入研究学生的错误,。以学生的错误为起点,与学生一同研究学习。对于错别字的教育,可引入字理知识。例如:卒、率经常混淆。卒,会意字。卒的上部是衣,下为十,记数逢十进位,十是终数,所以卒的本义是制衣的终结,也就是衣服已经做好。引申指终结之以,再由终结引申为死。古代士兵的制服上常有一个很大的卒字,就是标明“敢死”——勇敢之义。可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它特有的故事,了解了故事,自然也就更全面的认识了汉字本身。由于学生热爱阅读,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后可以向其推荐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教育的契机,可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3. 老师及时给予正向强化,使学生改正错误
犯错不可怕,在错误中成长才能使个人更加完善,使社会更加进步。当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错误,并加以反思、进行改正时,应得到来自老师的认可。这时,老师所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错误本身,而是学生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在这个案例中,当小伟及时改正错误时,老师可以告诉他人总要犯错,犯错,改错,避免犯错——这就是人成长、成熟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他已经慢慢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老师相信拥有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越来越好!
(四)理解学生,真诚地给学生积极的期待,指向未来——关键
人不摔跤,就学不会走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大大小小的错误,让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老师面对学生的失误经常会出现唠叨、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的情况。学生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接收到来自老师的消极、错误暗示,会使学生面对错误更加迷茫,更有甚者会产生对老师的逆反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学生已经成了“敌人”,“化敌为友”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的成长,接纳学生犯错的动机,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真诚地给学生积极的期待。
四、小结
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是非认知能力,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好是坏。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不急于批评,反而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给学生自己反思的机会,陪伴他们自觉改正错误。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点滴积极变化时,给予具体、及时的语言鼓励。让学生产生被赞许、被激励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我可以强大起来。”
案例中学生转变的关键点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老师应尊重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尽量避免批评教育的语言,转而用平静、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对待学生的一切优点、缺点。
参考文献
[1]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