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05-10 09:49孙嘉雪
关键词: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孙嘉雪

摘要:怀柔区琉璃庙小学地处北部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当地大部分农民历来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而较差的住房条件、贫困的生活环境、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问题,打工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

关键词: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怀柔区琉璃庙小学处于北部山区,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均外出打工,离家较远,因此,多数将孩子交给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据了解,我所在的二年级,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等,大多存在着管教不严、溺爱孩子等问题,时间一长便造成留守学生心理素质差、行为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过渡期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对留守学生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一、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对留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使留守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留守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和可行的。

(一)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留守生进行情感教育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就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开了门户。”的确,自古以来,语文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成功有效的语文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技法产生兴趣,而且会被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内涵所深深吸引,如体验的勇气、过程的愉悦、完成作品后的成功与自信感等。为了使留守学生同全体学生一样领悟语文的魅力,我们要引导他们积极、自信、快乐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教育了学生要学会感恩;《我一定要等她》培养了学生对朋友要真诚无私奉献的品质;《麻雀》则可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因此,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留守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留守生的心理环境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优化留守学生的心理环境。使留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顺利地落入教师布置的“圈套”。这需要教师能真正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懂得留守生所思所想,善于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师还要放下多年的师道尊严架子,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留守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理解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由于很多原因,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不自信,他们的敏感、消极、粗暴往往就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发现进步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诚恳的表扬和肯定,满足留守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越学干劲越高。

此外,教师还应该在人格、权利上与留守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留守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善用班级文化布置,促进留守生亲情培养

班集体是留守学生重要的學习和生活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使留守学生产生很强的归属感,成为留守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成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加速器”。班集体里有他们同龄的伙伴,可以使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感知温暖。为留守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式”的校园。

(一) 构建团结互助班集体,促进留守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加深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友爱关系。在班级文化塑造中,应充分考虑到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班级活动,使他们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既有利于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

总之,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班级环境,在班级管理中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二)设立”悄悄话“信箱,关注留守生心理健康

目前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叛逆乃至自杀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关注留守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我们班实际出发,开展了以“悄悄话信箱”为主要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生由于学习的压力、说话有顾虑、不信赖老师等原因会造成对老师实行“信息封锁”。从“悄悄话”这三个字,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它是保密的,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是可以信任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守学生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互动,产生心理和体验上的共鸣,从而使得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悄悄话信箱”充满温馨又充满童趣,它给留守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充分表达的空间。不管是提出要求的、提意見的、赞扬的、反对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可以通过一张张小小的字条向“悄悄话信箱”倾诉。“悄悄话信箱”满足了留守学生倾诉与宣泄的需要,构建了师生思想沟通、感情交流的绿色通道。

通过“悄悄话,悄悄说,悄悄话,悄悄听”,走进孩子心灵,巧解心灵,巧解心结,寓德于心,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悄悄话信箱”不是一个简单收信的箱子,它是留守学生诉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

三、建立留守生与家庭的沟通渠道,让父母之爱也“留守”

通过定期给家长写“亲情书信”、开设“亲情课”、组织假期“亲情共处”活动,让外出家长及时与孩子、老师沟通,纠正家长“能挣钱就是为孩子好”的片面认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这样,让留守学生感到虽然父母不再身边,父母的爱却“留守”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父母之爱。

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道德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教育孩子。

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要求代理监护人对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认真进行教育、管理、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在农村社会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的今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就十分必要了。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代理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父母都可以利用电话或老师上门家访与学校和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校的表现,分析“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时,代理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及时知道,以便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寄居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若有条件,可以为“留守学生”子女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委托管理。建立托管关系后,可要求子女每周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托管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使“留守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代理监护人或外出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在每学期末与“留守学生”子女的托管老师见面交流一次,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任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设计与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7):P69—73.

[2]王小棉.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真实与自然[J].中国教育学刊,2006(1):P51-53.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P66.

[4]叶敬忠,潘潞.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P46-48.

[5]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P13-18.

[6] 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刊》,2009(8):P13—14.

[7]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P6-7.

[8]徐礼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P32-33.

猜你喜欢
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