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延
摘要:本文从“何为自信”、“自信的必要性”、“怎样提升自信心”三个方面帮助家长厘清自信,进一步辅助家长有意识的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自信的开展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自信;自我效能;成功教育;归因;自我暗示;榜样教学
“欣蕊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女生,在班里人缘不错,成绩中等,父母对她也很好。在别人眼里,她是个让人羡慕的小姑娘。可是,欣蕊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无论是长相,还是学习,她总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对自己的全面否定直接影响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她认为自己是班里最丑的女生,上课不敢发言,考试前总是担心考不好而提前“算命”,不敢参与学校的活动……面对这样的状态,欣蕊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至于以后的发展,她想都不敢想……”类似这样的事件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在青春期成长阶段,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来自对自己身材、五官等外貌的不认可;可能来自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协调;可能来自学业上的困扰等。在这个阶段家长们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孩子,适当的给予正确的引导,陪伴他们度过“疾风骤雨”的青春期,让他们充满阳光、自信面对生活。
一、追根溯源
(一)何为自信心?
这里我们要提到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也就是指自信,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进行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一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指个体感知自我的有关能力。自我效能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实现或获得某个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也就是说个体能胜任任务,面对挑战并且取得成功,个体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自我评估认知就是指自信。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有四个主要因素对自我效能感有决定作用。分别是: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感唤起。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除了亲身实践,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也会对自我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重要他人在自身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鼓励、建议、劝告等积极的评价和信任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另外,个体深处某个情境或面临某项任务时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比如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为什么要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信。一定程度上讲,是自信激励他们走向了成功。自信为什么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因为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它促使人們从情感、意识、行为方面接纳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短处和长处,都具备某一方面获得成功的条件。自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己去发挥特长,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自信能够激发个人潜能
有自信心的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恰当地评价自己的知识、能力、品德、性格等内在因素的前提下,相信自己各方面都有可取之处,相信自己能弥补各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够看到自己各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和发挥。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小的时侯学习成绩不如他妹妹,老师和父亲都说他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在一般智慧水准之下”。可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坚定地朝着他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不辞劳苦地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和地质方面的资料,后来又经过二十年的分析、综合和写作,终于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打破了物种不变的陈旧观念,使《圣经》上说的“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彻底破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潜能,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奋斗,将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就很可能有所成就。
二、怎样提升自信心
前面我们简单了解了自信心的重要性,鼓励家长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孩子加以引导,增强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下面分别从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感唤起几个方面介绍在指导孩子提升自信心时的具体做法:
(一)进行成功教育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过往经验会影响其对自身的整体评价,成功经验越多对自己的正性评价越多,反之失败的经验也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如果孩子成功完成了对于自己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所以,家长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成功,增强他们成功经验的积累。
比如,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每天阅读一份材料,一起分享阅读感受,这样的行为如果坚持一个星期,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强化孩子的阅读行为,慢慢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喜爱。这样成功的阅读经历也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增强他们克服其他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这里家长们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布置相应的难易程度的任务。太简单的任务及时完成了得到的评价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太大的正向影响,过于困难的任务如果失败,还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打击,造成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孩子在完成任务时要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二)正视挫折事件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有成功的经历就一定会有受挫的体验,怎样处理孩子的受挫事件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引导孩子对挫折事件进行正确归因
首先,要正视让孩子受挫或失败的事件,引导孩子对失败经历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
清晰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指导孩子对受挫或失败事件进行正确归因,韦纳提出的六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控制点(因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控制点指影响事件成败的原因来自自身条件(内控)还是外在环境(外控);稳定性指影响事件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比如在六个因素中能力和工作难度两项是相对稳定的,运气和身心状态是有浮动的相对不稳定;可控性指影响事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有个人主观意愿决定,比如,努力可以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控制的,其他几项是非个人能力所能控制的。帮助孩子进行归因时,可以把问题归为外在因素,当然也要保障自身的学习投入,这样不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对挫折事件的承受能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在以后的考试中很可能还会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运气不佳,那么就不大会影响他以后考试的发挥,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孑然不同的影响。在归因的过程中如果指向孩子自身的能力,家长也不要担心。与学校、教师沟通询问孩子近期情况,一起商讨帮助孩子的策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弥补能力的不足,陪孩子一起复习功课,陪伴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首先,帮助孩子全面分析学业失败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具体做法是将能带来心理障碍的归因引导为外部归因,训练孩子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自身的成败归因于能力差、运气不好、内容难度大、教师讲得不好等因素。其次,引导孩子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同时让他们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从挫折事件中寻找正向、积极的力量
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挫折事件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检测,提醒我们在某些方面上升进步的空间很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虽然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但通过考试了解自身不足。通过反思,明确是知识点不清晰还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可以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是短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这类知识,补充这方面的知识点。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把考试当做是对平时学习情况的监测和反馈,这样才会学有自信,形成良性循环。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让你站的更高”。所以,我们不妨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事件,把它当做成长的契机,化挫折为前行的动力,促进自身成长。
(三)发现自身优势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是终极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的优势和不足。家长们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在观念上让孩子清楚没有完美的人以及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其次,要引导孩子肯定自身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情,要让孩子看到这一点,家长也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暂时的不足或弱势,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调整认知接纳自身局限。这些看似的“不完美”,构成每个人身上的小特质,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四)“我相信”和“我能行”的力量
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或者称作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和成果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做一件事情时告诉自己“我能行”,这股力量就会增强自己做事的信心,遇到困难也有力量去克服,家长也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的信息——“我相信”,这种“我相信你、我支持你”的能量也会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五)进行榜样教育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家长们可以严格的约束自身行为,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好榜样示范。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学校、班主任沟通为孩子确定一个榜样引领者。最合适的榜样就是与自身在能力、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相类似的同学,当孩子发现与其相似的其他同学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很容易作出自我肯定,增加学业自我效能感。最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学习还是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希望自己更胜一筹。但不正确的比较会造成骄傲自满或自暴自弃。因此,家长既要倡导学生开启内在的比较系统,看到自身的进步,又要引导孩子和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相互切磋,增加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结语
J·K·罗琳(J.K. Rowling)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法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在被倫敦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Decca Records曾经拒绝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签约,原因是“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自我效能”正是这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
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父子的经典对白:“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没有人能够否定你的梦想,没有人,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GO GET IT”!家长要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告诉孩子要一直保持自信,自信,可以主宰一个人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家长解惑高中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
[2]王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天津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