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华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健康不仅要有健全康健的体魄,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讲话艺术和处世本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无论是课程本身还是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呢?通过学习、实践与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二、挖掘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书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1.利用课文教材认识健康观念。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人生观。如:三年级教材“亲情”单元,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到亲情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给予,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的关怀,甚至是为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在教学《珍珠鸟》一课,通过对文中“我”和“鸟”的感情体会,让学生认识到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在“以诚待人”单元,课文《中彩那天》从不同角度赞美了父亲的诚实、守信,使我们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2.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健康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有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英雄等等,老师在让学生认识这些高尚人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作为榜样,培养胸怀宽广,健全大气的人格。
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行的方法感悟人物品质。比如: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的敢于挑战权威的积极心理;教学《我为你骄傲》感悟老奶奶的宽容和小男孩勇于承认错误的健康心理;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感悟售货员的关爱他人和小兵关心体谅父母的良好心理等等。让学生在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触动、美感的陶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3.利用课堂评价激发快乐心理。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适时、恰当地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还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表达你由衷的欣赏,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写作水平、作业书写、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手抄报的效果、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多元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产生快乐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
三、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提供一个契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一个平台。
1.利用实践树立健康心态。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课堂外我也同样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比如:教学人教版六上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时,我引导学生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感受祖国的博大、物产的丰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愛国热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又把对祖国的热爱迁移对家乡、对学校的爱上来,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从侧面激发了学生探寻周边生活的好奇心。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此外,我也常常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2.利用习作沟通健康情感。
有时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通过自我调整仍不易解决,如果教师不够细心或了解不够,就容易使学生走入更深的障碍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学生通过书信传递的悄悄话,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情流露。这样教师能够更好的捕捉学生的悲哀烦恼或快乐,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为学生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如单独谈话、课堂眼神交流等,不仅加深了师生感情,而且促使学生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所以习作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视的一块“战地”。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善于通过日记或是作文同学生进行心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针对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回忆、挖掘、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情、理‘幻,在此过程中,受到习作内容的熏陶。如写父母的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观察父母言行、了解父母工作和父母的愿望,并对父母说知心话。在习作准备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爱、体谅、理解父母的情感,懂得要感恩,效果很好。
3.利用节日丰富精神世界。
过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文化中蕴含了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长见识,培养道德情感,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变得更加懂事。如:“母亲节”活动中,我让学生搜集赞美母亲的诗,说一句赞美母亲的话,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学生能力,增进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将道德、情感、创新渗透于节日活动中,沁入学生心灵,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4.利用读书培养高尚情操。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书读得多了,很多道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培养高尚情操。
其实我们学的很多课文都是节选自某本书的一节或是与某位名人有关一个故事,要想真正走进这些人,从小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崇高的品德,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更多与这篇课文有关或是与这篇课文相似的文章或书籍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他们树立更多精神领袖,同时也向学生有力的推荐出很多适合他們阅读的书籍。如:学习《蟋蟀的住宅》,我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教学《草船借箭》,我推荐了《三国演义》;教学《窃读记》,我又推荐了《城南旧事》;学了《人间亲情》单元,我推荐学生阅读《感悟母爱》、《感悟父爱》……总之,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材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