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数学导学案使用中的“形似神离”

2018-05-10 09:36张选菊
新一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使用导学案设计

张选菊

摘 要:导学案因其多项优点,正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尝试。但在尝试中,部分教师只学到了导学案教学的“形”,却没能领悟“神”;只重视导学案的设计,却忽略了导学案的使用。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使用

导学案教学因其以下几个优点,正被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推广和尝试。

1.自学为主,兼有合作。导学案教学以“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形成了学习合力和互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氛围轻松,节奏可控。课堂教学有统一的进度和节奏,部分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常难以跟上,借助“导学案”课前自学,可慢慢击破部分难点,再通过课堂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3.师生参与,共同提高。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研读课标,精通教材,并根据学情设置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在自学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但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尝试中只学到了导学案教学的“形”,却没能领悟“神”;非常重视导学案的设计,却忽视了如何使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导学案是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前提供的学案,先行自主学习,并努力解决部分问题,然后,教师再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但有时教师总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最后将知识全面且详细地讲解一遍,从而导致学生形成惰性,轻视课前自学。

例如:《任意角》导学案摘录部分如下:

(一)复习回顾,现象思考。回顾: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

思考下面二个问题:

1.在体操、跳台跳水等比赛中,常听到“转体720°”“转体1080°”这样的解说.这里的720°、1080°,怎么刻画?

2.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后,分针旋转了多少度?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探究1.怎样升级角的定义,使它更科学更合理?

探究2.为了区分形成角的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可以作怎样的规定?

以上导学案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先复习回顾旧知,接着与生活中的实例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令人欲望,让学生体会角的推广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思考和对教材的自学尝试解决问题。这里更多地应该是学生的自学反思。可惜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一手包办。这样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最终只起着呈现课堂习题和课后作业的功效,令人感到劳动价值的巨大损失。

二、展示片面,关注面窄

导学案自学和小组讨论后常常会伴随着成果展示,这一环节所起作用是多功能的且影响深远的。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自学和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的督促与检验,也是发言者建立自信、锻炼胆量、培养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场合,更是暴露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紧凑与流畅,往往更重视正确结果的展示和表扬,忽视错误结果的讨论和原因分析,这也造成了学生忽略易错点,重复性的犯错等现象的发生。

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通过学案批改和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的错误,并一起经历错误展示、原因分析、规避办法的讨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停留时间,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三、照搬照用,缺失個性

导学案的设计全靠个人,工作量太大,所以需要备课组通力合作,但这样一份集体合作的产物,要照顾到每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对困难,“一课多案”操作起来又不太现实,问题设置较粗和较细对学困生和优秀生都有问题,所以教师必须不能过于依赖备课组提供的现成的导学案,不顾学情,全盘挪用,而应在此基础上预设铺垫性的问题,适时适地的呈现给学生,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导学案《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复习》。

例2:如图,l1,l2是过P(0,-1)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其中l1交圆C2:x2+y2=4于A,B两点,l2交椭圆C1:■+y2=1于另一点D。

求△ABD面积取最大值时直线l1的方程。

教师甲将上述学案原样呈现.结果因难度较大导致个别发言、其他观看、气氛压抑。

教师乙则补充以下分解问题:①“l1交圆C2于A,B两点”可归结于直线与圆相交问题,通常我们是如何处理的?

②类比①“l2交椭圆C1于另一点D”可归结于什么问题?如何处理?

③“求△ABD面积”,你学过哪些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从上可看出,教师甲实行“拿来主义”,对集体劳动成果没有分析其是否适合学情,而是直接抛给学生,虽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却效果甚微。学案可说是可有可无,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任何调动。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提出“怎样解题表”为:

教师乙正是基于此,为导学案补充设计问题串,既分解难点,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辨认、分离、调整、组合,打通“已知—未知”的通道.从而将难点各个击破。

总之,导学案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是教学的一个抓手,设计再好,也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要灵活机动地使用导学案,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导”“学”的功能,使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使用导学案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