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坤
摘 要: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20世纪70年代越南在国内外势力的支持下,不断侵犯我国西沙等群岛,给中越关系发展制造障碍,破坏了中越友好关系的发展。本文根据已解密的相关档案,在有关西沙群岛和中越关系的史料及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西沙群岛主权争端问题,探讨越南要求西沙群岛主权的国外原因。
关键词:越南;西沙群岛;国外因素
越南对我国产生领土要求是有深刻的国际背景的,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推波助澜,造成这些变化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法美两国的支持
从19世纪末法国在越南建立殖民统治开始,一直觊觎着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并极力为侵占这些岛屿制造“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重返越南,随着事态的发展,越南分为北越和南越。经过北越军民的不懈努力,把法国殖民者赶到南越地区,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法国怂恿南越对我国西沙群岛实施侵占的策略为之后中越两国关系埋下祸根。法国军队撤出越南之后,美国继续支持南越,并对北越进行军事行动。美国继续支持南越侵占我国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行动来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二、苏联因素
越南态度转变的背后,苏联因素不可忽略。1951年9月,苏联代表在旧金山会议上提出在《对日和约》中应写明西沙、南沙群岛等归还中国,并说:“中国多少世代来的领土,如台湾岛澎湖列岛、西沙群岛及其他仍被和中国刈开的领土,应该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可争辩的”。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苏联开始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对东南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加紧进行。苏联趁美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收缩力量之际,积极向亚太地区扩展,尤其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急切需要新的亚洲盟友,以便完成新冷战形势下对美国的反击战略。例如,苏联加紧从空中和海上给越南运送物资,仅1979年一年多时间,苏联便向越南提供了300万吨的军事装备。
苏联在1975年之前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西沙群岛的主权,之后却改变了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其态度的转变:
中国与苏联的革命分工。“革命分工理论”是1949年刘少奇访问苏联期间由斯大林提出来的。其原因是苏联此时奉行不干预亚洲革命的外交政策。革命分工指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地位,并充分肯定中国革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所以提出苏联之后的重心在欧洲,亚洲应由中国负责。“请告诉周恩来同志,莫斯科想知道中国朋友对……考虑的意见。当我们得到中国朋友的答复后,将指示苏联驻河内大使把我们的考虑通知越南朋友。”因此,中国就承担起了对越南各方面的援助,苏联对越南的帮助仅仅局限在一些商品方面。另一方面,从地缘政治上讲,苏联有中国作为缓冲地带,越南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与否对苏联的影响并不大,可以看出那时苏联在越南方面的政策由中国决定。
中苏意识形态的变化。赫鲁晓夫上台后,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苏联的路线开始改变:国内来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这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来说,冷战进入一个新时期,美国和苏联开始争夺各地区的领导权,尤其是在矛盾比较突出的亚洲地区;中国方面来说,对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全盘接受,认为不能全面否认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贡献,这样就与赫鲁晓夫政策相背而驰,引起苏联政府的不满。从这一时期开始,中苏关系由两党之间的破裂开始,迅速蔓延,苏联政府开始从各方面限制中国,越南则是苏联限制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的援助优势。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政府开始从经济和军事上加大对越南的援助力度。虽说这一时期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持续增长,但是由于蘇联援助越南的经济和军事优势,越南越来越依赖苏联的援助,特别是在黎笋上台后,政策明显偏向苏联,逐渐开始疏远中国。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恶劣,尤其是在珍宝岛战役和铁列克提战役之后,中苏关系降至冰点,此时黎笋政府过河拆桥,站在苏联一方,使中国政府显得很被动。
苏联战略的转变。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苏联对亚洲的政策从不干预变成干预,特别是对处在重要地缘政治中的越南地区,苏联加紧对越南的拉拢。苏联开始支持其对柬埔寨、老挝的扩张,这一点与中国的观点相反,致使越南完全倒向苏联一方。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苏联政策越来越偏向越南,所以越南才更加肆无忌惮的篡改历史,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不断蚕食我国西沙群岛。
三、大国博弈
越南统一之后,冷战进入一个新时期,中美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越南恰恰处于三者中间,所以越南就想利用三者之间的矛盾或者是无暇顾及越南,企图把西沙群岛划入其版图。一方面,越南明知强行占据西沙等岛屿是以卵击石的策略,却剑走偏锋,不顾中国的反对来制造西沙群岛的摩擦,以期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越南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想利用苏联、美国等国际力量来牵制中国,企图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打破几千年受制于中国的固有模式,在大国之间走平衡策略。
参考文献:
[1]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03-506.
[2]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909.
[3]吕雪峰.南海争端中的苏联/俄罗斯因素[J].俄罗斯研究,2016(1):186.
[4]沈志华.俄罗斯解密档案:中苏关系(第五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