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武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教师、学校、社会都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防治策略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易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欺凌行为
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厕所、宿舍和操场,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
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表现: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推撞绊倒;使用棍棒、管制刀具等攻击受害者。
3.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4.分派系结党:孤立、排挤受害者。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积极预防和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中欺凌者、被欺凌者的主要特征
校园欺凌现象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一)典型欺凌者: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2.比较以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3.和社会人员有一定的交往;4.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被欺凌者: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2.朋友较少,在同学中不受重视;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智力障碍者;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6.身体弱小的。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纵观校园欺凌事件很多施暴者多是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抚养或长期寄宿,自小缺乏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管理教育,缺乏监督;或者由于父母的放任,造成孩子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结交了不良朋友,养成了不良习惯,形成自由散漫、唯我独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同学中稍有“不顺我意”者就组织他人进行暴力欺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网络游戏、部分影视剧大力宣扬暴力征服、江湖规则、江湖道义,对于未成年人影响深远。现实生活中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加之新闻媒体过分追踪渲染,使孩子热衷于模仿成人的特权强权思想,对于“不顺我心”“不和我意”者,组织纠集一定人员对其凌辱。
(三)学校教育缺失,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近年来素质教育虽然提倡轰轰烈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虽然写在教育法规里,但是好多学校仍然以分数为上,学校以分评价教师,教师以分评价学生,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对学生管理,思想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使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正确是非观念,把对同学的凌辱当做一种权利、一种胜利。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由于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免除惩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公安司法机关对施暴者最多是说服教育,而让施暴者没有受到应有惩罚,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纵容了施暴者的行为。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策略
(一)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爱心。具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跟家庭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要么是父母离异,导致学生心理变态,性格怪僻;要么是习惯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王子,为所欲为,养成了过于自私的毛病。这两种教育方式,归根结底都是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所以,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敞开胸怀,给这类学生更多的关爱。有了爱心,才能耐心。转化问题学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一个群体中,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往往就那么几个,教师要紧紧盯住这个目标,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言明利害,警钟长鸣,最大限度地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德育为先办学理念。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唤起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回归,促进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此,學校要让校园生活弥漫着文化气息,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同时,学校要突出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牢固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理念,端正办学行为,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关系。
(三)给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近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事件来看,暴力、色情是第一推手。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积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遏止和消除这些负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新闻媒体要减少对那些极端事件的详尽报道,给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
总之,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