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锦, 王秉龙, 王 川, 高 婷, 姜雪琴, 马克成, 朱新忠, 李海秋, 金学平
(1.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宁夏固原 756000; 2.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
在宁夏南部山区,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干旱少雨是制约农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而燕麦(Avenasativa)作为一种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生长耐贫瘠,抗旱抗寒,营养价值高[2],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当地特色优势作物之一。但是,随着燕麦产业的发展,种植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品种的老化、种植技术单一、栽培管理落后等。为此,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燕麦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以宁莜1号当地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播种深度对燕麦苗期叶片持水力、叶片水分相对含量、苗期保护活性酶及产量等的影响,旨在为宁夏南部山区燕麦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试验于2014—2015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头营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区海拔1 550 m,位于36°44′N、106°44′E[3],年平均降水量300~500 mm,春季干旱,降水主要集中在8—10月,土壤易旱、易涝;试验各小区均不施农家肥,地势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前茬2014年为冬小麦、2015年为玉米,在作物收获后取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为7.21 g/kg、全氮含量为0.62 g/kg、全磷含量为 0.73 g/kg、全钾含量为14.50 g/kg、碱解氮含量为66.00 mg/kg、有效磷含量为38.70 mg/kg、速效钾含量为 169.00 mg/kg、pH值8.59,然后秋犁地收耱1次,播前精细整地1次,4月初开始播种,肥、水、病虫草害的管理按当地一般管理水平进行管理控制,土壤为湘黄土,土壤质地为黏土,土层厚度>60 cm。
1.2.1 参试品种 当地主栽品种宁莜1号。
1.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顺序排列,副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共18个小区;主因素(主区)为耕作方式,设A1为免秋耕,A2为常规秋耕;副因素(副区)为播种深度,设B1为播深5 cm,B2为播深7 cm,B3为播深 9 cm。小区面积为10 m2(2.5 m×4 m),每个小区行长4 m,共11行,行长与小区边行平行,行距25 cm,留苗密度为 600万/hm2,区间距60 cm,重复间距80 cm,小区四周设有保护行。试验施磷酸二铵150 kg/hm2,播种时随种子一次性基施入土壤中,且不再追肥。
1.3.1 燕麦苗期生理机理测定 燕麦苗期叶片水分相对含量(RWC):每个小区取10株待测叶片,取样品鲜质量mf。然后将样品浸入蒸馏水中数小时,使组织水达饱和状态。取出样品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水分,立即称质量即为叶片吸水饱和鲜质量mt。然后于75 ℃烘箱中干燥8 h,再称质量,即得叶片干质量md。叶片相对含水量RWC=(mf-md)/(mt-md)×100%[4]。
燕麦苗期叶片持水力采用自然干燥法测定:选择晴好天气,剪下3株燕麦苗期叶片,立即称取质量m0(g),相应时间记为T0(h)。然后将其自然脱水失重,以后称质量时间间隔随失水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前密后疏。叶片称质量值依次记为m0、m1、m2、…、mh、…、mH,对应时间依次记为T0、T1、T2、…、Th、…、TH,3次重复。当叶片达到自然恒质量,然后在 105 ℃ 下烘干称质量(md)。失水率:D=(m0-mh)/(m0-md)×100%(至某一时间的失水率)。
保护酶活性测定[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
1.3.2 产量的测定 每个小区取1 m2脱粒,进行产量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统计分析软件DPS3.11分析处理,采用LSD法对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比较。
叶片水分相对含量反映了植物叶片的保水能力,是指叶片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实际含水量与叶片饱和含水量的比值[6-7]。由图1可知,在A1耕作方式下,苗期RWC为91.5%,A2耕作方式下,苗期RWC为90.2%,两者相差 1.3百分点,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播深下,B1苗期RWC为 90.0%,B2苗期为92.0%,B3苗期RWC为90.6%,其中B2苗期RWC比B3高1.4百分点,比B1苗期RWC高2.0百分点,B3比B1高0.6百分点,三者之间没有达到极显著差异,但B2与B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A1耕作方式下,B1、B2、B3播深RWC依次为91.5%、92.2%、90.9%,B2与B1之间相差0.7百分点,B2与B3之间相差1.3百分点,B1与B3之间相差0.6百分点,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A2耕作方式下,B1播深RWC为88.5%,B2播深RWC为91.8%,B3播深RWC为90.4%,三者之间没有达到极显著差异,但B2与B1相差3.3百分点,B2与B3相差1.4百分点,B3与B1相差1.9百分点,且B2与B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在宁夏南部山区免秋耕措施较常规秋耕措施能增强RWC,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播深对RWC有一定影响,在免秋耕措施下,5~9 cm播深均可,但在常规秋耕措施下,采用7~9 cm播深能提高RWC,但7 cm播深效果最佳,5 cm播深使RWC下降,影响燕麦苗期叶片的保水能力。
叶片持水力指叶片在离体状态下保持原有水分减少水分损失的能力,反映植物组织抗脱水的能力。离体叶片在空气中脱水一定时间后,含水量越高表明叶片的持水力越强;反之,持水力越弱[8]。由图2可以看出,在最初W0~W1(0.5 h)内,A1耕作方式下燕麦苗期叶片失水率为19.0%,A2耕作方式下失水率为21.2%,随着时间的推移,这2种耕作方式下叶片的失水率都在逐渐递增,但A2>A1。结果表明,免耕措施下燕麦苗期抗脱水能力高于常规秋耕措施,其植株的生理代谢也较常规秋耕措施旺盛,抗旱能力强。由图3可知,3种不同播深燕麦苗期叶片保水力由强到弱依次为B1>B2>B3,但差距不显著。结果表明,在燕麦播深5~9 cm范围内,浅播植株燕麦苗期叶片保水力较深播强,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由表1可知,A1耕作方式下POD活性为3 674.8[0.01 D/(g·min)],A2耕作方式下为3 109.9[0.01 D/(g·min)],A1POD活性较A2提高 18.2%,但方差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B1播深下POD活性为3 321.0[0.01 D/(g·min)],B2为3 580.5[0.01 D/(g·min)],B3为3 275.5[0.01 D/(g·min)],B2比B1提高7.8百分点,B2比B3提高9.3百分点,B1比B3提高1.4百分点,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主处理与副处理组合起来的处理相互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A1耕作方式下SOD活性为494.4[0.01 D/(g·min)],A2耕作方式下为428.5[0.01 D/(g·min)],A1比A2提高15.3%,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深下,B2的SOD活性比B3提高48.0%,B2比B1提高63.4%,B3比B1提高10.4%。根据方差分析可知,B2与B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B3与B1之间差异不显著。
A1的CAT活性比A2提高5.7%,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深下,CAT活性最高的处理为B2[70.9 mg/(g·min)],再依次是B3[69.5 mg/(g·min)]>B1[68.3mg/(g·min)],但三者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免耕方式下燕麦苗期保护活性酶提高,可清除体内的过氧化物等,使作物的生理代谢旺盛,抗旱性增强,同时数据分析显示,播深为7 cm时,燕麦苗期的保护活性酶活性最高,能使燕麦苗期的抗旱性增强。
表1不同耕作方式和播种深度下燕麦苗期保护酶活性
A1耕作方式下燕麦的产量为217.8 g/m2,A2为 206.6 g/m2,A1比A2产量高5.4%,但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深下,B2产量最高,为230 g/m2,B1次之,为210.8 g/m2,B3最小,为195.7 g/m2,三者之间也差异不显著。但在A1耕作方式下,产量B2与B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免秋耕能提高燕麦的产量,但与常规秋耕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免耕措施下,采用7 cm播深能明显提高燕麦的产量。
叶片相对含水量可以反映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程度[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燕麦苗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免秋耕措施相对于秋耕措施燕麦苗期叶片相对水分含量高,抗旱性强,这主要可能是由于在宁夏南部山区,主要降水量集中在8—10月,上季作物收获后免耕措施土壤蓄积的水分(100 cm之内)比常规翻耕措施下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高,墒情好,从而使播种至苗期生育阶段土壤给予植株的供水充足,生长较常规翻耕旺盛,叶片相对含水量高。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免秋耕措施播深5~9 cm均可,但在常规秋耕措施下,采用播深7~9 cm 能提高RWC,但7 cm播深效果最佳,5 cm播深使RWC下降,影响燕麦苗期叶片的保水能力。这主要也是由于在燕麦播种至出苗期间,免耕措施土壤含水量高,供水率充足,5~9 cm均可旺盛生长,但常规秋耕措施在土壤秋冬休闲期,由于耕作及大风等原因,土壤蒸腾量明显高于免秋耕,在播种至出苗阶段,土壤含水量比较低,再加之春季大风天气,使得土壤表层水分散发较快,5 cm浅播植株所需的含水量不足,从而使苗期生长的燕麦叶片相对含水量较低,7~9 cm较深播种相对含水量高一点,但整体差异不显著。
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免秋耕方式下播种的燕麦在苗期叶片持水力及POD、SOD、CAT活性均比秋耕措施下稍高,但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就是因为每年作物播种时都是抢墒播种,致使作物苗期水分比较充足,从而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不同的播深来看,叶片持水力及POD、SOD、CAT活性依次为播深7 cm>播深5 cm>播深9 cm,且7 cm播深中CAT活性同5、9 cm播深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不同的播深对植物的生理特性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在播种时是抢墒播种,土壤供水能力都可以满足其发芽、出苗,但由于在宁夏南部山区3—5月风沙大太,蒸腾散失水分太多,导致浅播植株苗期生长缓慢,生理活性低;深播可能由于播种太深,不容易出苗,从而使其生理活性也比较低。
从作物产量可以看出,在宁夏南部山区燕麦大田生产中,免秋耕较常规秋耕能提高燕麦的产量,但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常规秋耕下,播深5~9 cm均可,但在免秋耕方式下,播深 7 cm 最适合。
燕麦产量与其生理特性的变化一致,这可能是苗期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作物生长期间天气、降水等天气状况影响的结果,须待进一步进行其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连喜,闵庆文,李凤霞,等.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2005,27(4):18-21.
[2]马 力. 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1号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 西宁:青海大学,2014.
[3]王晓军,王 勇,张晓娟,等.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谷子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农业科学研究,2015,36(2):5-8,26.
[4]李 威. 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及苗期抗旱性研究[D]. 西宁:青海大学,2008.
[5]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张 娜. 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7]Marshall J G,Rutledge R G,Blumwald E,et al. Reduction in turgid water volume in jack pine,white spruce and black spruce in response to drought and paclobutrazol[J]. Tree Physiology,2000,20(10):701-707.
[8]罗永忠. 新疆大叶苜蓿对土壤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生态适应性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9]张 娜,赵宝平,郭若龙,等.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50-156.